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花儿与少年》是一首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民歌,它既有着优美的旋律,又蕴含深刻的情感内涵。文章以《花儿与少年》为例,旨在通过该曲目的教学实践,探讨充分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其音乐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教材地位
《花儿与少年》作为青海民歌的代表曲目之一,融入了浓厚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在音乐风格、旋律、节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适合用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花儿与少年》,学生可以接触到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易于记忆,适合用来进行声乐训练,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表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花儿”的文化渊源,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通过分析歌曲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感的表达,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独特性,培养其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力。
2.通过学唱《花儿与少年》,让学生在声乐训练中提高歌唱技巧,包括音准、节奏感和表达能力等,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表演水平。
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花儿”作为青海、甘肃以及宁夏地区独有的民歌体裁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理解《花儿与少年》中的“花儿”既是一种民歌体裁,又代表“姑娘”的意思。
4.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创作和改编,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想象力,使其能够在音乐表达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
5.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对音乐艺术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借助民歌,导入课堂
《花儿与少年》作为青海地区流传甚广的民歌体裁,在当地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其他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该民歌时,由于缺乏对青海民歌地域特色的研究,会有一定的陌生感。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其他民歌的方式,普及学生的民歌知识,提升学生对民歌的了解,从而为学习“花儿”奠定基础。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的《花儿与少年》。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感受一下民歌的氛围。
(教师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的音乐)
教师:这首歌曲是什么曲风?请大家举手回答。
学生1:这是一首非常欢快的民歌,听起来像是赞美的歌曲。
教师:非常好,你说得很对。《掀起你的盖头来》是一首民歌,它富有欢快的节奏,通常用于赞美和喜庆的场合。我们再来听一首歌曲。
(教师播放《茉莉花》的音乐)
教师:这首歌曲大家都很熟悉吧!请问这首歌曲讲述了什么主题?
学生2:这是一首赞美茉莉花的歌曲,歌颂了茉莉花的美丽和芬芳。
教师:没错,这首歌曲是江苏民歌,歌颂了茉莉花的美丽和芬芳。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首歌曲。
(教师播放《龙船调》的音乐)
教师:这首歌曲听起来有些不同,它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呢?
学生3:这是一首关于龙船赛的歌曲,歌颂了龙船比赛的热闹和欢乐气氛。
教师:你说得很对。《龙船调》是一首湖北民歌,描述了龙船比赛的场景,歌颂了龙船比赛的热闹气氛。
教师:以上三首歌曲都属于民歌,通过聆听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歌的多样性。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花儿与少年》也是一首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歌,它有哪些特征呢?请打开课本。
(二)讲述“花儿”与“花儿”体裁
《花儿与少年》中的“花儿”并不是“鲜花”的意思,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花儿”是一种民歌体裁,这里的“花儿”又指代“姑娘”。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花儿与少年》,它是一首流行于青海、甘肃及宁夏等地区的一类歌曲。那么“花儿”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1:老师,我认为“花儿”就是指“鲜花”。
教师: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在这里“花儿”并不是指花,而是山歌中的一种音乐形式,最初表达对姑娘的赞美和祝福,后来渐渐演化为“姑娘”的意思。它流行于青海、甘肃等地区。
学生2:老师,这种山歌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很好的问题!“花儿”山歌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是长调和短调。长调子的节奏比较自由,旋律高亢悠长,充满了山野风味;而短调子则节奏规整紧凑,旋律平稳流畅。这种形式的山歌,常常是在田间地头、山间小路上唱出来的,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祝愿。
学生3:那《花儿与少年》这首歌中的“花儿”是指什么呢?
教师:在这首歌中,“花儿”指的是姑娘。这里的“花儿与少年”是用来比喻姑娘和少年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少年对姑娘的倾慕之情。所以在这类歌词中你们会听到对“花儿”的吟唱和赞美。
学生1:明白了,老师!这样的山歌听起来很有意境,也很有趣呢。
教师:是的。山歌的特点就是富有情感、富有地方特色,它们常常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美好陪伴。希望通过学习《花儿与少年》,大家能更深入地体会民间音乐的魅力。那么《花儿与少年》在风格上与上述三首民歌有哪些异同呢,我们一起来聆听吧!
