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VR、AR、XR、全息投影等先进的影像技术为传统文化的艺术化呈现带来多种选择,这些新兴的影像技术使得传统文化从静止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变得活跃、动感。传播方式、内容以及形态的变革,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关键词】传统文化;智媒;人工智能;云计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智媒时代,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落地,媒体的制作、流通、表达模式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必须顺应时代。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时代困境
传统文化的动态传承与静态气质相辅相成,在经过五千年的融合历练中通过不断累积与升级,其展现形式沉稳内敛,兼容并蓄,并根据时代需求有所扬弃,不断焕发活力。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引领下,传统文化如何增强其文化黏性,以独特内敛的东方气质吸引受众,多角度、全方位实践传播路径,成为新的命题。
智媒时代,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往以及思维认知的模式,触角延伸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实语境下,如果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思索、缺乏量身定做的传播实践,文化表达就会隔断历史,文化就成为无本之木。无论是主动为之还是被动驱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脱颖而出是历史客观的选择。智能时代,传统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智媒时代是当前任何文化传播主体都要面对的媒介环境,适应新的技术环境是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播机遇而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介技术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技术让某种先前遮蔽的东西显现出来,文化则是对本身已经形成的东西进行培育。”显而易见的是,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媒时代,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包容性、交互性、沉浸式的媒介。技术不是目的而是工具,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人类创新技术是为了更美好地生活,智媒体技术之于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为其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提供媒介技术支撑。
二、智媒时代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模式
媒介被视为传达知识的重要渠道,它们不仅仅可以通过纸张、印刷品或其他形式来表达,而且还能够跨越地域、时空的界限,将人类的思想、情感以及其他形式的资源有效地传达出去。智能媒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已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和速度均出现较大提升。
(一)传播方式多元化
视觉传播的叙事主体涵盖广泛,传统文化则因其内在特性而导致其传播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媒体赋予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叙事主体的多元与泛化,这与视觉传播的内在要求相一致。智能传播提升资源整合效应,将许多不同的传播方式整合在一起,并搭载网络技术,使传统文化、文物、技艺等立体呈现,为自己代言,实现有机表达。从时间概念上来看,智能传播汇集多种传播方式,使人们可以更直观、完整地回望历史。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多个媒体利用无人机,全方位展示5000年历史的古城;浙报集团杭州分社直播“一小铲,五千年”公众考古活动,公众在专业考古人员指导下对良渚遗址5000年前土层现场开挖,因其体验性、互动性强而收获流量。从空间概念上来看,智能传播打开视界,文化认同感、沉浸体验会不断提升。在一些历史古迹实景演出中,智能传播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相互叠加,展示文化内涵,将古色古香的宏伟建筑、炫目的灯光,以及形式多样的舞台表演等较好地呈现出来,配合音乐、解说等,效果震撼。如知名栏目《国家宝藏》中,《威凤吟》表演采用“AI+裸眼3D”的拍摄方式,3D影像中出现的英雄人物与“昭陵六骏”的骏驹,叙事场景宏大,情感表达细腻,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展现传统文化的抒情张力,形成绝美画面,传播效果不言而喻。
(二)传播影响力倍数级增长
传统媒体传播中,“主导受众”是显著特征,但传播效果往往欠佳。智媒时代,在大数据技术、算法的加持下,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的智能化传播语境,新兴媒体更容易进行靶向传播,对受众投其所好,并根据受众选择而制作相关产品,实时性、互动性大大增强,传播力、影响力出现倍数级增长,传播效应大大提高。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态和文化传播都发生了改变,传统文化与智能技术实现了“双向奔赴”“无缝连接”。在对敦煌莫高窟的传播中,精彩故事以短视频的形式来呈现,展现出敦煌当地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数码显微、三维虚拟的交替使用使得内涵与外观融合,增强了历史厚重感、视觉冲击力。震撼场景与局部意境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当确立视觉传播的主导地位后,如何确立视觉中心,如何清晰表达语义,如何设置传播氛围是重中之重。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表现力上历久弥新,但身处信息时代,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视觉冲击力感受并不明显,如果不借用一定的传播手段来进行氛围营造,人们缺乏耐心去探究与品味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技术的“万物适用”原则,很大程度上弥合了传统文化与时代之间的表达错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 “天高任鸟飞”的传播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微信朋友圈、视频号等渠道来传播。非遗曲艺表演、技艺展示的画面能够瞬间完成复制与传播,其精彩部分得以截取保存,成为共赏共鉴的对象。博物馆中的陈列精品、建筑古迹等以打卡纪念等形式在“朋友圈”展示,形成了即时、广泛、高效的传播。
(三)传播IP实现增值
