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投资成本管理的建议

2024-07-21 00:00:00熊思敏李彦滨田晶晶
中国市场 2024年19期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公私合作模式(PPP)已成为实现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建筑行业,PPP模式的广泛应用,为提高项目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然而,作为PPP项目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建筑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需要有效地管理各种投资成本,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

关键词:PPP模式;投资成本管理;建筑企业

中图分类号:F406.7;F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19-0098-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9.024

1引言

1.1PPP模式介绍

公私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是一种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的模式,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的提供。在此模式中,政府部门通常负责设定和监管服务的标准和质量,而私营部门则负责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知识,以实现项目的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1.2投资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投资成本管理是任何企业进行项目投资时都应该关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建筑行业。对于PPP项目,由于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投资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有效的投资成本管理可以确保项目的财务可持续性,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率。

2PPP项目的概述及其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2.1PPP模式的定义和分类

公私合作模式可以按照项目的融资、建设、运营和所有权等方式进行分类。例如,根据所有权和运营责任的不同,可以将PPP模式划分为租赁、特许经营、建设—运营—转让(B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类型。

2.2PPP项目的关键特征

PPP项目的关键特征包括风险共享、长期合作、资金来源多元化、效率提升等。在PPP模式中,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通过合同约定,共同承担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风险。PPP项目通常需要长期的合作,这就要求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2.3建筑行业中的PPP项目概述

在建筑行业中,PPP项目通常涉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如道路、桥梁、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系统等。这些项目往往涉及大规模的投资,高度的技术要求,以及长期的运营和维护责任。首先,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常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政府财政资源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这些项目的资金需求。通过PPP模式,政府可以引入私营部门的资金,分担投资负担,从而实现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次,建筑项目往往具有高度的技术要求。PPP项目允许私营部门利用其技术优势,提供高质量的设计和施工服务。这不仅可以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最后,基础设施项目往往需要长期的运营和维护责任。在PPP模式下,私营部门通常会承担一部分或全部的运营责任。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基础设施的持续有效运营,也为私营部门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通过这些方式,PPP模式不仅为建筑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管理投资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建筑企业在参与PPP项目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PPP项目投资成本管理的挑战

3.1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是PPP项目的主要成本之一。这主要包括项目初期的建设投资,如土地购置、设备采购、建筑施工等。由于PPP项目规模较大,周期较长,因此资本成本通常非常高。如果没有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可能导致投资超出预期,严重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3.2操作成本

操作成本是指项目运营期间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维护、修理、更新、人力资源等。对于PPP项目来说,由于合约期限通常很长(常常超过20年),因此操作成本的控制和管理至关重要。如果操作成本超过预期,可能会导致项目的收益下降,甚至造成项目的失败。

3.3政策和法规风险

政策和法规风险主要涉及政府政策变动、法规调整等因素对项目投资成本的影响。由于PPP项目涉及公共利益,因此通常受到较为严格的政策和法规监管。如果政策和法规发生变化,可能会对项目的投资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增加项目的不确定性。

3.4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技术更新、技术失效等因素对项目投资成本的影响。建筑行业技术更新迅速,新的建筑技术、材料、设备不断涌现。如果企业无法及时采用新技术,可能会导致项目成本上升,项目质量下降。

3.5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涉及市场需求变化、价格波动等因素对项目投资成本的影响。如果市场需求下降,或者原材料价格上升,可能会导致项目的投资成本超出预期,进而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以上各种风险和挑战,都给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投资成本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建筑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应对这些挑战。

4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投资成本管理策略

4.1项目预先评估与尽职调查是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投资成本管理的第一步

第一,市场评估。主要评估项目产品与服务的市场需求与潜在竞争状况。通过需求分析、销售预测和竞争对手分析等手段判断项目的市场可行性和发展前景。这是评估项目投资价值的关键所在。

第二,技术评估。主要对项目的工程技术方案与关键技术进行评审。判断选用技术和工艺是否先进成熟、是否与项目特点相匹配;核心技术是否可行、关键设备与材料是否具有稳定的供应渠道,等等。这关乎项目的施工质量、进度与投资成本控制。

第三,管理评估。重点评估项目公司的管理能力与架构设计是否合理,关键管理岗位的人员是否称职胜任、管理制度与流程是否健全可行。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项目实施的效率与效果。

第四,财务评估。对项目的投资回收能力与资金方案进行评估。通过编制项目的资金需求计划和现金流量表,结合融资环境判断项目资金是否能落实并按期偿还。这是判断项目财务可行性的关键,也是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尽职调查要深入项目所在区域和企业,直接了解项目实施的政策环境与资源条件。重点调查项目用地规划与土地成本、环评与施工许可证办理进度、相关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与交通配套情况等。这些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额与进度。

