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上隐私权与自主权的伦理困境:基于咨询理论的反思与应对/20

2024-07-18 00:00:00左晓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21期

摘要:心理课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同时,也面临隐私权保护与自主决策权尊重的伦理困境:隐私权保护要求确保学生信息不外泄,而自主决策权要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针对此,提出了加强隐私保护制度建设、提升教师伦理素养,以及提升学生的隐私保护意识与自主决策能力、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等策略,旨在构建保护隐私、尊重自主权的心理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心理课堂伦理建设理论,为心理课堂实践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课堂;隐私权;自主权;伦理困境;反思与应对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1-0020-04

一、心理课上的隐私权和自主权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学应用的重要领域,其伦理规范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然而,心理课堂作为心理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其伦理问题却鲜少被提及。特别是在隐私权和自主权的保障上,当前的心理课堂尚存在诸多不足。

心理课上的隐私权特指学生在心理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所享有的个人信息和心理状态的保密权[1],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个人信息、家庭背景、情绪状态、心理活动、过往经历等。这些信息由于涉及学生的个人尊严、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应当受到严格保护。

自主权指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兴趣和能力,主动参与心理课堂的学习,自主决策自己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2]。

二、隐私权和自主权在心理课堂中的伦理困境

心理课应遵循不伤害、公正公平、知情同意、尊重自主性、真诚保密等伦理原则,且始终以学生的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些原则要求教师在处理学生个人信息时,必须尊重学生的隐私权,确保他们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同时,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允许他们自主决定是否分享个人信息,以及分享的程度和范围。当前,学生的隐私权和自主权在心理课堂中面临如下伦理困境。

(一)隐私权在心理课堂中面临的困境

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可能会分享个人的情感、经历、想法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关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尊严,应该得到妥善保护。在当前相对开放的心理课堂教学和互动过程中,如何确保学生的隐私不被泄露,防止信息被滥用,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

隐私权受侵在心理课堂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3]。它主要来自不当的信息收集、未经授权的披露、不安全的信息存储以及不专业的教师行为等方面,当学生的隐私被侵犯时,他们可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感受到羞耻、愤怒和失望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他们不再信任他人,甚至对心理课程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隐私权受侵还可能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学生的个人信息被不当披露或滥用,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失去了控制,无法保护自己的隐私。这种无助感可能会削弱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面对其他挑战时更加脆弱[4]。

(二)自主权在心理课堂中面临的困境

自主权的尊重同样不可忽视。学生有权决定自己是否分享个人信息,有权选择是否接受某种心理干预或治疗方法[5]。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心理教师可能会面临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又要确保教学效果的困境。例如,当学生因恐惧或误解而拒绝接受必要的心理帮助时,教师需要平衡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与提供专业指导的关系。

HIKVn28Z3GxTnUJXRL7T4ttSmuIR0bm305KdjNQvGAc=当学生在心理课上的自主权经常受到限制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引发的主要问题和潜在危害如下。

首先,受限的自主权可能导致学生情绪压抑。当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时,学生可能会感到被误解或忽视,进而产生沮丧、愤怒或焦虑等负面情绪。

其次,自主权受限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和自我认同。学生需要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从而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同。然而,当自主权受到限制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这会对他们的自尊和自我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自主权受限可能还会阻碍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学习能力。自主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学生不能自主决策和行动时,他们可能会失去探索和学习的机会,无法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这种限制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

(三)隐私权和自主权之间的博弈

隐私权与自主权之间的博弈主要体现在信息分享与保密的冲突上。在心理课上,学生可能需要分享个人的经历、感受和问题,以便获得帮助和支持。然而,这种分享与隐私权保护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一方面,学生希望自己的隐私得到保护,不愿被他人知晓;另一方面,为了获得帮助和解决问题,他们可能需要透露一些个人信息。这种冲突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平衡,确保学生的隐私权得到尊重的同时,也能满足他们获得帮助的需求。

三、心理课堂中应对隐私权和自主权伦理困境的策略

第一,建立心理课伦理守则规范。

随着心理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伦理问题逐渐得到广泛关注。2007年,中国心理学学会出台了大陆地区第一本《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下文简称《守则》),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伦理规范的初步建立。《守则》详细规范了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伦理要求,为心理咨询师提供了明确的行为指导[6]。具体而言,《守则》中明确了咨访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心理咨询师应当尊重来访者的自主权和隐私权,确保咨询过程的保密性。同时,还涉及职业责任、心理测量与评估等伦理问题的处理,为心理咨询师提供了全面的伦理指导。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10月26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虽然从法律层面规范了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职责以及相应的伦理要求,但对于教学环节的伦理要求并未详细涉及。即便有所提及,也只是笼统地一带而过,缺少具体、详细的伦理要求[7]。在心理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缺乏明确的伦理指导,这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伦理风险。未来,期待中国心理学学会和相关法律部门能够进一步完善伦理规范,特别是在教学伦理方面,为心理教师提供更为详细、具体的指导。规范应详细阐述学生隐私的保护原则、信息使用的目的和范围,以及学生在隐私权方面的权利和责任。通过明确的政策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隐私权的要求,从而减少课堂上的冲突和误解。

