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疗愈来访学生心理创伤的实践探究

2024-07-18 00:00:00丁一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21期

摘要:在学校心理辅导中,传统的辅导技术主要是通过言语对话进行的,但来访学生如果有心理创伤背景,仅仅采用言语对话的辅导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实践表明,选用适当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引导来访学生借助艺术创造性行动过程获得多通道矫正性体验,能让来访学生在安全、抱持的咨访空间中,重新经历自己的生命故事,更好地修复创伤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疗愈心理创伤的目的,实现新的自我接纳和整合。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治疗;心理创伤;自我疗愈;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1-0044-04

一、引言

一位心理学教授曾经说过:“精神的创伤也会流血,流到一个人生命发展各个阶段和层面,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社会功能和情感状态。”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范德考克[1]描述创伤是一个人感知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或需要应对的事件,已经超出了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

研究表明,当人受到严重创伤时,前额叶皮质会暂时失去功能,从而产生难以言语化的恐惧情绪,并在躯体上表现出一系列创伤后应激反应,如逃跑、战斗或者僵呆,失去时间感[2]。还有研究者对有创伤经历的人进行脑部扫描,发现他们的杏仁核受损,表现为杏仁核过度敏感,分不清是“过去的”危险信息还是“当下的”危险信息,于是会不断释放应激激素,激活神经系统,导致容易焦虑,应激程度高,一点小事就反应很激烈[3]。遭受严重创伤的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迫性重复,要想打破强迫性重复,就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把可能导致重复的环节切断,并勇敢地尝试各种新的、好的体验。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理教师常常觉得创伤辅导是比较困难、不易触碰的,因为创伤辅导做得不妥就相当于打开了来访学生的伤口却没有包扎好,会导致学生二次受伤。表达性艺术治疗与传统谈话治疗相比,优势明显,可以很快打破辅导的瓶颈,降低来访学生的防御,弥补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问题,尤其对创伤的疗愈有突出的效果。二者的具体对比见表1。

表达性艺术治疗是以艺术性的、经验式的、行动性的方式,比较温和地对创伤进行工作,降低来访学生的防御和焦虑,让来访学生原来不能表达的情绪、情感自然流淌出来,在有抱持的咨访空间中,重新经验过去的生命故事,将非言语的经验通过右脑(艺术脑)工作,到达前额叶,产生矫正性的情感体验,更好地修复创伤。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应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实践

学校心理辅导常受到师资、时间、场地等条件限制,并不是所有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都适合,经过十多年的心理辅导实践,我认为以下五种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实操性强,效果突出。在心理教师和来访学生之间加入一些艺术性媒材,能使得咨访关系从二元变成三元关系,有效降低来访学生的防御,并超越语言表达的限制,促进来访学生自我疗愈与整合,尤其对一般心理问题能够实现单次有效。

(一)OH卡

OH卡又叫“潜意识投射卡”,是由德国的人本心理学家莫里兹·艾格迈尔(Moritz Egetmeyer)与墨西哥裔的艺术家伊利·拉曼(Ely Raman)在20世纪80年代初共同创作的心灵图卡。OH卡有十多种,我平常使用最多的是基础卡,基础卡有88张图卡和88张字卡,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都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多干预和解释,让来访学生的潜意识自然流淌,疗愈就在其中发生。

小云(化名),女,四年级学生,创伤事件是父母在她幼儿园时离异,她目前跟着爷爷、父亲生活。班主任反映小云脾气特别大,对老师和同学经常出言不逊。有一天,小云主动找到我,自述她希望爸爸妈妈和好,但家人不允许她提这个话题,她很烦恼。我使用OH卡的简化万用法,让小云盲抽三张卡牌(见图1)。

第一张代表小云目前的烦恼,小云说看到一只手抓着另一只手。我问她,这两只手有可能是谁的手?她说是爷爷抓着妈妈的手往岩浆里面塞。原来,爷爷非常仇恨妈妈,不允许妈妈来看望小云,也坚决反对小云的父母复合。

第二张代表小云可以采取的一个应对烦恼的方法,小云说看到蓝天大海,她说心烦时可以想象自己是一条小鱼游进大海,感到很清凉和开心。

第三张代表小云在实施解决方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小云说看到警察在指挥交通,应该是提醒她多反思自己,好好学习,不要让妈妈担心。