综上所述,项目评估与尽职调查要全面系统地对项目的市场、技术、管理和财务等方面进行审慎判断,明确项目的可行性与潜在风险。企业投资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提供资源与配合支持,并以评估结论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充分的前期评估与调研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后续的变更与索赔风险,降低投资成本,这对企业获得项目收益至关重要。

4.2确定合理的财务模型是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投资成本管理的关键之一

第一,常用的财务模型有BOT、TOT、BOO等。BOT适用于资产最终归属于政府的项目,企业进行融资和建设,在一定期限内进行运营和收费,并在期满后移交资产;TOT需要企业对资产的部分或全部进行收购,适合资产最终转让给企业的项目;BOO适用于企业长期拥有和运营资产的项目。

第二,模型选择需要综合考虑项目资产特点、风险配置情况、各参与方利益诉求与投资偏好等。对资产移交的项目,BOT模型可能更适宜;对企业保有资产的项目,TOT或BOO模型则更合理。在风险较高的情况下,资产归属清晰的模型可能更合适,这需要管理层综合判断。

第三,模型选定后,还需要编制周期较长的可行性融资计划。计划中要明确各参与方的出资比例、资金用途与还款时间安排,这将直接影响到资金成本的高低与投资回收情况。同时,要选择低成本的融资工具,统筹各方资金,优化融资结构。

第四,融资计划需要各方磋商达成一致并签订法律文件后方可实施。这需要管理层具有较强的磋商与协调能力,能够考虑各方利益,在风险管理的前提下达成最优方案。融资方案的顺利实施对项目投资成本控制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财务模型的选择与融资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是企业参与PPP项目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涉及对项目和参与各方的全面分析与深入理解,需要管理层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与决策能力。确定科学合理的财务模型和资金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优化项目的投资结构,这是控制项目投资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基础。建筑企业应当高度重视这部分工作,投入充足的资源进行专业化设计。

4.3风险管理是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投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政策变化风险。由于PPP项目周期较长,相关政策可能发生变化,导致项目前期评估受到影响。企业可通过跟踪政策变化、建立政策库与审核机制进行管理。项目合同也可约定相应赔偿条款,避免重大损失。

第二,市场变化风险。市场需求与竞争态势的变化会影响项目的销售收入与利润。企业可开展定期的市场分析,加强销售管理与营销策划,采取灵活的定价策略等方式管控这类风险。

第三,融资风险。利率波动和融资环境变化会增加项目的融资成本。企业可以选择固定利率的融资工具,监控融资市场变化,必要时调整融资结构与比例等以控制这类风险。

第四,建设风险。施工期内的技术变化、资源价格波动与管理变化等会增加投资成本。如企业需要制订详尽的施工方案与投资计划、实施严密的进度监督与成本控制、选择合适的价格指数进行材料采购、选择经济的施工方法、与承包商签订详尽的施工合同等管理这类风险。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工作需要进行专业系统的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关键是选择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应对策略,通过合同约定、建立预警机制、选择适宜的保险手段、加强跟踪监控与管理等措施管控各类风险,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概率和影响程度。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项目效益与投资回收,是建筑企业开展PPP项目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并投入充足资源建立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以期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

4.4成本控制与成本优化贯穿项目全过程

第一,成本控制。需要在项目前期制订详细的投资估算和采购计划;施工期实施严密的成本核算、进度跟踪与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控制超支超期风险。投资估算应考虑各类资源价格变化及施工难度等;采购计划应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和时机,从而控制采购成本。施工期要实施详尽的工程量清单和价格核算,选择合理的工期和施工组织设计,跟踪施工进度与实际成本支出,发现异常变化时及时作出调整与反馈。

第二,成本优化。在设计和采购阶段通过方案比选获得最经济合理的方案、选择新的技术和材料降低施工成本、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实施税收筹划等。在设计阶段要充分比选不同的技术方案和设计,选择施工方便、材料成本低廉的方案。采购工作也要广泛比价与谈判,进一步压减成本。融资方式的选择也直接影响资金成本。要选择成本较低的融资工具,采用期限适宜的还款方式。税收筹划如选择加速折旧政策能在项目前期增加折旧费用,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达到税负优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成本控制与优化需要贯穿项目全过程,需要制订详尽的管理方案与流程。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与谈判能力,选择科学的管理方法,实施全面系统的管理与跟踪。这可以有效抑制超支超期成本的产生,为项目的最终效益提供保障,达到最大限度地控制和优化投资成本的目的,是建筑企业开展PPP项目投资管理的重点工作。同时,要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降低投资风险,赢得最好的投资效果。

5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投资成本管理的具体建议

5.1建立有效的投资决策制度

企业要建立包括投资评审与决策在内的规范化机制,形成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标准。投资评审要全面系统地对项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判断,提出专业可行的决策意见,管理层要在此基础上综合判断并做出决策。这需要管理者具有宏观的视野与过硬的专业素质,能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作出正确决策。

