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压力。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电视民生新闻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传播效果和观众满意度。本文以《小莉帮忙》为例,通过分析其栏目内容、传播方式、观众互动等方面的特点,探讨在新媒体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民生新闻;小莉帮忙;发展策略
《小莉帮忙》是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的一档帮扶类民生新闻栏目,自2008年起播出,至今已经成为该电视台的金牌新闻栏目。该栏目以“服务百姓,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宗旨,关注民生问题,反映社会现象,以其独特的新闻视角和亲民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然而,在新媒体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如何在信息碎片化、互动性强的新媒体环境中保持新闻的深度和专业性,是所有电视新闻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小莉帮忙》为例,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
一、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小莉帮忙》概述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关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以反映民众生活、关心民众福祉为宗旨。这类新闻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主要覆盖城市地区,以传播市民生活、社区服务、公共设施、环境保护、教育医疗、交通出行等方面的新闻为主。这些新闻不仅关注市民的物质生活,还关注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市民的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1]。民生新闻的特点是亲民、实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它以平民化的视角报道新闻事件,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身边发生的事,增强观众对新闻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同时,电视民生新闻也注重通过报道问题、呼吁相关部门解决问题,为市民排忧解难。
《小莉帮忙》是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的一档备受瞩目的民生新闻栏目。自2008年诞生以来,它一直以其独特的亲民风格和贴近生活的报道方式,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信赖。该栏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始终坚守“帮忙”这一主线,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通过“小莉”这一核心人物的介入,栏目成功地化解了许多复杂的社会矛盾,使得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2]。“小莉”不仅仅是一个栏目的主持人,她的形象和声音已经成为了《小莉帮忙》的品牌象征。她的亲民形象和贴近生活的报道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栏目的内容。《小莉帮忙》栏目自2009年扩大为独立栏目以来,一直不断创新和升级[3]。2018年,全新的《小莉帮忙》栏目以更加成熟的制作团队和更加丰富的内容,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精彩的视听体验。
二、新媒体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困境
(一)栏目形式与内容单一
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往往受限于时间、空间等多重因素,难以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大多采用单向传播的方式,以严肃、正式的语言和形式,将信息传递给观众。然而,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观众对于新闻的形式和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他们希望看到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新闻报道。因此,电视民生新闻需要在栏目形式上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的框架,采用更符合现代观众审美和需求的报道方式。同时由于资源和人力等限制,电视民生新闻在报道内容上往往集中于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领域[4]。然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新闻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和多元,观众可以通过各种平台获得海量的新闻信息。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上需要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涵盖更多领域和层面,以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信息同质化现象严重
众多新闻栏目从选题到表达方式,甚至到画面处理,都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现象背后,是媒体机构对于热点话题的盲目追求,以及对于新闻价值判断的缺失。电视民生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削弱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观众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求越来越高,而同质化的新闻内容往往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从而降低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5]。同时,这种现象还限制了电视媒体的发展空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被侵蚀,而同质化现象的存在使得电视媒体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压力。
(三)互动性及用户参与度缺乏
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通过电视媒介传播,观众主要是被动的接收者,他们的反馈主要是通过收视率和满意度调查来获取,这种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电视民生新闻在互动性上的表现并不出色[6]。同时,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和解读,而新媒体上的信息则是多元化的,包括新闻、娱乐、生活、科技等各种类型。这种差异使得电视民生新闻在吸引和留住用户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再者,电视民生新闻的时效性也不如新媒体。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而电视新闻的播出则需要经过剪辑、配音、播出等一系列流程,这使得电视新闻在时效性上存在一定的滞后。
三、新媒体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一)关注民生热点,深入挖掘社会现实问题
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生活需求、生活困扰等,都是新闻媒体应该深入挖掘的社会现实问题。在新媒体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小莉帮忙》始终坚守着对民生热点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挖掘[7]。自开播以来,《小莉帮忙》便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贴近百姓生活的内容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栏目团队深知,在新媒体日益冲击的当下,要想保持栏目的生命力,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民生热点,深入挖掘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对社会事件的敏锐观察和深入调查,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转化为触动人心的新闻故事。例如,《小莉帮忙》曾报道过一起关于小区绿化带被占用问题的新闻。栏目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调查,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并推动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切实维护居民的利益。这篇报道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更体现了电视民生新闻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小莉帮忙》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观众的喜爱上,更体现在其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挖掘和解决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电视民生新闻不仅是新闻报道,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力量。因此,将继续坚守这一原则,为观众带来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故事[8]。在这个过程中,《小莉帮忙》团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深入基层,倾听百姓声音,关注社会热点,用镜头记录真实世界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报道不仅传递了信息,更传递了一种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创新报道形式,提升新闻观赏性
