创新水治理的建邺实践

2024-07-22 00:00:00熊慧勤
群众 2024年11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南京市建邺区完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制度,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改革,针对水源污染风险交织、河湖生态系统失衡、圩区防汛承压负重等问题,打造“健康之河”“生态之河”“安澜之河”“智慧之河”,探索出了一条河湖长制管理的新路径。

治水兴水面临的难题

南京市建邺区属长江漫滩地貌单元,由沿江洲地和江心洲两部分组成,辖区水网密布、河道纵横,由于地势低平缺少落差,河道流动性低,且地处圩区,治水兴水困难重重。

水源污染风险交织。建邺区地处长江下游,地质松软易沉降,存在雨污水管网错位坍塌、雨污水混流风险。辖区位于城市污水管网末端,污水系统长期高位运行,汛期可能漫溢流入河道造成水质波动。此外,辖区新旧城区融合,既有大量小餐饮企业集聚,还有大量建筑工地分布,违规排放会导致突发性污染风险。

圩区防汛承压负重。辖区地处圩区,地势低洼难以及时自排,建成区18个雨水主力外排泵站中,2个未达20年一遇标准。此外,江心洲是长江下游冲积沙洲,四面环水,常年经受“外汛内涝”双重考验,历来是全市防汛重点难点。

河湖治理任重道远。全区84条河湖和小微水体,大部分为硬质化河道,无法生长沉水植物,底栖动物缺乏食物供给,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影响了水质自调节能力。临河岸坡周边地面硬化率高,雨水未经过滤直接入河。防汛排涝、河湖管理、水资源管理、城市供排水等方面监测设备覆盖不够,部分应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缺乏深度分析能力,对决策调度支撑不够。

聚焦“四河”建设的建邺实践

近年来,建邺区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全方位统筹,污水治理、生态保护、防洪防汛、智慧监管全维度推进,相关治水经验作为河湖治理领域唯一案例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被推荐为全国政协大会提案。

“控源截污”打造“健康之河”。试点探索基坑水处理技术。针对辖区建设工地多,基坑水超标排放污染问题,创新引入基坑水处理技术,并引导市场竞争形成成本优势,累计推动70余家工地参与基坑水处理后达标排放,日均处理量最高达4万吨,同步制定团体技术标准填补国内行业空白。组织系统化工程治理。全面实施河道清淤、岸坡海绵化改造、老旧片区雨污水管网清疏修缮等项目,有效消除雨污混接外源污染,根治蓝藻水华内源污染,降低雨水径流面源污染,获评江苏省建设领域最高质量奖“扬子杯”等奖项。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先后创建省级节水型单位25个、省级节水型学校4所,省级节水型企业2个;2022年高质量发展指标考核中,以万元GDP水耗最低而排名全市第一;2023年获评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返本归元”打造“生态之河”。治理“断头河”,激发水体流动活力。摸排辖区河道暗涵内部结构走向,精准定位废弃损坏暗涵,新建泵站、压力管,连通“断头河”,恢复部分硬质驳岸自然形态,修筑分级叠水,扩大过流面积,增加水体流动性。河道水质透明度由38厘米至68厘米提升为109厘米至153厘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创新生态技术,还原河道自然基底。5条硬质岸坡河道试点“无土栽培”技术,4条典型河道试点“生态盆”技术,有效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状况。试点河道下游断面溶解氧较上游增加6%,水中微生物和底栖动物明显丰富。建设小微湿地,构建城市“生态之肾”。试点建设“爱情湾”小微湿地示范项目,通过营建空间异质、结构互通的干湿交替生境,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基于生物完整性提升的底栖生境原位修复技术”,被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专家组评审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联防共治”打造“安澜之河”。构建“社会化防洪体系”。探索“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专业抢险、社会协同”社会化防汛模式,发挥江心洲建设企业多、专业力量强、机械设备足优势,组建企业抢险队巡堤护堤、加固消险和应急处置,经受住了2020年长江下关段10.39米的超历史洪水考验。创新“区域联合防涝模式”。北部老旧小区多,物业力量弱,由区属集团托底,组织机动力量随时支援,属地街道按需调配;中南部新建小区多,物业力量强,由属地街道牵头,整合邻近物业,实现“一方积淹、多方救援”。完善“地下空间防汛”。充分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全面摸清辖区354处地下设施基本情况,逐一整改应急预案缺失、积水标识不全、配电设备安装高度不够等问题。2022年6月24日,南京市遭遇历史最大短时强降雨,辖区受淹小区中地下车库积淹率远低于主城区平均水平。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之河”。创新智慧监管。在餐饮业集中地区部署智能监测系统,通过AI模型分析行人姿态和容器特征,建立违规倾倒模型,实现自动识别报警、同步抓拍取证、直接在线派单、城管上门执法全闭环。发现查处了700余起违规倾倒行为。丰富智慧感知。在110个易溢流的窨井和截流设施安装高精度智能液位传感器,实时监测窨井水位高度,响应方式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发现处置3000余起事件,响应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5分钟。试点智慧处置。在全省率先引进“智能无人清洁船”,可精准自动导航、自主避障和智能识别处理异物。在全市率先使用“水面垃圾自动收集器”,重点部署在河段弯流易聚集垃圾的固定点位,自动收集处理浮油、蓝藻、浮萍等漂浮物,每小时可实现100立方米水体富氧交换。

建邺水治理的启示

建邺区水治理的实践是江苏治水工作的一个侧影,相关经验对提升全省水治理质量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参考性。

坚持标准先行。标准是一面“镜子”,标准决定质量水平。无论是河湖治理,还是监管执法,都需要标准。制定标准将引导行业发展方向,甚至推动行业重新定位。建邺区结合基层实际,明确细化了智慧监管和基坑水处理的相关流程和具体要求,取得了行之有效的试点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地方标准,以标准化带动提高水治理科学化、精细化、集约化和长效化管理水平,更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坚持科技赋能。智慧水务既是破解水问题的重要科技支撑,也是水务科技创新亟须突破的关键领域。建邺区联合华为等头部企业,从天空地一体化感知、“数字孪生”技术方面开展研究攻关,进一步贯通产学研用的水务科技创新链条,推动创新链、转化链、产业链、应用链融合发展。以“智慧水务平台”为底层框架,升级物联网感知、无人机巡航、人工智能识别、大数据挖掘等模块,完善排水智能监管、水质在线分析、防汛预警监测等功能,探索建立了“一图统览”“一网统管”的系统新形态。

坚持系统治理。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流域内自然要素、生态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文化要素紧密关联,共同构成复合大系统。必须立足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流域的系统性,统筹流域自然本底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进一步深化“河湖长”“断面长”机制,协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变“一家治”为“合力治”,变“分段治”为“全域治”,推动“河长制”转向“河长治”。

(作者系南京市建邺区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