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社团活动中“旁观者”现象的分析与应对

2024-07-18 00:00:00林小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21期

摘要:心理社团是落实“双减”政策、实施课后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在社团活动中常出现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或是不表达的“旁观者”现象,不利于团体进程的推进和团体凝聚力的增强,有时甚至会破坏团队合作,对学生彼此之间深入探索问题造成阻碍。为提升心理社团活动的实效性,减少“旁观者”的出现,提出以下建议:调查学生的心理需求,活动设置有弹性;创设安全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融入感;设置团体评价机制,使人人争做活动的主人;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聚无形散沙为有形高塔。

关键词:心理社团活动;旁观者;小学生;课后服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1-0072-03

一、引言

“双减”政策落地后,福建省龙岩师范附属小学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施课后育人活动,学生们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加相应的社团。其中,心理社团的学生以年级为单位,每个班级以自愿报名、班主任推荐及家长填报等不同方式招募成员。因为小学生天性活泼、喜欢游戏,所以心理社团活动多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在实践中发现,团体活动过程中常出现有的学生脱离团体、不想参加,或是只参与活动但不分享、不表达的情况,也就是 “旁观者”现象。

心理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班级,彼此不熟悉;个别成员对心理社团不了解,有的甚至质疑家长或是班主任为什么让自己前来,防御心强,阻抗严重,全程不愿意参与,只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在一旁瞧着,或者干脆坐在角落里做自己的事情,觉得有兴趣的活动才加入。这两种情况不但影响社团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学生,比如一起玩偷偷带来的小卡片或是叠纸飞机、悄悄讲话、打闹嬉戏等,游离于团体之外,自立小团体,需要教师不断提醒,直接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团体动力的催发,不利于整个团体进程的推进和深入。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活动体验后的分享和感悟[1],“旁观者”因为没参与或是体验不深,分享不出自己的感受,一般只是说“很有趣”“很好玩”。对于深入性的探讨,如“你在活动中有何感受”“哪个环节让你印象深刻”“针对团队成员的表现,说说你的看法”等问题,缺少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去思索,主动性差,其他成员也受其影响,导致团体气氛沉闷,无法发挥团体辅导的功能。

那么,如何有效减少活动中的“旁观者”现象,提升心理社团活动的实效性?结合社团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二、调查学生的心理需求,弹性设置活动流程

“双减”要求课后服务开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坚持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旁观者”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感觉无聊或是无趣,不了解活动的意义,故脱离当前的活动[2]。为此,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环节,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团队建设伊始,我发放问卷进行现场调查,让学生填写参加心理社团的目的以及期待的收获。从收集上来的情况看,学生的需求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的是为了多结交朋友,有的是为了学会调控情绪,还有的是为了提升注意力,等等。

经过几番思量,我决定对活动的流程设置进行调整,以贴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例如,在抽取积木的活动中,每个小组一盒积木,让学生先将其搭成一个自己喜欢的形状,然后组内成员在不影响其结构致使其坍塌的情况下轮流从中抽出一个积木。这一活动能同时考验成员的专注程度及观察和判断能力。在活动中,每个成员都小心翼翼地伸手去抽,发现没有倒都兴奋不已,即使倒塌了心情沮丧也会因为不服气而重振旗鼓,彼此之间还会相互鼓劲,给对方出主意,现场气氛活跃。可见,当活动贴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时,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有利于团体动力的催发,从而减少“旁观者”的出现。

三、创设安全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融入感

心理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班级,首次聚在一起会显得很拘谨,通常是同班的几个小伙伴或是曾经相识的坐在一起。某次活动中,有个班只有一位女生前来,其他学生有说有笑,她就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破冰活动为“马兰花开”,规则是开几朵几位同学围成一个圈,这个女生有两次都落单了,尽管当时分享了感受,但是对后续的活动开始回避,不愿意加入,只是在一旁看着,成了“旁观者”。我课后与她交流,她说对同学都不熟悉,担心再次落单或被同伴指责、排斥,所以不想参加活动。

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团体异质性程度较高,要想让学生快速融入团体中,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并创设安全的氛围,由此避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伤害和孤立。针对该名女生的情况,我指派了几个个性开朗的学生邀请该女生加入她们的小组,多关注她的情绪反应和表现,让她感受到团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例如,在“风雨同舟”活动中,随着报纸越变越小,小组成员不断尝试和商议,我看到该女生从开始的怯懦到后面的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中越来越投入。在分享的时候,我询问她感受,她回应说:“大家都在活动中努力想办法,自己也被小组成员接受了,很开心。”

