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品质与能力,既包括思想品质、心理品质、道德品质等,也包括健康生活品质、终身发展品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不仅是我国素质教育工作实施的根本要求,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需,更是引导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心理、人格、品行等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
对此,秉承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原则,笔者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中的“坚持依宪治国”为例,分享教学设计与实践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一、课前预习,做好课时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课前小任务:依据课程设置任务,小组合作课前探究
“坚持依宪治国”主要介绍了中国宪法的内容框架与组成、形成与依据、地位与作用等,旨在让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中国宪法。本节课是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的第二课,前面已经带领学生学习过“维护宪法权威”课时,因此,学生对宪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此,可给学生发放课前小任务,让学生联系前面学习内容,探究新课内容。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维护宪法权威”,初步知道了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知道了宪法中对人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知道了宪法的形成与作用。那么,请问同学们,作为中国公民,你对我们国家了解多少?
师:同学们,请完成三个简单小任务,初步了解我们的国家。
任务一:探究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什么。
任务二:思考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任务三:探讨宪法的地位与其他法律(如刑法、民法典、刑事诉讼法等)的关系。
学生领取课前小任务,小组分工与个人探究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课时内容,完成课前小任务。
(二)新课时导入:依据任务融入新课,开启依宪治国课时
课前小任务具备新课导入与感知的功能,学生初步完成三个课前小任务,基本上对新课中涉及的主要内容与知识点有了大致了解。对此,教师依据学生探讨的小任务成果,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开启新课!
师:同学们,请分享你们完成的课前任务成果吧!
生: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师:回答正确。请问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生:我国的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等。
师:那么,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什么呢?
生: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师:那依法治国的基本前提与根本是什么呢?
生:应该是依据宪法实施吧。
师:坚持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生:老师,我感觉宪法在我国有着很高的位置。
师:是的。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生:老师,那么宪法的根本活动准则是什么?宪法又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与巨大作用?宪法与其他法律制度比较,他们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呢?
通过分享与交流课前任务,学生对课时涉及的简单知识点已经初步了解与认识,而对课时中涉及较为复杂的知识产生了疑问与探究兴趣。在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热情被点燃,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时重点学习。
二、课中教学,采用多元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展开视听化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与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师:同学们,经过课前的探讨与交流,相信大家都想探究宪法的根本活动准则,了解我国坚持依宪治国的原理。那么,同学们,请观看多媒体大屏,了解我国宪法的基本构成。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提前准备好的课件视频。视频内容动态、形象地介绍了我国宪法的基本构成,包括:我国现行的宪法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组成,除序言外,宪法由四章一百四十三条组成。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初步认识到宪法的基本构成,那么,根据视频内容,思考我国宪法是谁制定的。
学生各说纷纭,原因是对宪法制定不了解。对此,教师再次给学生提供一个视频,视频以讲述宪法诞生为主,介绍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参与者。
师:同学们,请观看视频,了解我国宪法的形成。
生:原来我国宪法制定需要这么多人参与,需要经历十分复杂的过程。
师:同学们,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需要宪法修改委员会多次广泛征询各地区、各部门、各阶层的意见,并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全民讨论。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我国分别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对现行宪法进行了修改,每次修改宪法,全国很多人都参与了讨论,因此,宪法的制定需要全民讨论,集中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
生:宪法制定的初衷是让国家安定、社会繁荣、人民群众幸福。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依宪治国说到底是为了人民群众。所以,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维护宪法,践行宪法。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
师:同学们,如果宪法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维护,得不到有效实施,那么就谈不上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最终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幸福生活得不到保障。大家说,我们是不是应该维护与遵守宪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与遵守宪法呢?
生:宪法中第四章主要写了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我认为,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应该爱党爱国,认真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唱国歌、守护国徽活动,为中华民族而骄傲!
师:老师再补充一些。维护宪法主要体现于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宪法的第24条第2款规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我们应当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同学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组成吗?
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显然,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促进学生对新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在多媒体视频启发与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能使学生一步步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
(二)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指导小组交流学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驱动性问题基于学习任务而设计,能够引起并维持学习者持久的探究行为,可以由师生共同设计、探究和回答。以课前提问的方式导入任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教学奠定基础。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宪法的构成与根本的活动准则。知道了宪法制定与修改的参与者和宪法的重要性。那么,此时此刻,不少同学还在想,宪法这么重要,那它与刑法、民法典、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相比,谁的地位更高?它们都有哪些差异呢?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备注了一部法律名称及其规定的介绍,请同学们比较、探讨、思考卡片内容的区别,将比较后的结果进行记录,最后参与课堂探讨。
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小卡片发放给学生,这些卡片上有介绍刑法、民法典、刑事诉讼法等相关内容,主要让学生小组分工,一一比对卡片上的内容,思考比较结果,在本子上记录好宪法与其他法律的不同及作用等。
生: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而刑事诉讼法则规定了拘留、逮捕的条件。刑法规定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
生: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民法典规定了公民的物权、债权的具体内容,刑法则规定了侵犯公民财产的判罪原则与方式。
师:通过宪法与其他法律的比较,大家发现了哪些不同之处?小组交流后发表见解。
小组代表1: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通常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
小组代表2: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其他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
师: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权威及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与立法依据。
通过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在小组交流与思考中,厘清了宪法与其他法律的辩证关系,真正认识到宪法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深度理解宪法的过程中,形成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课后延伸,带领学生知识迁移,课时学习引领素质发展
“坚持依宪治国”课时教学,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习宪法的相关知识点,更在于激发学生的思想认知,让学生体会宪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维护与践行宪法,使学生在维护与践行宪法时,体现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对此,教师需要做好课后延伸工作,带领学生完成课后宪法诵读活动。
师:同学们,为彰显宪法权威,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宣誓。2018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宣誓制度作出修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完成宪法宣誓活动。
师生宣誓: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通过宪法宣誓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维护与践行宪法。学生维护与践行宪法的过程,实质是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坚持依宪治国”课时教学重点是增强学生对我国宪法的了解,能够认识到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能够全面与客观地理解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与联系,激励学生维护宪法、践行宪法。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秉承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原则,核心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展视听化教学活动,坚持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指导小组交流学习,同时做好课后延伸活动,以多元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同时,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培养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附属中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