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往往以线性叙事为主,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在新媒体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需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叙事方式,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报道形式。例如,可以通过现场直播、无人机航拍、VR技术等,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现场的氛围;通过动画、图表等视觉元素,让新闻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形势下,作为电视新闻的创新形式,《小莉帮忙》以其独特的报道方式和亲民的风格,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佼佼者。首先,《小莉帮忙》的成功离不开创新的报道形式。该栏目采用了“直播+回访”的报道形式,使得新闻内容更加生动、实时,同时也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性。通过直播,观众可以实时了解新闻动态,参与到栏目的讨论中,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和栏目的观赏性。而回访则使得新闻内容更加深入、全面,让观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新闻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其次,《小莉帮忙》注重提升新闻的观赏性。栏目通过精美的画面、生动的语言、紧凑的节奏等,营造出紧张、热烈的氛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该栏目还注重与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此外,该栏目采用“记者+主持人”的报道形式,让主持人小莉深入到新闻事件的现场,与当事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这种形式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事件的全貌,还让主持人与当事人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增强了栏目的亲和力。在新闻报道中,小莉会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来描述事件的细节,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现场;同时还会通过与当事人的深入交流,挖掘出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让观众感受到新闻事件背后的人性和情感。
(三)强化互动功能,与观众建立紧密联系
在新媒体时代,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的信息接收,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积极回应观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调查等方式收集观众的反馈,让观众成为新闻的一部分。这样不仅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能让电视民生新闻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还应该通过建立互动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与观众建立紧密联系。这些平台不仅可以让观众更方便地获取新闻信息,还可以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中来。例如,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和讨论,或者提供新闻线索和素材。比如,《小莉帮忙》在栏目中设置观众投票、在线提问等多个互动环节,不仅让观众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也使得栏目能够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反馈,为栏目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同时,该栏目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建立了官方账号,及时发布栏目动态,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使得栏目与观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观众能够更方便地获取栏目信息。此外,《小莉帮忙》栏目中的民生新闻事件往往涉及到普通人的生活琐事,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和解读,栏目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增强观众对栏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栏目还积极回应观众的反馈和建议,让观众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观众与栏目的联系。
(四)加强深度正面引导,传递正能量
电视民生新闻在传播社会信息、反映民生问题、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电视媒体应该加强深度正面引导,积极传递正能量。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报道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比如,在报道房屋拆迁问题时,除了关注被拆迁者的利益诉求,还要深入挖掘拆迁政策的背景、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全面、客观、深入的报道,引导公众正确看待问题,避免因为片面、偏激的观点而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同时,电视媒体应该积极传递正能量,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比如,可以通过报道社会公益事业的进展和成果,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公众亲身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力量。此外,电视媒体还应该注重培养公众的社会意识和公民素质。通过民生新闻的报道,让公众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增强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关注度。同时通过传播正能量和公益理念,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公众的素质和能力。因此,电视民生新闻需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以赢得观众的认可和信赖。《小莉帮忙》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栏目通过深入的调查和报道,揭露社会问题,引导公众正确看待问题,同时也通过积极的报道,传递出社会的温暖和希望。这种坚守社会责任的态度,使得《小莉帮忙》在新媒体时代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
四、结语
在新媒体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通过内容创新、传播渠道拓展和受众互动增强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形势的要求,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同时,也需不断关注社会民生、紧跟时代步伐,为观众提供更优质、更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因此在新媒体的浪潮中,电视民生新闻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小莉帮忙》以其独特的发展策略,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未来,希望更多的电视民生新闻能够坚守初心,关注民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注释:
[1]赵夏.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0):138-140.
[2]杨炯.新时代舆论监督的创新发展研究——以地市广播电视媒体为例[J].新闻潮,2022(09):6-9.
[3]胡志芳.媒体融合趋势下地面频道的创新发展之路——对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工作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9):123-125+135.
[4]王建设.地方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现存问题及创新发展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0):197-199.
[5]王平元.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突围与创新[J].当代电视,2022(03):103-107.
[6]李英飒.浅析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创新发展——以《小莉帮忙》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0):90-92.
[7]李洋.民生类新闻栏目发展路径探析——以《小莉帮忙》为例[J].中国报业,2021(08):68-69.
[8]蔡子澎.新媒体短视频冲击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应对措施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1):33-35.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