(三)欣赏与探讨《花儿与少年》
《花儿与少年》并不是一首歌曲,而是一类歌曲,有很多版本。教材选用的是一首电子合成音乐,该音乐由朱友功老师编曲,钱亮老师配器,并未谱写歌词,属于一种轻音乐,简谱如图1所示。整首曲子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子;第二部分是A段,这部分采用的是2/4节拍,曲风欢快,场景代入感很强;第三部分是B段,这部分采用的是3/4节拍,曲风优美。第四部分是A1段,主要是对A段的重复;第五部分是尾声。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聆听,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聆听的感受,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一起聆听《花儿与少年》这首歌曲,我希望你们能够用心感受音乐传达的情感和故事。请大家闭上眼睛,放松心情,跟随音乐的旋律,联想出属于自己的音乐场景。
(音乐响起,教室内弥漫着悠扬的旋律)
学生1(睁开眼睛):老师,我感觉自己好像置身于青海湖边,远处是青山,近处是一片片翠绿的麦田,在微风中摇曳。
教师:很好。你能够通过音乐联想到这样生动的场景,说明你已经深入地感受到了音乐传达的情感。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节奏和部分。
(音乐进入第二部分,A段)
教师:这是歌曲的第二部分,A段,你们能感受到它欢快的节奏吗?这部分采用了2/4节拍,曲风轻快,给人一种活泼、愉悦的感觉。大家觉得这个场景代入感强烈吗?
学生2:是的,老师!我觉得好像置身于一个欢快的“花儿”庆祝场合,周围都是跳跃欢乐的人们,气氛非常热烈。
教师:很好,你描述得非常生动。接下来,我们听一下歌曲的第三部分,B段,你们能感受到它优美的旋律吗?这部分采用了3/4节拍,曲风柔美,给人一种恬静舒适的感觉。大家觉得这个场景代入感如何?
学生3:我感觉好像漫步在青海湖边,听到远处溪水潺潺的声音,心情变得非常轻松和愉悦。
教师:很好。你的描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这部分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接下来,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个段落。
(重新播放音乐,学生专心聆听)
教师:通过这次欣赏与讨论,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领略这首歌曲的魅力。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心感受音乐的美好,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感动。
(四)歌词的即兴创编
除了教材版本外,《花儿与少年》还有很多版本。在歌词即兴创编教学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这些歌曲,让学生感受不同版本下《花儿与少年》歌词的特点,为即兴创编教学奠定基础。
教师:大家听完这几首歌,有没有感受到青海高原的那种辽阔与自由?歌词中有很多对青海地标的描述,如“青海湖边”“祁连山下”等,还有对当地生活的写照。我们今天就来尝试创编属于我们自己的《花儿与少年》歌词。
学生1:老师,我觉得青海民歌的歌词都很悠长,有种山歌的感觉,我们在创编歌词的时候是不是也要保持这种感觉?
教师:对。青海民歌的歌词往往比较自由、抒情,我们可以模仿这种风格。现在,大家想一想,如果要描述青海,你们会想到哪些元素?
学生2:我会想到青海湖,它那么大那么蓝,还有青海的羊群和牧民。
学生3:我觉得可以加入一些青海的神话传说,比如西王母的故事,这样歌词会更有文化底蕴。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开始尝试将青海的元素融入歌词中。经过讨论和修改,学生完成了以下的歌词片段:
第一段:
青海湖畔花儿香,祁连山下少年忙。羊群如云草如茵,牧歌声声唱家乡。
第二段:
神话传说久流传,西王母宴舞翩跹。青海故事多奇幻,牵手情郎走天边。
教师点评:大家创编得非常好!不仅保留了原曲的风格,还巧妙地融入了青海的文化特色。这样的歌词既有地域性,又有时代感,相信唱出来一定非常动听。这次即兴创编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青海的文化,还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使他们对音乐课程的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结语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兴编创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音乐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情感,还能通过即兴编创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融入音乐创作中。因此,推广即兴编创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也应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体验。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南安中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