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经济时代,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及新兴技术,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用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涌现出“个性化、非全职、非全时、非典型”等大量弹性灵活的就业形态。Z世代青年作为劳动力市场的新群体,不再满足于“朝九晚五”的全日制用工形式,更倾向于“灵活自主”的就业形式。当前,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多样化的灵活就业形式对现有“基于全日制用工形式”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而现有劳动力市场体制及相关管理机制对灵活就业产生了阻碍,亟须对传统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进行改革。基于此,文章将深入分析和研究数字经济时代下的灵活就业形式,结合Z世代青年的就业特征,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新职业动态更新机制和行业监管机制,健全灵活就业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以期对灵活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Z世代青年群体的充分就业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灵活就业;Z世代青年群体;就业形态转变;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19-019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9.047
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Z世代(GenerationZ)指出生于1995—2009年的人,其主要特征就是深受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影响[1],被称为“数字原住民”(digitalnatives)。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将青年年龄介定14~35周岁,而当前15~29岁的Z世代则是青年群体中最具创造力的新生代。ZebraIQ发布的《2019年Z世代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球Z世代约有24亿人,占全球人口的32%[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显示,我国约有2.62亿人的Z世代。Z世代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高,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显示,73.2%的Z世代生活于城镇,超过52%的Z世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约80%的Z世代完成了高中阶段教育。Z世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正处于数字化变革的时代浪潮中,能够充分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活环境。随着Z世代步入社会,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变革,Z世代不仅要面临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要面临多样化就业形态的冲击。因此,Z世代需要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被动参与到未来全球的Z世代竞争中。
数字化促使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高度组织化、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正逐步被灵活、小规模、非标准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所替代,这种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供需体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传统全日制雇佣模式带来了冲击。
基于此,灵活就业作为现代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必然产物,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Z世代带来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15)》报告显示,全球青年选择灵活就业的比重是76.7%。阿里研究院《数字经济2.0报告》预测,未来20年内,8小时工作制将会被打破,4亿劳动力将会选择通过网络自我雇佣和自由就业,占总劳动力人口的50%。可见,灵活就业以及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未来劳动力市场中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之一,Z世代的就业模式逐步由“朝九晚五”变为“灵活自主”。
另外,全球青年失业问题也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点难题,参与劳动是充分就业的前提,而多元化的灵活就业成为Z世代参与劳动的重要渠道。调研发现,Z世代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2023年4月,全国16~24岁青年群体的失业率为20.4%,是日本的4倍多,美国的3倍多,创造了新的历史。财经网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023届Z世代毕业生中,慢就业比例从去年的15.9%上升到18.9%。2024年,处于15~29岁的Z世代正通过就业即将或者正在进入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Z世代作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主导力量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支撑下一个十年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Z世代青年群体的就业特征呈现出“组织化、固定化”向“灵活化、自主化”转变的就业趋势,这种趋势对当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法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在改革的当下,研究Z世代青年群体就业发展趋势,发现其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打破劳动力市场体制中的禁锢,进行改革实践的探索,对于构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劳动力市场体制,保障“灵活”就业趋势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亟须研究的重要就业课题。
2Z世代青年群体的就业特征
文章通过收集、整理和深入分析现有文献、实践观察、媒体以及研究机构的报告,归纳总结出Z世代青年群体的就业特征,主要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方式、工作动机、工作规划等,文章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2.1工作能力方面
Z世代具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并拥有多种的学习渠道,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分析、思考与判断。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出强计划性和独立性,在工作中渴望证明自己[3]。Z世代敏于洞察经济社会变革,与时俱进,其就业方式和类型也紧跟社会职业变迁。
2.2工作方式方面
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由传统科层制组织模式向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的平台型组织模式转变,赋予Z世代更多权利和自由。Z世代偏爱非常规的工作流程、多样化的工作内容,不喜欢既定规则的限制,经常打破管理规则,重视自身创造力的发挥[4],追求更加灵活、开放、共享、合作的多元化工作模式。
