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对财经素养教育的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借鉴国内现有研究成果,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分析艺术院校财经素养教育现状和特点。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提出创新财经素养教育内涵、创新多层次管理体制、创新科学先进财经理念、创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教育跟踪反馈机制、创新整合多部门师资队伍等“六个创新”策略,努力实现财经素养教育新突破。
关键词:新文科;艺术院校;财经;素养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培养当代大学生具备科学系统的财经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应对市场各类风险挑战的必要准备,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培育高水平、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和探索,随着《新文科建设宣言》的提出,教育领域形成“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的共识[1],为文科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因此,本研究结合新文科背景,对艺术院校财经素养教育进行研究,期望为教育领域提供参考。
一、财经素养教育内涵
国际机构对财经素养及其教育有不同类别观点和看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财经素养的教育主要指金融教育,定义为“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提高对金融产品、概念和风险的理解,并通过信息、指导/或客观建议,培养其技能和信心,从而更好地把握金融风险和机遇,做出明智的选择,寻求帮助,并采取其他有效行动,来改善其财务状况”,理解力、信心、技能、对实用性认知与技能的理解,是这一定义的关键要素,构成了金融素养的组成部分。国际学生大型评估项目(PISA)提出金融素养是对金融概念和风险的认知和理解力,以及应用这些知识和理解力的技能、动机和信心,使人们在一系列金融环境中能做出有效决策,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经济福祉,使人们能够参与经济生活[2]。
国内不少学者对财经素养及其教育内涵做了研究,徐玖平等[3]把财经素养界定为:人们拥有的有助于个体处理财经事务、确保财务安全、实现财富增值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综合体;还强调现代财经素养是在合理的财经价值观引导下,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财经知识,研究和解决个体生活及工作中财经决策问题的能力。辛自强等[4]将财经素养界定为:人们拥有的有助于个体应对财经事务、实现财经福祉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的综合体;财经素养包括“三元”结构:财经知识、财经能力、财经价值观;财经价值观就是指个体要有对待金钱、财富的正确价值观,要重视理财,但又不为财物所困,对钱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德”(符合道德伦理规范)。
研究机构、学者对财经素养的看法已经成熟,主要以财经观念、财经意识、财经知识、理财能力、财经技能为关注要点,故本研究借鉴上述角度对艺术院校财经素养教育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在学术研究方面,不少机构、学者对我国财经素养教育的发展做了研究: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5]发布《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对大学层次的财经素养教育划分为收入与消费、储蓄与投资、风险与保险、制度与环境、财富与人生等五个维度。辛自强等[4]提出了基于多元人性观的财经素养结构理论,整合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人性观(经济人与社会人),并明确了财经素养的“三元”结构。刘志阳、杨超[6]系统分析各个地区或国家财经素养教育发展经验及不足,并提出了财经素养中国标准。王彤[7]对新加坡财经素养教育体系、框架、课程进行全面整理,为我国了解东盟国家财经教育提供参考。辛自强等[8]完成“中国公民财经素养测验编制的总体报告”等系列工作,提出“经济人”和“社会人”双重人性观基础上的财经素养“三元”结构理论,测算经济人指数和社会人指数,综合二者全面体现公民财经素养水平,指出真正的高财经素养者是德才兼备者、义利并举者,即经济人特征和社会人特征的双优者,为财经素养教育提供全面的内容框架。刘次林[9]提出立时代之德,才能树百年之人;财经素养教育通过帮助学生从劳动的视角理解人性,理解中国的义利观和新中国“三步走”战略,具有特有的育人价值。徐玖平等[10]发布《中国大学生财经素养状况蓝皮书》,运用多种统计调查和分析方法,对我国大学生财经素养意识、知识、技能、态度、行为等现状及特点,进行全面刻画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国内财经素养研究有一定学术积累,但针对艺术院校的财经教育研究还相对缺乏。对此,本文以新文科建设下艺术院校的财经素养教育为研究对象,将当下新文科建设要求与财经素养教育相结合,对艺术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征询意见,在综合定性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对策建议。
三、新文科建设下艺术院校学生财经素养的问卷调查与综合分析