5.2提升技术与创新能力

要加大研发投入,积极采用新技术进行项目研发与设计。如BIM技术可以全面优化工程设计,实现设计标准化和高质量;VR技术可以模拟施工过程,发现施工难点和风险;AI技术可以分析大数据实现精准化管理。这需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加强对新技术的跟踪和研究。同时,管理层也要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推动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如实施全过程项目管理、开展IPD模式、推行价值工程管理等。这需要管理者具有前瞻性和开拓精神,敢于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5.3建立合理的合同条款与风险分担机制

要在项目合同及相关文件中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资金投入比例、收益分配方式与风险责任界定。对不确定因素也要作出相应约定,确保风险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这可以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提出过高或不合理的变更与索赔要求,对项目投资成本的控制有重要作用。

5.4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要选择技术实力强、信誉高的设计院、监理公司和施工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项目前期共同参与方案优化与投资概算编制等工作,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长期合作可以增强工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投资成本控制。这需要管理层具有较强的协商与沟通能力,可以处理复杂的合作关系。

5.5制定应对政策和市场变化的灵活策略

企业要密切跟踪政策发展与市场变化趋势,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如跟进重大产业政策和市场机遇,抢占先机实现快速发展;利用有利企业发展的政策,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这需要决策层能够判断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并迅速做出反应。通过灵活多变和与时俱进的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变化给企业投资与发展带来的损失。企业要在PPP项目投资管理方面全面提升,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与机制;其次要完善评审与决策程序,加大技术创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跟踪环境变化等;最后要提高管理层与团队的综合素质,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和系统化。这是企业参与PPP项目投资管理、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

6案例分析

公司A负责市政府委托的城市道路PPP项目的投资与建设。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公司高层考虑到近年来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日益加剧,而城市主干道路又长期缺乏有效改造,所以对项目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潜力和较高的社会效益。但项目投资规模较大,建设难度也较高,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也存在一定变数。对此,公司采取的措施是:一是严谨调研交通流量数据与城市发展规划,评估项目的市场潜力和收益空间;二是选择经验丰富的设计院与施工企业进行设计与施工,控制工程质量与进度;三是与银行合作,选择成本较低的PPP项目专项基金进行长期融资;四是密切跟踪国家产业政策变化,以便随时调整公司战略;五是在项目合同中对政策变化作出相应约定,要求政府在政策变更对收益造成较大影响时提供适当补偿。

综上所述,公司在项目决策前进行全面深入的前期调研与评估,选择强有力的合作伙伴,确保项目建设可行;选择成本可控的融资方式;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特别是密切跟踪环境变化;在合同中妥善界定各方权利义务,合理分配风险与收益。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最大限度地控制了项目投资风险,保障了项目的最终效益。

7总结

PPP项目是我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建筑企业作为主要的项目投资与建设方之一,需要提高在PPP项目投资管理方面的水平,全面降低投资风险,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具体可从以下六方面入手。其一,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包括投资评审与决策程序在内的规范化机制,需要管理层具备宏观角度和专业判断力。其二,不断提高技术创新与管理水平。加大研发投入,积极采用新技术,推动管理机制改革,提高团队素质,需要具有前瞻眼光和开拓精神。其三,合理确定合同条款与风险分配机制。在项目合同中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特别是资金投入、风险责任与利益分配。避免各方提出过高或不合理要求,保障投资成本控制。其四,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选择实力雄厚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项目前期工作,增强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项目顺利实施,需要强大的协商与沟通能力。其五,制定灵活的发展策略。密切跟踪政策与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策略。抓住机遇,利用有利政策,规避或减少不利影响。需要判断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并做出迅速反应。其六,不断优化与改进。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层与团队素质,实现管理的专业化与系统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全面加强PPP项目投资管理,控制各类风险,实现投资目标。这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改进机制,提高水平,选择与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与技术团队,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实现长效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福涛.基于PPP模式视角下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优化路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21(36):72-73.

[2]孔宏伟,王漪.房建工程PPP合同价格生成测算探讨[J].建筑经济,2020,41(增刊2):106-109.[3]徐昌浩.PPP项目“表外融资”典型案例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21(3):100-101.[4]王二红.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存在的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讯,2019(35):125-126.[5]李志远.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财务风险研究及应对[J].现代经济信息,2020(12):113,115.

[6]邓源,罗玮.PPP模式下建筑企业经营特点与融资风险分析[J].西部财会,2017(6):53-56.[7]周苏,朱洪顺.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投资的风险控制思考与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15):116,118.[8]林淑娟.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公司组织绩效考核的设计思路及要点[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12):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