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冲突表现及对策

2024-07-19 00:00:00曾冰鹤
新闻世界 2024年7期

【摘 要】新闻人物报道冲突主要表现为:新闻人物工作与疾病的冲突,新闻人物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新闻人物与周围相关人的冲突。针对第一种冲突的对策:新闻人物在做一件非常紧急重大的事,且他的工作又无可替代,暂时把看病的事往后推了,那是英雄壮举,否则,相关情节就是再生动,都要舍弃或做技术处理。针对第二种冲突的对策:在挖掘新闻人物奉献的新闻时,要突出新闻人物的家国情怀,最好也要体现出组织或领导者的关怀。针对第三种冲突的对策:描述新闻人物时,不以贬低周围相关人来显示其功绩。

【关键词】人物报道;新闻人物;冲突;对策

媒体人在进行新闻人物报道时,一不小心就让内容处于冲突之中,影响了报道质量,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仅从人物报道应注意什么来呆板地分析,话题显然有些沉闷。引入美学概念“冲突”作为分析工具,便豁然开朗。黑格尔在其巨著《美学》一书中说到的“冲突”,是指和谐状态的破坏。美学概念“冲突”引入到学术研究中,说的是,某对或若干对关系处于不和谐状态。本文从人物报道中挑选出最常见的冲突表现深入研究,了解这些冲突的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危害,并提出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新闻人物报道冲突表现

新闻人物报道,存在着一些冲突表现,即新闻人物工作与疾病的冲突,新闻人物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新闻人物与周围相关人的冲突。

(一)新闻人物工作与疾病的冲突

新闻人物工作与疾病的关系和谐原则应该是:非特殊原因,新闻人物应该有病治病。

特殊原因,指的是新闻人物正在做一件非常紧急重大的事,且他的工作又无可替代。

一些新闻人物,在有病又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不及时看病治疗,一心扑在工作上。某些记者对此没有做深入思考,导致新闻人物工作与疾病的冲突时常见诸媒体。通讯名篇《罗健夫》中,新闻人物工作与疾病的冲突就十分突出。

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罗健夫在Ⅲ型图形发生器研制进入紧张阶段时,感到胸部隐隐作痛。这时,工作需要他去北京搞协作。一进北京,病痛加重。他抓了几服中药,晚上一边熬药一边查阅资料。白天在工作室里,他一只手顶着胸部,一只手操作器械。同志们看他痛得厉害,劝他休息休息。他却笑笑说:“没关系,贴块伤湿止痛膏就好了。”骊山公司领导得知他患病,多次写信催他回去检查治疗。他却说:“这里需要我,我不能走。”就这样忍着病痛,坚持工作了3个月。直到春节前夕,才回到家。在组织的两三催促下,他去医院检查,确认为癌症[1]。

以上内容有三层意思:一是罗健夫有病不去看病;二是病重仍带病工作;三是领导催促也不听。

(二)新闻人物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新闻人物工作与家庭关系的和谐原则应该是:既要宣传新闻人物的奉献精神,又要体现组织或领导者的关怀。但在实践中,我们不少媒体从业者没有这样做,以致新闻人物工作与家庭关系处于冲突之中。

通讯名篇《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新闻人物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就存在。孔繁森与妻子、母亲的对话读来令人感动,他为母亲梳理白发的场景让人泪目。

山东省领导1988年在选派进藏干部时,觉得孔繁森政治上非常成熟,而且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考虑让他做领头人。孔繁森当时是聊城行署副专员。领导问他有困难没有?他回答说,我是党的干部,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孔繁森没有诉苦,但其实是有苦衷的。已快90岁的老母亲,生活不能自理;3个孩子还没成年,需要大人照顾;妻子动过几个大手术,身体很弱。自己这么一走,家里生活的重担,便全部压在了体弱的妻子肩上。当孔繁森将又被组织上安排进藏了的消息告诉妻子时,妻子眼泪唰唰地说,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2]。

