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性传承路径探析

2024-07-19 00:00:00蒋婷
新闻世界 2024年7期

【摘 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中国动画电影起步至今,给予了中国动画人源源不绝的创作源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正以其鲜明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符码,在实践中延展和丰富着中华美学,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动画电影;民族性;传承路径

20世纪20年代,动画电影从欧美传至中国。自目前有据可考的第一部中国动画短片——1923年杨左匋创作的《暂停》放映,在此后的百年间,中国动画电影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和对外展示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的窗口,经历了极为艰苦的创作和几度沉浮的发展。如今,中国动画电影正以其鲜明而独特的民族性和中华美学交相辉映、互促互进,弘扬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逐步崛起于世界动画电影之林。

一、中国动画电影中的民族符码体系

(一)心领神会的文化符码

文化符码,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表达载体。中国动画电影中充斥着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符码,水墨、京剧、皮影、剪纸、旗袍、陶俑、瓷器等,这些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传统的符码一经出现便向全世界传达出一个讯号:“这是中国故事”,随即以其超高的辨识度迅速凝聚起中国观众的归属感。

以早期作品为例,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中国首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流动的水墨自然晕染,营造出一幅幅浑然天成、气韵生动的中国画,取自齐白石绘画风格的动植物元素游弋其中,虚实相生、生动和谐,一经上映,便以其独一无二的民族符码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动画鲜明的民族属性。此外,除了同样以水墨风格创作的《渔童》《牧童》《山水情》,还有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融入艺术创作的《人参娃娃》《猪八戒吃西瓜》《葫芦兄弟》,以《聪明的鸭子》《三只狼》为代表的折纸动画和以《南郭先生》《桃花源记》为代表的皮影动画等,可谓风格独特、五彩缤纷。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电影创作的加持促使民族文化符码获得了全方位的展示及应用。《大护法》《白蛇:缘起》《大圣归来》《姜子牙》等当代中国动画电影作品将民族文化符码和现代审美相结合,给予中国戏曲人物、传统建筑、民族服饰、陶瓷玉器等崭新而蓬勃的生命力,这些充满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码的新型视觉呈现,使观众沉浸于一个真实立体、富含中国审美韵味的动画电影新世界。

(二)独具特色的形象塑造

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常取材于奇幻的古代神话、民间的通俗话本和经典的历史典故等,塑造的角色形象往往蕴藏着文化主体的身份认同,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和传承的民族身份和审美记忆,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动画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故事背景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对表达人物情怀、传递价值观念、强化叙事张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动画电影传承民族性的重要元素。正如中国电影先驱夏衍所说,“电影民族化,最根本的一点是用电影这种‘成套’引进的外国形式,来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包括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的人物性格。也就是力求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典型的中国环境中的典型的中国人物”。[1]

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奇迹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自明代长篇小说《封神演义》,《大鱼海棠》的创作素材来源于《庄子·逍遥游》《山海经》等,《大护法》改编自漫画家韦宗成的漫画《鬼门奇谭》,《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改编自明代长篇小说《封神演义》及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用现代观念包裹传统神话传说,于恢弘的场面营造和别具一格的美学表达中晕染出诗性的气度,从中追溯并传承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2]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催生了一批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经典IP,如手持金箍棒、头戴紫金冠、身穿黄金甲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脚踏风火轮,身披混天绫,手持乾坤圈的哪吒;白发长鬃,仙风道骨,一身长衫的姜子牙;宽袖长袍,身姿优雅,温婉善良的白蛇;以唐装唐俑为服装和角色造型设定的《长安三万里》等,他们在人物造型、色彩搭配和线条等方面大量运用了京剧脸谱、传统年画、民间版画、石窟壁画等的典型特征,带给观众极为强烈的民族文化审美体验,辨识度高,亲近感强烈。

