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出“江苏示范”

2024-07-22 00:00:00王建中
群众 2024年11期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摆上重要位置”。江苏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近千万亩沿海滩涂是当前我国盐碱地可垦资源量相对集中的区域,先后经历了兴海煮盐、垦荒植棉、围海养殖、临港工业和湿地保护等主要方式的改良利用阶段,新时代利用好盐碱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多年来,江苏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集成多元化技术措施、强化政策支撑、健全工作机制、持续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沿海滩涂盐碱地综合利用路径,取得了积极成效。

盐碱地综合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经过数十年的盐碱地持续改良利用,我省先后探索了盐土植棉、种稻洗盐、养鱼改土、鱼粮轮作等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并在浙江、山东、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广泛推广应用。近年来,我省在沿海地区建立了耐盐作物种质资源库、优化了作物耐盐性鉴定评价技术体系,选育了盐稻系列、盐油系列等一大批耐盐作物品种,配套形成了作物抗盐栽培技术,实现技术积累和技术输出,为我省盐碱地综合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已收集保存各类作物种质资源7000余份,筛选出耐盐水稻种质资源389份,耐盐性达3‰—8‰,3‰以上的大豆种质资源181份。同时,收集鉴定碱蓬、田菁等盐生和耐盐植物品种(品系)120余份,可在6‰—12‰的盐渍化土壤中完成生育期。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东台市黄海原种场,已由一片盐碱荒地变成了稻麦年均产量2000斤以上的耕地,大部分田块可以种植西瓜等特经作物。华东有色海洋院与南通市相关部门合作,在通州湾、如东滨海盐碱地开展快速改良,形成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方法。2017年,通过实施科学管理,盐碱地实现当年改良当年成功种植水稻,实测亩产达680斤。2023年,通州湾和如东掘苴两处1.5万亩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已产生补充7000余亩耕地指标,同一田块耐盐水稻亩产提高到1300斤,小麦亩产提高到1100斤,达到“吨良田”标准。如东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合作,试种一百多亩耐盐碱的杂交红麻,产出的红麻纤维是优质的轻纺工业原料,麻秆用于加工成板材和活性炭。

盐碱地保护和利用生态效益明显。我省盐碱地保护利用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盐城市沿海滩涂盐碱地面积约占全省70%,拥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2.4%。1992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和以丹顶鹤为代表的多种珍禽。区内有植物509种,其中浮游植物190种,固着性海藻83种,种子植物236种;有鸟类31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9种,二级保护的33种。每年在此越冬的丹顶鹤有800只左右,为全世界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也是国际濒危物种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召开,就是充分肯定我省在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盐碱地科学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树立践行大食物观的有效途径。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改良土壤是必要条件,淡水资源是必需条件,栽培管理是高产稳产的关键。一般新围滩涂盐碱地要经过5至6年淡水冲洗等多重手段的土壤改良,土壤肥力才会有明显增强,基本能达到内地耕地水平,农业种植可取得较高的产量。总体来看,我省淡水资源丰富,多年以来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21.6亿立方米。同时,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毗邻气候南北分界线、光热条件适宜、土壤盐度梯度明显,适宜多种类型作物生长。经过数十年的土壤改良,盐城市1160.46万亩耕地中,表层土壤盐分在1‰以下的耕地1019.5万亩,完全脱盐占比达87.85%。连云港市沿海滩涂盐碱地区域用于农业种植面积达44.98万亩,盐碱地大部分已转变为耕地。当前,我省现有20余万亩盐碱荒地尚未得到更好利用。据测算,在淡水资源充足条件下,如能有序改造利用我省沿海滩涂20余万亩盐碱荒地,按亩产500斤计算,将新增1亿多斤粮食产能和其他重要农产品。我省从事盐碱地土壤修复、农作物育种的科研院校多、科研实力强,但科教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与我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需求还不完全匹配,需要强化资源整合和政策扶持,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公共服务载体,优化整合良种、良法和机械等配套技术,持续加大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研发、创新和集成推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我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重大目标任务,江苏盐碱地综合利用必须持续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强滨海湿地生态保护,深度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对话与合作,为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国改良”做出“江苏示范”,贡献江苏经验。

一是全面摸清我省盐碱地资源的具体状况。根据多个年度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分析,我省沿海农区耕地肥力最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土壤脱盐和地力培肥工作,从而促进该区域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第三次国土调查虽然形成了相关盐碱地数据,但该数据是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及盐碱度等因素确定的,重点在地类划分和范围确定。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还需要准确了解土壤状况、面积、分布等实际情况。目前,我省已将沿海地区盐碱地详查纳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内容,结合土壤“三普”,全面掌握全省盐碱地数量、分布情况和土壤质量数据,并结合淡水资源条件等综合开展全省盐碱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尽快形成针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潜力分析报告。

二是正确处理我省盐碱地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从地球生态系统角度看,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生态价值十分重要。由于我省地处淤泥质海岸线,近海海滩地势平缓,海水交换能力较差,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错位竞争,滩涂盐碱地开发必须持续走生态优先保护和综合利用之路。制定全省性的盐碱地开发利用战略规划,统筹当前和长远、生产与生态、保护与开发,科学界定盐碱地开发利用的方向、范围和重点,强调陆海一体化保护与利用,挖掘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元化功能的空间资源,把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和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遗产地等建设统一起来,集约高效利用空间资源。

三是在沿海地区建立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平台。目前,我省培育的耐盐水稻存在商品性不高或丰产性不强等劣势,科技创新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现有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平台,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均坐落在省会南京,位置远离我省沿海地区三市。若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集成应用方面有更大作为,就要充分发挥我省地处南北过渡带的独特优势,向上积极争取,省内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平台,科学配置种类结构,建设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其他农作物、渔业等种质示范基地,强调多学科技术集成,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具有江苏特色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应用载体。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