《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坚持立足国情,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深耕新文科的肥沃土壤。本研究立足本土开展实地调研,对艺术院校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为后续对策研究提供条件。
(一)调查研究对象及调查时间
为了解和掌握本土艺术院校大学本科生财经素养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以2023年1—8月为调查时间段,设置问卷共13项问答题,采用问卷调查、座谈、面对面(或电话)访谈等形式,对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影视传媒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造型学院等纯艺术生(不含交叉学科)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432份。
(二)调查研究结果及分析
1.财经习惯方面
经问卷反馈显示,48.15%的艺术院校学生没有记账习惯,12.04%和20.37%的学生每周、每月记账,19.44%的学生每天记账(如表1)。
根据访谈情况看,一部分学生表示不论从父母还是学校,都较少受到相关记账的教育和培训,记账习惯、观念和意识没有有效形成,同时第三方软件的便捷使用使得自己不需要记账,就可随时查询不同时间段的开支情况;而一部分学生表示收支情况比较混乱,没有控制好开销,有时会有不得不使用第三方平台进行信用透支消费的情况。特别地,不少同学反映对如何报账、报账流程非常感兴趣,希望学校开设相关培训和课程提供帮助。
2.财经观念方面
经问卷反馈显示,艺术院校学生在回答“你觉得货币的主要用途是什么”问题中,选择“A.购物;B.投资;C.兑换;D.一般等价物”的比例分别为47.45%、7.87%、4.63%、40.05%。艺术院校学生在回答“你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的目的?”问题中,选择“A.兴趣爱好;B.学历;C.获得收入;D.社会需求;E.家里需要;F.其他”的比例分别为66.67%、60.42%、78.24%、29.86%、17.13%、11.11%(该题为多选题,见表2)。
根据访谈情况看,一部分学生对货币在生活中的购物和消费的用途有较多关注,同时借助中学政治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系列课程知识,能够把握“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本质内涵,为树立正确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从事艺术工作的目的包含获取收入、学历以及兴趣爱好,反映出学生追求理性务实,也追求理想的多重价值取向。
3.财经意识方面
经问卷反馈显示,艺术院校学生在回答“下列哪项给您带来更高满足感”问题中,选择“A.工作成就;B.运动;C.收入;D.购物;E.感情;F.其他”的比例分别为23.84%、6.94%、49.31%、8.33%、3.94%、7.64%(见表3)。
根据访谈情况看,一部分学生表示之所以认为有收入后获取最高满足感,主要在于自己进入社会以后,必然忙于维持生计、在社会中建功立业,而获得报酬的大小是自身社会价值的最直接衡量方式,也是自身生活最直接的满足方式。
4.财经知识方面
经问卷反馈显示,艺术院校学生在回答“你希望将来获得报酬的主要来源”问题中,选择“A.工资;B.投资;C.产品收入(作品等);D.服务收入(表演等)E.其他”的比例分别为81.71%、51.85%、51.85%、36.34%、18.52%(该题为多选题,见表4)。
根据访谈情况看,一部分学生更多注重收入的稳定性,希望以稳定工资收入为主,将其作为将来的主要报酬来源,同时他们也希望收入多元化,期望多渠道报酬,比如通过作品创作、表演劳务等获得一定比例收入。
5.财经自评方面
经问卷反馈显示,艺术院校学生在回答“觉得自己的财经素养水平如何”问题中,4.86%的艺术院校学生认为自己的财经素养水平非常高,35.65%认为比较高,50.93%认为比较差,8.56%认为非常差;在回答“觉得自己的消费开支是偏感性还是理性”问题中,选择“A.非常理性B.比较理性C.非常感性D.比较感性”的比例分别为8.33%、53.7%、10.42%、27.55%(见表5)。
根据访谈情况看,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开支消费偏理性,每月开支受到家里的生活费预算约束,超支会增加家里的经济压力,因此必须合理理性支出;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开支消费偏感性,主要因为艺术的学习和创作是一种精神磨炼的过程,需要丰富的个人情感、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反映到消费观上就是个人比较偏向感性消费,同时也对自身财经素养水平的评价不高。
6.财经基础条件方面
经问卷反馈显示,艺术院校学生在回答“每个月的生活开支平均一般在什么范围”问题中,选择“A.0~1000元;B.1001~2000元;C.2001~3000元;D.3001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4.81%、54.86%、21.53%、8.8%;在回答“在个人经济生活方面主要的财经问题是什么”问题中,选择“A.缺乏系统的消费计划;B.消费结构不合理;C.财经观念淡薄;D.财经知识技能缺乏;E.其他”的比例分别为5486%、42.82%、41.2%、46.3%、23.61%(该题为多选题,见表6)。
根据访谈情况看,大部分学生每月生活开支大部分在1001~2000元之间,现实中会根据生活费状况进行调整、理性开支。同时,一部分同学表示经常遇到经济状况,主要原因是缺乏合理的消费计划,存在冲动消费等问题。不少同学希望能够在财务开支、投资理财、财务生涯规划上获得科学辅导与支持帮助。
7.财经风险方面
经问卷反馈显示,11.11%的艺术院校学生曾经有过超前消费的情况,2.31%表示经常有,20.37%表示偶尔有,66.2%表示从来没有(见表7)。
根据访谈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表示在入学以来,学校宣传部门、辅导员、班主任多次进行专题安全教育,对网络借贷方面有较高的安全防范意识;一部分同学采用信用消费进行购物,偶尔或曾经形成了一些超前消费。