(三)独一无二的民族音乐

音乐在动画电影中的重要性和画面一样,兼具叙事和抒情的重要功能,不可或缺。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有效的将中国动画电影中的画面、故事和情感等审美意象有机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和相形,在呈现视听盛宴的同时,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中国动画电影增添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山水情》的配乐采用了古琴、芦笛等传统乐器,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的古琴,其浑厚绵长、神秘悠远的音色将老琴师清新飘逸的精神追求凸显得淋漓尽致,芦笛清脆高挑的音调贴切地衬托出渔家少年天真烂漫的童趣,二者高低穿插、互进互补,既诠释了师徒二人的深厚情谊,也增添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哪吒闹海》的配乐和画面相贴合,尤其在影片的开头,采用了古乐器曾侯乙编钟低沉质朴的音色,在铺垫影片故事背景的同时,也为哪吒的果敢作为营造了浓郁氛围,为影片增色不少;《大闹天宫》中激昂磅礴的鼓点与清脆响亮的锣声相结合,富含国粹京剧的表演特征,既表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的热闹非凡、轰轰烈烈,又生动呈现了其调皮叛逆、桀骜不驯的性格;《大鱼海棠》的配乐多处采用了乐器古筝,其清悦高洁的音色赋予了画面更为空灵静谧的美感;《长安三万里》的诗歌吟诵和琵琶、古琴等传统乐器的音色合二为一,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国诗词和传统音乐的相融,以及独树一帜的深厚文化魅力。

二、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中华美学特征

(一)“有无之境”的诗性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个概念:“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3]这段物我两忘的词话评语,清晰地诠释了主客关系下的两种意境表现,诗画相通。

中国动画电影一贯注重“有无之境”这一概念的展现,它所营造的主客互文、虚实交织的意境,使得观众在欣赏动画电影的同时,得以体验到尤为深邃、含蓄的美感,仿佛置身于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意象世界,这也正是中国美学的审美价值所在。《大鱼海棠》《深海》中旖旎绚丽的幻境场景,万物融汇其中,似真似假、如梦如幻,给观众带来了徜徉于超现实世界的奇妙体验;《姜子牙》中的白雪皑皑、寒江独钓,虽有“我”却犹如入无“我”之境的空灵悠远;《白蛇:缘起》中的夕阳余晖、山间晨霭,“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跃然呈现眼前;《长安三万里》中肆意挥洒的48首诗词歌赋,都是中国人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含蓄表达和民族美学。正如何世剑在《试论中华美学“诗性写意”精神的当代价值》中指出的,“诗性写意”的要义与表达在于“隐秀”,以彰显“形神”兼备,营构“意境”之美。[4]

(二)“随类赋彩”的情感表达

色彩是最直接闯入观众视线的表达元素,能够瞬间传递画面情绪,带动观众的情感。在中国动画电影的色彩表达中,尤其注重因人因事因万物而赋予各自不同的色彩表象。从中国的京剧脸谱、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色传承和彩陶青花等器皿物件的色彩语言上,不难看出,赤橙黄绿青蓝紫、黑与白皆是富含民族性的关键色彩。

红色彰显了忠义、不屈和热烈等正能量,在主要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推进中常常看到,例如《大圣归来》中孙悟空和《大鱼海棠》中的椿、湫的造型色彩都是以红色为主;《哪吒闹海》中,哪吒出生时的用色为红和黄,表达小哪吒的活泼和机敏,重生时则主要采用了象征生机和希望的绿色;中国动画电影还常常辅以黛山绿水和黑白晕染进行组合,以渲染叙事情感,烘托故事氛围,《封神榜·杨戬》《长安三万里》等动画影片中不乏此类运用;《白蛇:缘起》更是贴合剧情需要,大量运用了以红色为代表的暖色系和以蓝色为代表的冷色系的对比,对传递角色情感、推进故事情节和表达意境主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美美与共”的和合之美

“和合”思想实则古已有之,管仲的《管子·兵法》写道,“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中华民族的“和合”理念是美的一种关系状态,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这种平衡与和谐的追求在中国动画电影的角色设定、音画关系、人与自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白蛇:缘起》中的人物关系设定将原本最具冲突的人和妖转变为因报恩生情,为救对方宁可牺牲自我的感人故事,本质上期许的亦是万物“和合”的理念;《大鱼海棠》描绘了一个充满魔幻和浪漫的奇异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种类繁多的神秘生物,它们与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传达了和乐共存的传统理念。同时,音乐与画面的巧妙结合则诠释了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推动剧情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感官效应。“美美与共”的和合之美从根本上传递的是超越世俗感官的快乐,是源自本心和超脱的无上之美,透露的是对生命、对自然万物的爱护和崇敬之情的审美体现。