2.3工作动机方面
晋升机会和荣誉奖励是Z世代努力工作的主要动力[5],Z世代不再受金钱驱使偏重工作收入,而是自身成长的认可。Z世代有更高的自驱力,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和工作成就的获得感,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重视自由和平等,力求实现自身价值,追逐无法预知性和可能性的职业多元化挑战。
2.4工作规划方面
Z世代的独立性较强,对职业的认知和规划展现出独有的特征[6],职业规划不再局限于单一岗位,往往喜欢成为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7]。同时,自主创业也是Z世代偏爱的就业方式,认为创业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独立体验[8]。
2.5小结
总体来看,Z世代能力素质较高、不喜束缚、独立性强、喜欢挑战未知、具有就业不稳定的特征。当前,在数字经济的带动下,劳动力市场职业体系呈现更加灵活、包容、开放、共享的新态势。生产方式的数字化变革也催生了多种零工化的劳动形态[9],数字技术快速创新发展促进了新兴职业诞生,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公平性,为Z世代提供了更多自由发展的舞台。
远程办公、即时通信、知识分享、网络直播等模式为Z世代创造了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2019—2021年通过美团平台获得收入的骑手数量年均增长64.5万,大致相当于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的5%,其中的18~24岁Z世代青年骑手数量规模持续扩大,年均增长18.6%,高于全部骑手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数据也显示:2020年共享经济参与者约为8.3亿人,其中服务提供者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约为8400万人,平台企业员工数约631万人。
同时,一批有创意、有能力的“新个体工商户”快速成长,微商、电商、网络直播、创客平台、云端健身教练等多样化灵活就业开辟了Z世代青年群体就业新空间[7]。
3Z世代青年群体灵活就业形态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灵活雇佣模式逐渐取代大规模生产中长期雇佣的模式,非正式用工与临时用工大幅增长,灵活就业形态虽然满足Z世代青年群体灵活自主、价值追求的就业需求,但其不规范性、不安全性、不稳定性使Z世代青年群体的就业面临巨大挑战,体现在职业教育、行业监管、保障机制等方面。
3.1职业教育的滞后性使Z世代的技能水平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新需求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指出,数字经济时代的青年群体面临数字技能短缺和工作被自动化替代的风险。技术焦虑症在青年群体就业中表现更为明显,国际劳工组织认为接受的学校教育和技能培训并未对未来工作做好充足准备,青年不能顺利地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场域的衔接转换[10]。
当代职场对Z世代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尤其是数字素养与技能,而当前教育培育体系与就业市场存在脱钩现象,使得高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技能的结构性失衡使得他们在就业选择上面临着“高分低能”的困境,进而造成失业或就业不稳定现象。
3.2新就业形态行业监管乏力使Z世代灵活就业发展不规范、不健康
学者邱泽奇(2020)在研究中指出,尽管零工经济给劳动者带来自由、自主和灵活的就业机会,但它同时让劳动者的制度性地位倒退回19世纪计件工人的水平[11]。由于新职业标准缺失及行业监管薄弱,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引发劳动者自发性内卷过劳问题。在在线外卖服务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对零工的“算法控制”或“数字控制”模式呈现出更为隐蔽而严苛特点[12],但实质上其对劳动者的剥削更为深重,受算法调配的劳动者具有更低的自主性,“困在系统里的骑手”反映的就是不断自我加码的过劳现象。由于时间抗压、空间扩展引发了众多的交通事故,给灵活就业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郑广怀等的调查报告显示,79.82%的外卖骑手发生过交通事故[13]。在数字劳动市场,面对众多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和服务,以网络作家、短视频博主等为代表的数字灵工需要和时间竞争,时刻争夺受众市场的关注度才能获取价值,工作时空被无限放大,引发自发性过劳问题[14]。由于行业标准尚未统一,平台、商家、主播之间的责任界定尚不清晰明确,行业监管薄弱,消费者投诉频发,服务质量下降。2020年全国12315平台共受理“直播”投诉举报2.55万件,“直播带货”诉求占比近八成,同比增长357.74%;另外,电商平台、游戏娱乐、在线教育培训等新兴行业的投诉逐渐增多[15]。
3.3保障机制不健全使Z世代灵活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不足、职业安全性低
目前,针对劳动者的社会保护大多与劳动关系捆绑,而灵活用工市场雇佣形式的多样化使Z世代青年群体劳动关系的认定更加复杂,现行劳动法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难以满足新就业形态迅速发展的需要,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乏力,使灵活就业劳动者相应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在劳动报酬方面,灵活就业劳动者收入不稳定,克扣、延期支付等现象时有发生,具有稳定正规工作的劳动者往往比非正规雇佣模式的灵活就业者享有更高劳动收入和更多福利保障。在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方面,典型平台经济行业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过劳猝死等现象频频发生[16]。在劳动保护方面,劳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劳动安全卫生保障,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卫生制度、劳动工具、健康检查等具体生产条件不完备,职业危害和劳动环境风险较大。由于国内针对劳动者的社会保护大多与劳动关系捆绑,导致灵活就业劳动者无法被确认劳动关系,相关劳动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潜在职业风险大。
灵活就业模式给Z世代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灵活自主权,但是过高的灵活性也伴随着过低的安全性问题,给灵活就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侵犯他们的劳动者权益,激发劳资双方的用工矛盾,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以及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在保持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同时,提升Z世代灵活就业人员的安全性保障,是劳动力市场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的重点。
4推进Z世代青年群体灵活就业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培训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不断加快,新兴业态活跃,一大批新职业、新工种不断涌现,对Z世代的职业技能提升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政府、企业、社区等应多方联动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即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高校教育培养、社会就业技能培训、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创新创业培训的教育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对Z世代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要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紧密贴合产业发展、行业发展、企业发展变革需求,帮助他们掌握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如数字时代所需的数字营销推广能力、数字化工具使用技能、电脑手机使用及网络知识等,拓展Z世代成长成才空间,锻造其岗位胜任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提升Z世代的就业抗风险能力及就业匹配度。