在这个个案中,小云虽然年龄较小,但她潜意识的力量非常强,在潜意识中,她很清楚大人的事情她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做好自己的事,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三次辅导之后,班主任反映小云情绪平静很多,还主动帮助老师做管理班级的事。

(二)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又叫箱庭疗法,来访者运用各式各样的沙具和沙子在一个箱子里搭建任意场景来反映内心世界。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理教师配备不足,不可能对来访学生做几十次的沙盘游戏系统辅导,通常会把沙盘作为建立咨访关系、呈现问题的媒材,让来访学生在摆弄沙盘的过程中潜意识自然流淌,呈现内心的困扰,看见即被疗愈。

小萧(化名),女,初三学生,创伤事件是在学校突闻爷爷去世的消息,痛哭不止,整个上午都非常悲伤,无法上课。中午,班主任推介她来到我这里。我先默默陪伴她两分钟,直到她的哭泣渐渐平息,我问她现在是否愿意和我对话,她默默地点了点头。我给了她充足的时间,让她选择沙具摆放在沙盘里,期间,我们一句话都没有说。她大概用了20分钟,然后告诉我摆完了(见图2)。

我让她给我讲讲摆的是什么,她给我讲了小时候和奶奶爷爷一起在湖南老家乡村的生活,讲述了爷爷奶奶对她的爱护,她特别提到爷爷喜欢喝酒、喝茶、煮好吃的菜。在她的描述中,我感受到爷爷对她的重要性。讲述完,她的情绪平静了很多,内心汹涌的悲伤被言语化后,对她的影响就降低了。从我这里离开后,班主任反馈当天整个下午她都很平静。

在上述个案中,小萧刚刚得知亲人去世,悲伤的情绪非常强烈,此时认知层面的对话是不会产生效果的,陪伴和倾听才是她最需要的。借助沙盘,小萧与爷爷过往的生活被展现出来,通过讲述,悲伤情绪被言语化。在对话过程中,心理教师注意帮助她挖掘积极的意向资源,使创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疗愈。

(三)绘画

绘画是一种非语言性的表达工具,绘画者在创作过程中,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达到疗愈效果。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对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不善于言辞的学生,绘画疗法非常适合。

小蒙(化名),男,三年级学生,创伤事件是出生一个月时父亲车祸住院,妈妈为照顾爸爸,把他寄养在亲戚家。六个月后,爸爸伤重不治去世。小蒙在班级经常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例如,他有时把自己的头蒙在衣服里一整天都不出来,有时在上课的时候随意走动拿别人的东西,或者打人。老师拿他无可奈何。妈妈带他去儿童医院,诊断结果是他并没有自闭症或多动症,只是智力水平略低于正常儿童。我对小蒙的理解是由于早年的创伤经历,他精神世界的建构非常混乱,潜意识里面有非常多的恐惧和不安,他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只能通过奇怪的行为来宣泄。我让他画几张画送给我,画什么都可以,他先是画了一幅坦克的画,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一共画了九幅这样的画,这里展示第一幅(见图3)和第九幅(见图4)。

我让小蒙给我讲讲他的作品,他每次几乎都说同样的话,但是在坦克的绘画上我明显感到了变化,比如线条的细致度、颜色的变化、细节的处理等。一个月后,班主任反映小蒙蒙头的行为基本消失。

在上述个案中,小蒙早年的创伤是不能被言语化的,但对他精神世界的影响很深刻。小蒙选择只画坦克,在我看来是一种攻击性的表达,攻击性就是生命力。当他的攻击性能够表达出来,自我的功能就得到了提升,他就可以有能力整合自己与现实,做出相宜的行为。

(四)心理剧

心理剧由精神病理学家莫雷诺(Moreno)于1921年提出,能帮助参与者在演出中体验或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人际关系等,伴随剧情的发展,在安全的氛围中,探索、释放、觉察和分享内在自我。在学校心理辅导中,我发现未成年来访学生比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对方的情感。对此,可使用心理剧中的角色互换技术进行辅导。

小林(化名),女,初一学生,创伤事件是妈妈在她初一的时候被诊断为癌症。妈妈的情绪一度非常糟糕,经常发脾气,对爸爸和小林发泄诸多不满。小林初一下学期开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经常莫名情绪低落,班主任推介她到我这里。