三、中国动画电影中的民族精神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道生万物,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观认为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与共生关系,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北宋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首次正式使用“天人合一”一词。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创作者常常以自然山川来映射万象,将主观心境和客观景象相融合,传达人与物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牧笛》《山水情》《白蛇:缘起》中,水天一色的画面如徐徐展开的画卷,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天地不言、自在心中的圆融之美缓缓呈现于眼前,悠悠荡漾在心中;《熊出没》系列电影以其趣味横生的剧情,始终传达着人类世界、动物世界与大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是对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理念的明确表达;《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五行属火,敖丙属水,以二者为代表的人物关系,正是《周易》里水火相济、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现;《大鱼海棠》中充满奇幻的海底世界,天、地、人和谐共生、融为一体的全景镜头比比皆是,此外,剧情中有关生死轮回的剧情牵引,都是引人思考生命的真谛,表达天人合一世界观的重要体现。

(二)家国与共的价值观

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舍生忘我的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内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中国动画电影传递的主流价值,更是引导观众从中体验和感悟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重要路径。

以《长安三万里》为例,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一片混沌。高适、李白、杜甫、孟浩然等文人志士,以诗抒怀、以诗立志,无论是李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高适的“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还有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都体现了当时爱国志士对边疆将士征战沙场的牵挂、对黎明百姓生活疾苦的愤懑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三)忠孝仁义的人生观

中国动画电影中注重传统伦理观念的弘扬,如忠孝仁义、恕悌礼信等。这些价值观贯穿在整个文本的人物设定和剧情走向中,传达对道德准则的认同和追求,塑造了一批敢于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正面典范。

《山水情》以“礼、仁、智”为主线,讲述了聪慧善良的渔家少年搭救了博爱质朴的老琴师,老琴师为报答救命之恩将毕生琴技倾囊相授,最终为助其成长,使雏鹰离母,与少年告别,展现了老琴师和渔家少年深厚的师生情谊;《宝莲灯》中的沉香在面对家庭和亲情的困境时,不顾自我地寻求解决之道,最终成功救母,展现了忠孝道义和家庭人伦的重要性;《大鱼海棠》中的“椿”为了报恩,复活她的救命恩人“鲲”,在自己的世界里历经种种困难与阻碍,帮助“鲲”的魂魄成长并送回人间,与此同时,与她青梅竹马的“湫”则不惜牺牲自我默默地守护着她,表达了知恩图报、舍生忘我、向善而生的情感观念。

中国动画电影通过民族符码的运用、美学特征的展现以及精神内核的传达,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又开启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当然,民族性不等于固陈守旧,老艺术家戴铁郎曾对民族化表达过自己的看法:“我不反对别人搞古代题材。但我不认为只有讲古代故事,穿古代衣服才是民族化。搞现代题材、科普科幻题材也是民族化,民族化也要现代化。”[5] 饶曙光认为,“动画的视听呈现需要与文化肌理相吻合。”[6]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和数字媒体艺术的加持,中国动画电影在传承传统民族特色表达的基础上,在叙事手法、人物塑造和音画入影、人文交互等方面开拓创新,融合现代化创作技术和传播技巧,持续创造了口碑和票房的新纪录。相信在未来,中国动画电影将继续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有力担负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为全球观众呈现更多优秀的中国作品。

注释:

[1]杨平均,姜庆丽.《长安三万里》:民族化、审美化与类型化的国产动画进路[J].电影文学,2023(19): 151-154.

[2]丁亚平,王婷.时间的脚注:2023年中国电影创作分析[J].电影艺术,2024(02).

[3]王国维.人间词话[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5-7.

[4]何世剑,袁轶凡.试论中华美学“诗性写意”精神的当代价值[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55(04):112-118.

[5]刘娴,周进,曹小卉.中国动画的“价值观”传达探索[J].当代动画,2018(01): 33-37.

[6]饶曙光,常伶俐.“中国动画学派”的现代化转化[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1):5-13.

(作者:临沂职业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