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来组织单元,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二是每单元又构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教学体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编写的体系和特点,理解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以新的单元教学理念来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应当树立哪些单元教学理念呢?一般说来,教师至少应当树立以下三个教学理念。
1.要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将单元知识能力训练点划分开来,既要考虑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从而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又要充分考虑本单元所有课文共同的特点,把其作为学习重点来对待。
2.不同的课型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力上出各自课型的特色。教读课应由教师带领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预期的阅读目标;自读课应该让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中学习获得的阅读方法和经验,自主阅读,完成学习任务,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表现手法。
3.教师应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要在平时每一节课上加以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能形成习惯,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下面就以我的一个教学案例来予以阐释。
一、教学目标
《雨的四季》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3课,属于自读课文。这是现代著名诗人刘湛秋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生动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雨的形象及给人的不同感受,来表达自己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美景”,语文要素是“朗读感受”,单元学习整体目标有三:
1.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朗读的方法,重点掌握重音和停顿,通过朗读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之美。
3.揣摩课文精美的语言,初步培养鉴赏能力,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
根据课型、单元整体目标、学情及本课的特点,我确立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运用批注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感受四季各种雨的形象,获得美的感受。
2.朗读课文中精美的语段,借助联想和想象,从修辞角度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师:我们刚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通过朗读、品味,感受到作家笔下的春天是那样生机蓬勃、诗意盎然,冬天是那样温晴和暖、舒适惬意。今天,我们来学习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看一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来写雨的,雨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这一课同上两课不一样,属于自读课文。请大家先从课文的编排上看看它与教读课文有何不同。(分析:第一次学习自读课文,有必要先让学生了解自读课的特点。)
生1:有三点不同,文章分两大块,一边是原文,原文旁边大多留有很多空,有的地方写文字,不太长,就像大作文本一样,可以在小方框里写批语;正文后有“阅读提示”;后面只有“读读写写”,没有“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两项练习。
师:你说得很正确。正文留白的地方是编者特意留给大家阅读课文后做“批注评点”的。批注、评点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常用的读书学习方法,需要大家好好学习掌握。批注,就是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等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加深理解,促进思考;“评”就是评论,即对作品的思想或艺术等内容写出自己的意见观点;“点”就是圈点,即对文章精彩的地方进行圈点。请大家看第10页左半部分的两处文字,你能分辨出哪句是评点,哪处需要做批注吗?
生2:第二处是批注,第一处是评点。
师:你判断得很准确,这是自读课文编排的突出特点,需要我们按照这种方法来阅读。“评点”的话需要我们对照原文的语句来理解;“批注”提出的问题,需要我们阅读课文的语句或段落来解答,把你对问题的理解写出来,要求做到根据问题作答,语言简练、准确,答题完整。那我们再来看“阅读提示”,请读提示,思考两个问题:这段提示语提供了哪两个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我们阅读课文时注意?(分析:教师讲解概念,让学生理解两种阅读学习的方法;区别“评点”与“批注”,并提出二者不同的阅读要求,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仔细看课后的“阅读提示”语,并于无疑处设疑,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会抓住重点来阅读、理解文章。)
生3:作者是怎样写雨的?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好的语段,通过朗读来体味。
师:很好,谁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4:我认为提示告诉我们优美的写景散文应具备三点:一是写景要饱含感情,二是用词要细腻生动,三是要善于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来写出自己对景物的感受。
师:你概括得很好。下面我们就采用评点批注法来学习这篇课文,需要大家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运用批注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感受四季各种雨的特点,获得美的感受。二是朗读课文中精美的语段,借助联想和想象,从修辞的角度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现在,我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这篇课文总共几个自然段?(分析:明确学习目标及任务;检查、落实预习习惯。)
生5:7个自然段。
师:第3个自然段有个词语很重要,你认为是哪一个词语?
生6:粗犷。
师:第4个自然段有个书面词语形容很安静的,是哪一个词?
生7:静谧。
师:第6自然段有个重要的成语需要积累,是哪一个呀?
生8:淅淅沥沥。
生9:这个词不是成语,应是“咄咄逼人”。
师:对,“淅淅沥沥”是一个四字词语,是形容雨声的。看来很多同学都进行了预习,做得很好。课前预习,划分节次,把生字词的注音搬到字词的上面,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习惯,希望大家务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每课都要这样。下面大家把课后“读读写写”读三遍,这些字词需要掌握和运用。(分析:抓住时机,重视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生齐读“蝉、花苞……咄咄逼人”。
师:好,下面20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再对照“旁批”的文字内容,一要理解批注内容,二要完成“旁批”提出的四个问题,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明确自主阅读的任务及要求)
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成果,先看看大家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如何。不论读什么文章,我们都要搞明白作者写了什么,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最显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安排学生谈读后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就巧妙落实了单元的“人文主题”。)
生10:作者主要通过描绘一年四季雨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善于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生动地刻画雨的形象。
师:你概括得很好!还有谁需要补充的吗?
生11:我还可以看出作者十分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心态很阳光,积极乐观。作者文学功底很深,语言太优美了,充满诗情画意,抒情色彩很浓!
师:看来,你的阅读收获很大啊!以上两位同学说得很好,说出了对文章读后的整体感知。下面我们先来交流两处评点的内容,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先交流容易的问题)
生12:作者先说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都喜欢,这就是“开篇点题”;还总说雨留给作者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为什么“永远是美的”?只有看下文才知道雨的形象美,所以它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赞同。那第二处呢,作者用什么词语写出春雨和夏雨的不同特点?你怎么理解这些词语?