8.财经素养教育方面
经问卷反馈显示,艺术院校学生对财经素养教育了解程度的反馈中,4.63%表示十分了解,12.04%表示比较了解,50.23%表示一点了解,33.1%表示没听说过。学生在回答“你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展财经素养教育吗”问题中,选择“A.非常有必要;B.比较有必要;C.不太有必要;D.根本没必要”的比例分别为28.01%、54.17%、13.43%、4.4%。艺术院校学生在回答“如果在大学开展财经素养教育,你希望以哪种形式参与学习”问题中,选择“A.专门、系统的财经类课程;B.开设选修课;C.课外实践活动,如调研、参访金融机构等体验式活动;D.融入财经素养教育内容的各科教学;E.其他”的比例分别为39.12%、55.79%、57.41%、34.72%、16.2%(该题为多选题,见表8)。
根据访谈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上大学以来,掌握着较多生活费;增加财经素养教育非常重要,开设相关课程非常有必要,对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都有较大帮助;目前自身财经素养不高,主要在于小学、中学以来,相关教育和一些文化课有所缺失,财经实践较少;希望能从基础开始学习财经知识,尤其注重实践,做好财经生涯规划;在课程形式上,希望能够开设专门课程,课程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介绍财经知识、观念意识、财经技能等理论内容;在业务上希望学习发票开具规范、报账流程、财务系统应用;在课外,希望以教师带学生考察艺术项目的运营、金融机构等社会活动为辅,增强师生互动。此外,学生表示对财经知识的理解比较初级,学好该领域的内容存在一定课程压力,希望以提交结课论文、期末作业等作为考查内容。
四、新文科背景下艺术院校财经素养教育的创新策略
艺术院校的财经素养教育需围绕新文科建设要求,研究提出创新发展策略,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
(一)创新财经素养教育内涵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做好创新财经素养内涵发展,从宏观层面,建立和完善艺术院校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和评价体系,应将德、智、体、美、劳教育融入财经素养教育内容,鼓励学生参与财经劳动实务,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修养和刻苦努力精神,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的创造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从学校层面,应鼓励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财经意识、财经知识、财经技能、财经态度、财经行为。在理论方面,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刻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货币本质、价值规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伦理,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市场经济原理、供求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货币本质,指导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关注最新财经新闻;帮助学生将价值规律与价格变化联系起来(见下图),帮助学生提高资金的运用能力。
价值创造与交换图
(二)创新多层次管理体制
教育事业统筹推进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特别是新文科建设下财经素养教育的创新发展,更离不开国家层面的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政策支持。从宏观管理角度看,目前我国已发布一些财经素养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但系统专门的财经素养教育政策依然较少,缺少相关具体规划和管理制度,需要加大创新发展力度,在教育体系机制设计方面给予更多关注。从高校层面看,推进财经素养教育依靠学校领导层统筹协调以及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广大师生的通力配合,因此艺术院校需加大创新发展力度,艺术院校应对财经素养教育给予更多重视,纳入规划体系,设置机构,配置人员,落实职责,可研究仿照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心理辅导咨询室等设置方式,单独设立财经素养辅导中心(或挂靠学校财务部门),安排专业教师、校财务处人员、学生社团志愿团队进行轮值,对遇到财务困境的师生给予辅导帮助,提升师生财经素养水平。
(三)创新科学先进财经理念
目前,国际上一些国家采取“财经教育越早越好”的理念,如将金钱管理技巧纳入初中课程[7],较早让孩子接触金钱,了解金钱的作用,学习赚零用钱,一些家长甚至较早让孩子暑期打工体验赚钱过程,较早形成金钱观。财经素养教育在我国推行要结合我国自身实际国情,建议艺术院校结合《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创新性财经素养教育,采用包容性的财经素养理念,即综合统筹、循序渐进地塑造学生的劳动观、财富观、金钱观。在低年级,可指导学生学好政治经济学,结合思想政治、三全育人等专项教育活动,塑造良好道德修养,鼓励学生爱劳动,用自己双手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在中高年级,可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培养学生节约环保习惯,树立科学健康生态的泛财富观,融入市场经济理念,指导学生科学地规划财经预算,指导学生维护合理合法的市场公平交换秩序,披露不诚信的市场行为。