以上内容有三层意思:一是组织上派孔繁森二次进藏,他毫不犹豫接受了任务;二是家庭确有很大的困难;三是妻子及母亲支持他。

孔繁森的家国情怀,妻子的深明大义,读来荡气回肠。组织上对孔繁森的后顾之忧,肯定做出了妥善处置,记者如能详细报道出来,那就更完美了。

《宁波晚报》的一则报道,新闻人物工作与家庭关系冲突亦非常突出。

在宁波市海曙区江厦街道双梁小区,有一对清洁工夫妇,丈夫叫韩永孝,妻子叫李洪芳,都是亚太物业下属公司雅高物业的员工。他们20年没有回安徽老家过春节,甚至老家年迈的父母病危了,都没有能够及时回去见上最后一面……他们2000年从安徽老家来到宁波,在双梁小区当清洁工。夫妇俩每天凌晨4点半开始打扫,工作到晚上,这样一干就是20年。记者了解到,这对夫妇这个春节依然会坚守岗位,为居民服务,不会回老家过年[3]。

以上内容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一对清洁工夫妇20年没有回老家过春节了;二是父母病危,他们都没有能够及时回去见最后一面。

对于新闻人物多少年没有回家过年一类的事,应进行分析。如科学家黄旭华为领衔建造核潜艇20年坚守岗位不回家过年这样的新闻,让我们敬佩不已。我们当然要强调奉献精神,但在强调奉献精神的同时,也要兼顾个体的情感需求,这才是人性化的管理。我们不希望看到没有特殊情况而20年坚守岗位不回家过年之类的新闻报道。

(三)新闻人物与周围相关人的冲突

新闻人物与周围相关人关系的和谐原则应该是:不能为突出新闻人物而贬低周围相关人。

一些新闻采编者为了突出新闻人物,不经意间便贬低了周围相关人。

安徽池州市一位新闻人物的事迹便存在新闻人物与周围相关人的冲突。

安徽池州市某县乡镇一村民,因为林权问题不停地上访,上访达8年,一度被列为“维稳”对象。当他向市政府提行政复议申请时,市司法局干部汪炫炜不是先入为主,而是主动走访申请人,非常认真地听取申请人的述说,并仔细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汪炫炜的功夫没有白花,申请人终于被他的一腔真情打动了,高兴地接受了最终决定,未提出起诉,也未再次进行上访。一起长达8年之久的林权纠纷,被顺利地化解了[4]。

以上内容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汪炫炜通过不懈地努力,终于解决了一起长达8年的林权纠纷;二是前面处理案子的人没有解决好问题,上访者一度被列为“维稳”对象。

汪炫炜作为新闻人物,确实做得不错,但受众如果深入思考,便有可能想到,一个百姓的林权问题,8年之久未能得到解决,那有关人员是不是均涉嫌不作为?[5]可惜,作者并没有作明确的交待,没有能消除读者的疑虑,这就造成了不和谐,形成了新闻人物与周围相关人关系的冲突。

二、冲突表现形成的原因与危害分析

(一)冲突表现形成的原因

造成人物报道冲突表现有其原因。一是神化意识强烈而人性意识不足。一写新闻人物,便想到新闻人物形象应该如何高大,仿佛新闻人物有病看病,不带病工作,仿佛新闻人物在奉献时兼顾了家庭,形象便不够高大了。《华尔街日报》的资深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谈到新闻要讲述人性化的故事时说:“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现。[6]”这个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二是顾此失彼。两眼只望着新闻人物,恨不得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事迹都堆在新闻人物身上,而怎么处理新闻人物与组织、领导者、周围人等的关系,没有仔细去想。

(二)冲突表现的危害

造成人物报道冲突表现的危害,显而易见。一是损害了新闻人物形象。新闻人物的可信性打折扣,读者觉得某些新闻人物缺乏对生命起码的敬畏与尊重,人物形象存在较大的缺陷。二是容易造成片面性等弊端,甚至可能对周围的某些人产生伤害。三是可能出现导向偏差。导向无小事,因为媒体面对的不是个别人,而是成千上万人,任何一点导向偏差,都可能对许多人产生不良影响,影响他们的认知与行为。四是损害社会形象。境外敌对势力可能用新闻人物不珍视生命与新闻人物20年不回家过年之类事例来攻击我们,污蔑我们人权状况糟糕。五是影响流传。冲突表现明显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会慢慢被淘汰。