“旁观者”的出现是不同的因素导致的,教师要善于观察,找到原因,因势利导,让社团成员感受到团体对其的包容和接纳,从而提高对团体的认可度和融入度。

四、设置团体评价机制,使人人争做活动的主人

团体活动只有参与才能体验其中的魅力[3],领悟互动带给自己的情绪感受。我所带领的社团是三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弱,规则意识不强,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的判断。特别是活动结束后的分享环节,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觉得好玩,缺乏深入思考,分享的时候回答不出来,或是直接游离,不听其他人分享,对整个活动的感受缺少深入性的反思和总结,对心理社团活动的评价就是“玩游戏”,其他的说不出所以然来。

为了转变学生的观念,我设定了团体评价机制,尽量保证人人参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争做活动的主人。我在社团中采用积分制的形式,每个小组一张计分牌,张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综合表现直接给分,确保每个小组之间的分差都在伯仲之间,只要够一够、跳一跳就能夺冠。在这一竞争机制下,大家都想努力让本小组领先。

例如,在“寻找领袖”活动中,成员们都想当“带领者”,但是原本的活动设置中规定只有一名“带领者”,该怎么办?我将问题抛给大家:“我们一起开动脑筋,看看哪个小组能想出办法来,想到一个办法就获得一个积分。”此问题一抛出,小组成员纷纷出谋划策:有的说可以轮流当;有的说可以按照小组的方式,每个组推出一个;还有的说可以多设置几名混淆是非的“带领者”,这样观察者的难度就增加了。最后在总结方法的时候,全体成员一致同意设置“假带领者”,就此根据新的活动规则开展活动,大家的兴趣更高了,因为增加了难度,观察者们摩拳擦掌,在团体成员中来回寻找,平时游离于外的学生此刻也全神贯注地参与到活动中。最后的分享环节,多数学生谈到作为“带领者”和“观察者”的感受,也提到了耐心、细心的重要性,表达的意愿和欲望强烈。因为是全体成员共同改编和参与,活动的触发点更多,学生在活动后都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每个人都成了活动的主人。

五、发挥教育机智,聚无形散沙为有形高塔

心理社团不同于心理课,它纯以活动为载体,体验性更强,对团体成员的参与性和配合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会因活动的性质和个人的情绪状态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反应。活动通常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成员之间难免有肢体的碰触,为此现场常出现各种出乎意料的小状况。例如,因为对方无意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而大动干戈;还有的会因为课前的恩怨而在活动中彼此针锋相对;有时还没开始介绍规则,个别学生就跃跃欲试,很是不耐烦;活动一结束,学生不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玩笑,就是跑去玩其他的物品。类似的场景就像是一盘散沙,着实让人头疼不已。活动要达成预期效果很难,对教师的控场能力和教育机智提出了挑战。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本身具有的趣味性对小学生有着吸引力,但是活动的组织和分享总结的深入性考验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机智。小学生更需要教师在团体活动中秉持包容、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允许规则之外的例外发生,也要机智巧妙地化解成员之间的尴尬和矛盾。

有一次社团活动中,有两个学生因为在校外发生争执,一上社团课就开始互怼并动起手来。在大家的劝说下,双方还是互有怨气,互不搭理对方,也不参与活动,成了“旁观者”。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本次活动的内容,将他俩带到同学面前,问:“他们两个此刻像什么?”大家纷纷说“像河豚”“像刺猬”“像炸弹”。“是啊,他俩此刻特别生气,刚好今天我们要进行炸碉堡活动,就请两位当炸弹,各领一队成员炸毁营地,比一比谁炸毁的多。”听到这里,他俩都来了兴趣,想着要狠狠赢过对方。在活动开始前,需要双方先商定一个规则,决定顺序和流程。在商议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火药味”渐渐消失了,之前的不快也烟消云散,放学后,他俩还相约一起去打乒乓球。可见教育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发生,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如此才能将“旁观者”变成活动的主力军,聚无形散沙为有形高塔。

心理社团活动目前是课后服务的一种形式,旨在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品质,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心理社团中出现的“旁观者”现象对于教育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契机。教师要学会走进学生的心里,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同时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通过社团活动引领学生成长,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陈德冰. 有效减少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旁观者”[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1):30-32.

[2]鞠慧卿. 学习中的“旁观者效应”[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5):1.

[3]彭慧敏. 职高心理课中“旁观者”出现的原因及对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9):28-31.

编辑/于 洪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