(四)创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新文科建设不单重视知识理论建设,更强调社会与实践的统筹实施。结合新文科背景,艺术院校应创新研究财经素养教学实践活动:一是在艺术管理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品经纪等专业课或公共选修课中,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如布置学生进行艺术品估值,掌握和运用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艺术品价值评估、市场经济学视角下的艺术品价格评估等估值方法;以财务预算、规划作为重要抓手,安排学生做艺术活动预算。二是通过“传帮带”培训文化支教、“三下乡”、社区服务队伍,布置公益人员给村镇学生、社区老人介绍财经素养教育知识和观念,实现学以致用。三是利用教学实践、采风活动等,带领学生参观和服务基层文化艺术站、文化创意市场、艺术品交易市场、花鸟书画市场等,让学生参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开展艺术院校校园艺术博览会、音乐节、艺术市集、毕业季毕业二手市场等活动,活跃学校艺术市场。
(五)创新教育跟踪反馈机制
多年来,艺术院校为文化艺术领域培养工作者,为党、政、军、企事业单位等提供了不少文职人员,一些校友还成功晋升到管理岗位、重要骨干岗位。据访谈,艺术院校毕业校友返校参加学校校庆典礼时,提出走上管理岗位,发现自身需要积累很多经验,特别在管理财务和预算控制方面亟须获得理论实践指导,学校应该在本科教育阶段将课程涉及的面扩宽一些,帮助学生在实践上接触更多人、财、物的管理,积累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以便使毕业生在进入职场时能够无缝对接、轻车熟路。还有一些校友反馈,返乡创业后,不熟悉市场规律、把握市场变化、缺乏合理规划等,没有拓宽市场销路,建议学校多开设一些财经实务课。针对以上,学校可建设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意见反馈电子邮箱,让已毕业校友、在校生对财经相关课程征求意见,对课程进行评教和反馈,以此不断满足学生新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
(六)创新整合多部门师资队伍
根据《新文科宣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大国博弈竞争中赢得优势与主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关键在人。艺术院校的专业以艺术专业为主,财经相关专业教师分散在不同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基建处、资产管理处等),因此打造一支财经素养教育团队,需要整合不同部门人才。同时,学校管理层对于专项教育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必须齐心协力,做好基础工作,争取其对财经素养教育的关注支持,获得必要支持和保障。学校应提升教师对于财经知识、教学方法、核心价值观、教学观念等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鼓励教师赴外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请教学名师入校交流,不断提升执行团队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011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2]OECD(2014),PISA2012Results:StudentsandMoney:FinancialLiteracySkillsforthe21stCentury(VolumeVI),PISA,OECDPublishing.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208094en.
[3]徐玖平,牛永革,应千伟,等.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辛自强,张红川,孙铃,等,辛志勇财经素养的内涵与三元结构[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8):450458.
[5]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J].大学(研究版),2018(1):935.
[6]刘志阳,杨超.财经素养教育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中国标准建构[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3):116126.
[7]王彤.新加坡财经素养教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8]辛自强,张红川,孙铃,等.中国公民财经素养测验编制的总体报告[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0(12):706717.
[9]刘次林.立时代之德树百年之人——财经素养教育的德育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20(4):6871.
[10]徐玖平,牛永革,李小平.中国大学生财经素养状况蓝皮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广西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新文科”建设下艺术院校财经素养教育的创新研究》(2022ZJY2511);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KY0439)
作者简介:杨羽(1985—),男,壮族,河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