我先听小林讲述了家里的情况,然后让她在咨询室里选择一样物品代表妈妈,小林选了一个充气锤子。我让小林坐在椅子上,把充气锤子放在对面的一张椅子上,代表妈妈坐在对面。首先,我让小林讲讲为什么选充气锤子代表妈妈,小林说妈妈生病后情绪非常不好,总喜欢骂人,就像这个锤子。另外,自己内心既觉得妈妈可怜,又觉得对妈妈愤怒,但是如果表现出对妈妈的愤怒,会被家人指责不懂事,因此非常压抑。我让她尽管对着“锤子妈妈”讲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小林讲着讲着就哭了。接着,我让小林坐在“锤子妈妈”的位置,角色交换,请她想想如果此刻她就是“锤子妈妈”,听到小林刚才讲的话会怎么回应。小林坐在“锤子妈妈”的位置,代入妈妈的角色,表达了对自己生病的苦恼和对家人的抱歉。经过四次辅导,班主任反映小林的情绪有明显好转,可以完成一些学习任务了。

在上述个案中,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剧中的角色交换技术引导小林多角度看待家庭问题,使她更加理解自己和妈妈的内心感受,接纳家庭现状,并学会了适当地表达愤怒,缓解了压抑的情绪。

(五)舞动治疗

舞动治疗是一种使用动作进行情绪、认知和身体的个人整合过程的心理治疗,不强调动作的美观性,而是探索动作的意象及符号象征,利用动作隐喻进行非语言交流,关注身体的感觉。在学校心理辅导中,我发现对被家暴的孩子使用舞动治疗技术效果非常突出,能帮助他们快速释放躯体创伤积聚的负能量,促进心理创伤的修复。

小晶(化名),女,一年级学生,创伤事件是被爸爸暴打,罚跪。小晶开学第四天被班主任带到我这里,我看到她腿上多处淤青,膝盖也有瘀青。原来前一天,小晶因为做事拖拉没完成作业,被爸爸用衣架打,还罚跪到半夜。小晶来到我这里时,表现出害怕的神情,显然恐惧情绪还没有释放出来。我让小晶跟着我一起做几个动作,如甩手、踢腿、旋转等。接着,我播放音乐,告诉小晶,我们可以随意做动作,想怎么甩就甩,想怎么舞都行。听着《你笑起来真好看》的音乐,我和小晶一起在辅导室“乱舞”,她很喜欢旋转,转着转着就摔倒在地上,然后爬起来接着旋转,多次重复。舞着舞着,我在小晶脸上看到了舒展的笑容。

在上述个案中,对于小晶这个低年级来访者的创伤处理,我不聚焦认知层面的疏导,而是帮助她释放身心的恐惧情绪,对比静态的情绪处理,动态的舞动可以让人更快释放负面情绪。达到一定时间、强度的肢体舞动,可以激活大脑内的多巴胺等使人产生愉悦感的神经递质,调动个体的积极情绪。除了舞动治疗,后续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指导也需要跟进。

三、结论与建议

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辅导中使用表达性艺术治疗对学生进行创伤辅导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系统学习,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表达性艺术治疗有很多种类,心理教师需要系统学习相关理论和技术,不可浅尝辄止。有心理创伤的学生来到咨询室,通常沉默不语或者情绪激动,心理教师经过系统学习后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干预。基本原则是明确媒材的辅导目的,不盲目,不着急,不轻易揭伤疤,创造安全抱持的咨访空间,缓和地推进,促进学生的自我疗愈。

第二,重视与家庭的工作,促进家庭互动模式的改变。

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尤其是创伤辅导,除了应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缓解学生情绪之外,也不能忽视家庭的影响,要用系统观来理解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的创伤源头就是家庭问题,例如父母离异、弃养、寄养、领养、丧亲、亲人重病等情况。因此,心理教师应重视与家庭的会谈,争取同家庭成员的合作,改变家庭互动模式,从源头消除创伤对学生的持续影响。

总之,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学校心理辅导中有很大发挥空间,针对个人、团体均可实施。心理教师根据个人擅长的项目,还可以融入很多创意。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灵活多变、实操性强、效果突出,在来访学生创伤心理辅导方面,可以起到降低防御,促进情绪宣泄与自我整合的干预效果,使学生借助艺术创造性行动过程获得多通道矫正性体验。

参考文献

[1]巴塞尔·范德考克. 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J]. 李智,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2]劳伦斯·海勒,艾琳·拉皮埃尔. 创伤疗愈:早期创伤是如何影响了我们[J]. 王昊飞,钱丽菊,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3]彼得·莱文,安·弗雷德里克.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J]. 王俊兰,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编辑/于 洪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