三、应对冲突表现的对策

上面论述了人物报道最常见的冲突表现及冲突形成的原因与危害,下面来探讨对策。

(一)工作与疾病冲突的应对之策

新闻人物不是在做一件非常紧急重大的事,且他的工作别人又可替代,就该有病治病。这是对生命应有的敬畏与尊重。如果采访到新闻人物没有特殊原因而总是推脱不去看病的细节,不但不能如获至宝,应该毫不犹豫地舍弃。绕不开这方面相关的描述时,也要做相应的技术处理。

生命权是最重要的人权,对生命权重视不够的行为,都不值得提倡。骊山公司领导者做得很好,得知在北京搞协作研究的罗健夫患病,多次写信催他回去检查治疗。

有一则新闻,令人耳目一新,说的是浙江台州临海市公安局带病连续加班的民警赵伟群,曾收到单位发出的“强制休息令”,要求他立即停止工作,休息一天。这受到舆论好评[7]。

(二)工作与家庭冲突的应对之策

新闻人物乐于奉献,这是优秀品质。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新闻人物舍小家为大家,也应该注意到组织或领导者对新闻人物的关怀与关心。新闻人物没有特殊原因20年没有回家过年,令人匪夷所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重要内容之一。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增强人文关怀,更为合理地安排工作,让这类员工能每隔一两年回家过一次年。即便员工奉献惯了,有坚持工作的愿望,也要坚决地给他们放假,让他们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感受家庭的温暖,也尽到对家庭的应有责任。

新闻单位需谨慎对待没有特殊原因为工作多少年不回家过年的报道素材,最好不要让这类报道出现。宁波海曙区那对清洁工夫妇,20年没有回安徽老家过春节,甚至在老家年迈的父母病危之时,都没能赶回去见上最后一面。这样的新闻,读来令人心痛!这样的新闻,表面上看是正面报道,但负面影响显而易见。这提醒我们的媒体从业者,从事新闻报道时要考虑周全。

(三)新闻人物与周围相关人冲突的应对之策

我们在报道新闻人物时,不能为了使新闻人物显得高大而不经意间便把周围相关人变成反衬者。前面讲到的新闻人物汪炫炜,记者可多挖一挖。其实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起案件比较复杂,再加上拖了拖之后,时间久了,更不好处理了,后来某些相关人员也努力进行过处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处理到位,致使当事人一直不满意,而汪炫炜比他们更用心,把案子完全办好了,获得了当事人的认可。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新闻中作充分的交待,某些相关人员就不是反衬而是正衬了,是党委政府工作人员接力为民办实事。当然,在这个例子中,如果相关人员确实涉嫌不作为,那就作为反衬明确地点出来,不要留下隐患,导致冲突。不过,所有相关人员均不作为的可能性极小。

四、结语

人物报道常见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新闻人物工作与疾病的冲突;新闻人物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新闻人物与周围相关人的冲突。

面对新闻人物工作与疾病的冲突,对策是:新闻人物在做一件非常紧急重大的事儿,且他的工作又无可替代,暂时把看病的事往后推了,那是英雄壮举,应该大写特写,否则,相关情节就是再生动,都要舍弃。

面对新闻人物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对策是:在挖掘新闻人物舍小家为大家的新闻时,既要突出新闻人物的家国情怀,又要体现出组织或领导者的关怀,杜绝有悖人伦的新闻。

面对新闻人物与周围相关人的冲突,对策是:在描述新闻人物时,不轻易以贬低周围相关人来显示新闻人物的功绩。相关人员作反衬不是不可以,但要特别谨慎。

注释:

[1]邱文仲,刘军,庞文清,唐正学.罗健夫[N].工人日报,1982-11-5(01).

[2]何平,朱幼棣,陈雁,陈维伟,魏武,王世亮.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N].人民日报,1995-4-17.

[3]陈善君.这对清洁工夫妻用真情坚守岗位[N].宁波晚报,2020-1-22(05).

[4][5]任超阳.主流媒体典型报道的失衡失范现象及应对[J].青年记者,2020(12):36-37.

[6]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13.

[7]张璐,吕银玲.连续工作36小时 民警收到强制休息令[N].新京报,2019-1-28(A07).

(作者单位:湖南日报社)

责编:刘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