生13:作者写春雨用“洗淋”万物,就像我们洗淋浴一样,水不大不小,正好;用“浇灌”大地写夏雨,说明夏天的雨下得大、下得多,到处都是水。这两个词语确实准确地写出了春雨和夏雨的不同特点。(用鲜活的例子来回答问题,容易理解)
师:你分析得很贴切,知道用生活实例来解释词语,可以让人信服。下面我们来汇报一下对四个问题的旁批。第一个: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落实课时目标)
生14:作者通过生动描写树枝的柔软、叶子的萌发、水珠放光、小草翻动、空气香甜等展示整个大地都是美的,这都是春雨“洗”的结果呀!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
师:与正面描写相比,侧面描写有何好处呢?
生15:正面不好表达的事物,往往通过侧面容易说,如让你描写某某美女长得如何如何漂亮,正面不好找词细写,就可以用“人见不走,鸟见不飞”来侧面形容。(能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解释侧面描写的好处)
师:是啊,侧面描写往往更能激发人的想象能力,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感人。如果只写春雨的清新润泽甜美,而不写雨中的景物变化,那岂不太单调无味了?由此看来,我们要想把一个事物特点写得具体、生动,既要采用正面描写,又要学会采用侧面描写。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把事物写丰满,做到特点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教师做系统的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侧面描写好处的认知。)
生16:因为秋天是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就是下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等待收割,也会忘记了雨,雨不会使人厌烦,只会使人动情,并使人产生悠远的情思,会遥望到雨后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师:你很善于从文中挑选关键语句来回答,很棒!作者用了一个排比句来写丰收,看谁找得快!
生17: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
师:大家来齐读,体会丰收后人们喜悦的情景。(生齐读后)正是有了金灿灿的秋天,所以,即使下雨,人们也不感到雨的“凄冷”,相反,雨的倾诉使人沉思,使人感到雨后的大地更干净、美丽了。在这里,诗人显然把秋天的雨诗化了、美化了!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真是妙啊!第三个问题:“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针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中的关键语句)
生18:我想有两个感觉:一是人受够了冷风的刺激和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二是享受到了下雨后湿润的空气中漾出的花和树叶的气息。正是有了先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对比,才会让人觉得冬天的雨能带给人一种特殊的温暖。
师:你回答得太精彩了!大家鼓掌!
师:其实,作者写的是“南国冬天的雨”,这显然是有地域限制的。作者把雨当作“精灵”“公主”来写,把下雨说成是“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可见作者对冬天的雨是多么喜爱啊!大家来齐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师:最后一个问题:上文中作者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第6自然段改成“你”?(让学生领会人称变换的作用)
生19:我认为这样显得更亲切了,好像诗人是在雨中直接和雨对话,抒发自己的情感,没有丝毫的掩饰。
师:人称的改变的确能表达出作者的强烈情感。那你能不能从这段中找关键性的句子来证明呢?(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喜爱雨的原因,并补充说明作者的出生地,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偏爱。)
生19:作者用了四个句子构成排比,来写雨对我产生的影响——
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
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
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
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师:你找得很准确!作者除了运用排比句来抒发对雨的热爱之情外,为何还要写在北方城市的感受呢?
生20:这是对比的写法,作者说北方城市干燥,不能使人真正感到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师:是的,作者出生在安徽省芜湖市,当然对南方的城市是偏爱的,可谓情有独钟,谁不爱自己的故土呢?
通观全文,本篇虽以“雨的四季”为题,但写的并不是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展现雨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不同特点,以及雨带给人的诸多感受,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以生花妙笔描写了雨多姿多彩的形象:春雨的清新甜美,夏雨的热烈粗犷,秋雨的沉静深情,冬雨的自然纯洁,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只有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才能感受雨的美、诗人的情。下面请欣赏朗读视频——(分析: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深化人文主题。)
教师播放配乐朗读视频,让学生观赏。
师:这位同学读得好吧?你是否也想小试牛刀?请大家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时长句子应用斜线划分节奏停顿,需要重读的词语句子,用着重号标出来;读完后可选一两句,从词语运用或修辞方法的角度来写两句点评的话,以提高自己的欣赏评价能力。5分钟的准备时间。(分析:集中训练学生的朗读及评点能力,以落实“单元语文能力要素”。)
生21:深情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批注如下:
最后两自然段,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单独成段,感情强烈,还巧妙地与开头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很严谨,值得同学们学习。(展示成果,检验效果)
师:是啊!这一课值得大家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希望大家课下有兴趣的话再读读刘湛秋的作品,进一步体会他那充满浓郁诗意的美!(分析:留有余味,鼓励深入阅读体会。)
三、教学反思
从上面的教学完整过程可以看出,这节课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1.怎样贯彻和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的思想?这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和把握学情的基础上从大处着眼,学会从单元大目标的要求上设计这一课的课时小目标,大中取小;在具体组织实施时,可从小处入手,抓住小的问题,来突破大的目标,以小显大。
2.要上出各自课型的特点。“教读课该如何上?自读课该如何上?”的确值得教师研究。无论如何,不能把自读课上成教读课。倘若教师因循守旧,仍沿用过去的老方法,不敢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那“自读课”的设计就会化为乌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会功亏一篑。
3.大胆采用评点批注法是上好自读课文的捷径。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曾提出“粗笔点读”“细笔点读”“精细点读”三种方法,并且指出“就教学而言,评点课文最为科学、实惠,可以说具有一石‘几’鸟之功效”。本课中多次利用课文提供的“旁批”就很好地证明了余先生的话,希望广大教师能积极采用评点批注法来上好自读课文,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市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