知名文化IP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打造知名IP,可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注入强大动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加强IP开发和转化,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许多受到欢迎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今的社交网络中依然受到欢迎。打造文化IP,是以充满活力的当代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明恒久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是一个大IP,可为我们提供源源不竭的灵感。《洛神赋》是传统的,但在其基础上打造的《祈》是全新的,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河南卫视在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打造新IP,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在各种场景里“穿针引线”,形成系列。故宫系列IP也打造得相当成功,《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广受好评,《上新了!故宫》《故宫贺岁》等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富有亲和力和科技感的IP运营实现文化资源的内容增值。
新IP带来的不只是知名度,还对当地形象的提升、文化吸引力的集聚以及旅游品牌的强化也产生很大影响,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唐宫夜宴》走红后,当地出现了游客排队进博物馆的场景。如何让传统与时尚结合、让资源与科技融合、让历史的魂与年轻的心契合,让文化真正成为城市内在的竞争力,需要勇于探索和锐意创新。
三、智媒时代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一)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时有传播
智媒时代不仅传播主体具有草根化、多元化特点,而且信息扩散范围大、速度快,而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不良内容同样快速地被传播出去。海量信息混杂AI的逼真效果,导致人们很难分清真假。
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主基调。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精华是主流,糟粕是支流。中华文化一贯提倡继承与批判结合,扬清抑浊、推陈出新,具有自我净化的功能和动力,这才使得中华文明5000多年一以贯之,从未干涸。在智媒环境中, 我们要考虑到, “回归传统”并不是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强加给现代社会。如网上曾兜售“三寸金莲”鞋及其缠足布等,以封建糟粕勾起受众的猎奇心,充满了隐蔽性、欺诈性,需要加以辨别并去除。
(二)对传统文化的歪曲与解构
近年来,一些地方大力宣传重修古城,制作历史名人雕塑,甚至恢复祭祖大典,但上述传播内容如果只是刻板展示或照搬传统文化礼仪,则缺乏持久的吸引力,只成就一时的关注,且掺杂浓厚的商业味。同时,网络上出现一些传统文化解读的扭曲变形,传统语言、诗词遭遇玩笑、戏谑性的解构,如“清明时节雨纷纷,孤家寡人欲断魂”等,重表KoQq4TJBbtppIf3dGJEJcg==象、轻实质、庸俗化和功利化语言表达,严重破坏了中国传统语言历久弥新的魅力,使语言的美感荡然无存。
人性中真善美与假恶丑集于一身。一个人、一个民族都要不断战胜自己,扬真抑假、扬善抑恶、扬美抑丑。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古为今用,固本培元,磨砺心性,净化心灵。只要始终做到扬精华、弃糟粕,中华民族必将无往而不胜。
四、智媒时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在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之下,我们更加积极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文化传播,不断更新和丰富传播手段、传播形式,以多模态的方式呈现文物、文献等,使受众真切体味中华文明的魅力。以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历史中国、文物中国、文明中国,使海内外受众实实在在地感知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突出特性。
加强传播策划,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智媒时代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时代艺术语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可以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以新的传播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新定位、新角色、新发展,让古老的技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文化内涵进行包装,将现代的视觉理念、营销理念融入其中,从受众欢迎的角度出发进行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有新意、有特点、有看点,才能拥抱更广泛的受众,扩大认知度,增强影响力。
优化传播内容,实现有效传播。传统文化只有为观众和读者带来高沉浸感、高互动性的体验,才能更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需求。不断扩宽传播主体的范围,优化传播内容,才能提升吸引力。传统节日节庆、习俗礼仪、文物古籍、古建村落、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等,要想做到有效传播,必须要对其内核进行提炼与阐释。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当今人们文化需求、审美趣味、艺术品位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运用一系列现代科技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和传播中实现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调整传播定位,助力文化出圈。在智能媒体传播语境下,发挥传播的价值引领作用尤为重要。传统文化成为“活”“动”起来的有机生命,才有可能有话题、有热度,吸引更多关注。以视频直播中的“弹幕”功能为例,当传统文化进行视频直播时,是否有密密麻麻的“弹幕”是考验受欢迎程度或讨论度的直观表现。在“弹幕”中,网友可提出疑问,进行实时评论和交流,与主播、专家实现无障碍互动。
智媒平台聚合媒介传播优势,要自觉自主将优秀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文化相协调,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及文字解读等方式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精华的发掘、弘扬、升华,在引领社会规范、精神激励及价值引领等方面下功夫,助力传统文化展现独特魅力,做足、做强时代表达,不负群众期待。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是一项文化责任,更是一个重要的使命。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需要保护和修复重要的文化遗址和文物。新媒体传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徐建华.智媒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意义与路径选择[J].新媒体研究,2019(03).
[2]刘闻佳.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今日财富,2020(05).
[3]王嵩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艺术,2019(01).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责编:刘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