4.2完善新职业动态更新机制和行业监管机制
明晰的职业标准是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的基础。数字技术更迭、产业结构升级使劳动力市场衍生出一批批新职业,如Bilibili与DB财经联合发布的《新360行2021年青年新职业指南》中指出,Z世代偏好短视频编剧、网红猎头、在线学习服务师、互联网讲师、直播销售员、选品师等新职业。蓬勃发展的新业态,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就业保障部门快速探索并建立新职业动态,更新《职业分类大典》及新业态职业标准机制(包括新职业的劳动定额标准、劳动时间标准、劳动安全卫生标准、专业技能标准、通用技能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等),以便相关劳动监督检查部门能依规监察,避免新就业形态野蛮生长,造成劳动监管的空白地带。另外,新就业形态数据统计建设一直是劳动力灵活用工市场健康发展的短板,没有清晰的统计就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应建立起以数字经济新业态为基础的统计体系,客观、全面统计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就业数据,研判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健康度、有效性,减缓市场变化对Z世代就业带来的巨大冲击。
4.3健全灵活就业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
针对Z世代灵活就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痛点,推出相应的支持性、保障性政策和法律法规,提升劳动就业保障能力。
在政策制度层面,就业保障部门需要探索灵活就业人才评价制度、职称申报评审制度、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人力资源开发政策,营造公平发展的就业环境,激励Z世代的职业生涯发展,调动其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在法律法规层面,劳动关系的认定是众多Z世代灵活就业人员劳动纠纷的根源,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立法机构应加紧制定出既能破除过高灵活性又能提高过低安全性,既保障劳动者权益又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议在现有劳动二分法框架下增加新的劳动类型,将外卖送餐骑手为代表的劳动方式不同于劳动关系下员工的平台灵活从业者界定为“类雇员”,建立起“民法—类雇员法—劳动法”的劳动保护法律框架[17]。通过法律手段逐步改善Z世代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保障问题,如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职业危害防护、社会保险等,构建与数字变革相适应的灵活用工劳动法制体系。
5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Z世代青年群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其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就业形态随之发生变革,Z世代青年群体就业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将成为劳动力市场的常态。
因此,针对Z世代青年群体的就业特点及当前职业发展痛点,深入探索与数字经济时代相匹配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劳动力市场新机制,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新职业动态更新机制和行业监管机制,健全灵活就业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对提升Z世代青年群体工作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能推进灵活就业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杰.Z世代:时代与社会多重规定性的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2(8):5-13.
[2]ZebraIQ.2019年Z世代报告[EB/OL].[2019-07-21].https://www.sohu.com/a/328359912_728306.
[3]BEALLG.KeydifferencesbetweenGenZandMillennials[J].Huffingtonpost,2016,11(5):8.
[4]谢洋,王曦影.21世纪全球Z世代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22(10):102-109.
[5]SCHAWBELD.GenYandGenZWorkplaceExpectationsStudy[EB/OL].(2014-09-02).http://workplaceintelligence.com/geny-genz-global-workplace-expectations-study/.
[6]HYSAB.Zarzdzanierónorodnocipokoleniow[M].OrganizacjaiZarzdzanie/Politechnikalska,2016.
[7]丁述磊,戚聿东,刘翠花.数字经济时代职业重构与青年职业发展[J].改革,2022(6):91-105.
[8]BUCHELTBI,PAULIU,POCZTOWSKIA.Self-employmentasaformofeconomicactivityconducivetoreducingunemploymentamongyoungpeopleinPoland[J].Actauniversitatislodziensisfoliaoeconomica,2016(4):323.
[9]许弘智,王天夫.劳动的零工化:数字时代的劳动形态变迁及其形成机制探究[J].经济学家,2022(12):25-34.
[10]DASGUPTAS,KIMKB,OHIGGINSN,etal.Globalemploymenttrendsforyouth2020:technologyandthefutureofjobs[R].CH:InternationalLabourOrganization(ILO),2020.
[11]邱泽奇.零工经济:智能时代的工作革命[J].探索与争鸣,2020(7):5-8.
[12]杨善奇,刘岩.智能算法控制下的劳动过程研究[J].经济学家,2021(12):31-40.
[13]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郑广怀研究团队.“平台工人”与“下载劳动”:武汉市快递员和送餐员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EB/OL].(2020-03-30).https://www.jikan.com.cn/pD/p?id=23&pN=%25E6%25A3%2580%25E7%25B4%25A2%25E7%25BB%2593%25E6%259E%259C%25E9%25A1%25B5.
[14]牛天.赋值的工作:数字灵工平台化工作实践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1(4):5-13.
[15]佘颖.2020年“直播带货”投诉举报同比增长357.74%[N].经济日报,2021-03-15.
[16]王伟进,王天玉,冯文猛.数字经济时代平台用工的劳动保护和劳动关系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22(2):52-60.
[17]王天玉.超越“劳动二分法”:平台用工法律调整的基本立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0,34(4):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