第二,加强对心理教师的伦理训练,提升伦理意识。

一些心理教师在伦理意识和行为方面存在不足,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如未经允许将学生的故事作为教学案例;或者忽视学生的自主权,强制要求学生参与某些课堂活动等。这些行为不仅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会破坏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恪守教学伦理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保障学生权益的重要一环。为此,首先,心理教师应定期参加伦理培训课程,课程应涵盖伦理原则、伦理决策过程、伦理困境应对等方面的内容,使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要求,加深对伦理问题的认识,提升在实践中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培训中加强案例分析与实践演练。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教师可以更好地学习如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伦理原则,提高伦理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实践演练还可以帮助教师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伦理困境,锻炼应对能力。

总而言之,伦理训练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学习相关的伦理理论和原则,如尊重、保密、公正等;二是分析实际案例,使教师了解常见的伦理问题及其处理方法;三是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教学,让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并提升伦理素养;四是指导教师定期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纠正不当行为。

以 “情绪管理”一课为例,在课上,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曾经遇到的情绪困扰以及当时是如何应对的。为了营造安全、支持性的环境,教师明确告知学生,他们的分享将会被严格保密,仅用于教学目的,不会泄露给任何人,并且在课前让每位学生都签署了保密承诺书,承诺在课堂上听到的任何分享都绝不会外传。教师特别强调了签署承诺书的意义——这是一份承诺,同时也是一份责任。同时,告知学生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保持沉默或仅分享部分信息,可用匿名或者化名,自主决定分享到什么程度,如果出现犹豫不决的情况,建议暂时不要分享,可以课后找心理老师做个别分享。由此充分保护了学生的自主权。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知情同意、隐私权和自主权的保护,这次心理课也取得了较显著的教育效果。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通过这节课,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还建立了更加紧密和支持性的同伴关系。同时,教师也通过学生的分享了解到了他们的真实需求和问题,为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提供了支持。

再次,建立伦理反思与分享机制也是提升教师伦理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伦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同时,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分享,实现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升伦理意识。

最后,加强对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专业训练,心理教师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支持,更好地履行职责,维护学生的权益。

第三,提升学生的隐私保护意识,培养自主决策能力。

自主决策能力是学生在心理课程中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6]。例如在“情绪管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这要求他们具备自主决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情绪管理策略和方法。如果学生缺乏自主决策能力,可能会过度依赖教师或他人的建议,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隐私权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决策过程,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选择是否分享个人信息,以及分享的程度和范围。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决策能力,使他们在隐私权方面更加自主和负责。

此外,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也是必要的。当学生在隐私权与自主权之间面临困惑或冲突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支持和指导,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方案。通过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让隐私权与自主权之间的博弈达到平衡。

最后,构建积极的师生沟通渠道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策。同时,创造一个开放、包容和支持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通过积极的师生沟通和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隐私权与自主权的平衡发展。

第四,建立心理课的伦理反馈机制。

学生可能在课堂上分享一些较为敏感或私人的情绪经历。如果教师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存在不当行为,如未经学生同意就将其用作教学案例,或是对学生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行不当评价,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此时,如果学生能够通过伦理反馈机制及时反映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就能迅速介入,进行调查和处理,从而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学生作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其权益应该得到保护,所以,建立心理课的伦理反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伦理反馈机制应明确反馈渠道和方式。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课伦理反馈信箱或在线平台,鼓励学生、家长和教师积极提出对课堂伦理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定期举办座谈会或问卷调查,以便更全面地收集反馈信息。

其次,建立有效的信息处理与回应机制。学校应设立专门的伦理反馈处理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反馈信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查和处理。对于涉及隐私的反馈,应确保信息的保密性,避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积极采纳并付诸实践,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再次,提升师生对伦理反馈机制的认识和信任。学校应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师生了解伦理反馈机制的重要性和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反馈。同时,要确保反馈机制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让师生对反馈结果产生信任感。

最后,持续完善伦理反馈机制。学校应定期对伦理反馈机制进行评估和改进,根据实践经验和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反馈渠道、信息处理方式和回应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应设立专门的伦理反馈渠道,学生可以通过匿名问卷、面对面访谈或在线平台等方式,对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反馈。这些反馈不仅包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实用性评价,还包括对教师在课程中的言行举止、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评价。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家长参与课程的反馈,家校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伦理反馈机制时,应确保反馈渠道的畅通和保密性,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馈活动。同时,对于收到的反馈意见,学校应认真对待、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以体现学校的责任和担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场所,面临着隐私权与自主权的双重伦理挑战。隐私权的保护涉及学生个人信息的保密,而自主权的尊重则关乎学生的自我决策与选择。为应对这一伦理困境,需要加强教师的伦理意识培养,完善心理课堂的制度规范,并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同时,建立有效的伦理反馈机制也至关重要,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伦理问题,保障学生的权益。

心理课堂的伦理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反思与应对,才能构建一个既能保护学生隐私又尊重其自主权的心理课堂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文明. 心理健康课的伦理边界及应对探析[J]. 高教论坛,2018(11):22-31.

[2]姚子雪婷.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伦理困境思考[J]. 机电教育创新,2019(8):168-169.

[3]丁艳芬. 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专业伦理议题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20(16):16.

[4]程永琛. 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伦理问题及提升途径[J]. 江苏教育,2022(40):23-35.

[5]琚长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伦理风险及对策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8(6):94-95.

[6]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Z]. 心理学报,2007(5):947-950.

[7]张华英,赵玉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困境及应对措施[J]. 黑龙江科学,2017(8):104-105.

编辑/于 洪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