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方法论

2024-07-16 00:00:00贾鹏飞
理论探索 2024年3期

〔摘要〕社会主义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层面,坚持从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出发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在理论与实践关系层面,辩证把握“本质”与“本质特征”“基本原则”;在现象与本质关系层面,从“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反向逻辑切入实现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在应然与实然关系层面,将制度先进性与功能优越性统一起来透视社会主义本质;在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层面,通过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版本”的探索推进对社会主义本质“一般原理”的认识。深入考察中国共产党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方法论,对推进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探索和坚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4)03-0066-08

社会主义本质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根本回答,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关注,是从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具备马克思理论语境中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良好发展基础,而且马克思恩格斯也只是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原则性的说明,于是,由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就使得弄清楚社会主义本质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面临的核心问题。

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列宁的论述富有启发,他认为对于社会现象的分析要避免零碎和随意的挑选事实,而必须从整体上、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1〕364,这就需要科学方法论。从根源动因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定着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产生演进,对后者的把握必然要以前者为根本理论依据;从问题属性看,这一问题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从历史经验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在探索中逐步深化的,只有透过纷繁的现象堆积才能洞察其本质;从实现过程看,社会主义本质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质的规定,又经历着本质的现实转化,要将应然和实然结合起来审视;从实现形式看,不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形式不尽相同,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普遍性问题的揭示寓于特殊性的社会主义实践当中,需要从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中把握。正是得益于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和运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不断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并将继续书写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中国篇章。

一、确立认识的理论基点:对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创造性运用

理论基点是认识把握事物的逻辑起点和分析依据。从不同的理论基点审视事物本质,必然得出不同的认识结论,确立正确的理论基点是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那么,应当从何种理论基点出发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从根本上规定着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生成演进。静态地看,社会主义本质是彰显社会主义社会特定属性、以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质的规定性,它是判断一个社会能否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标识性尺度。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生产资料与生产者之间不同的结合方式,而结合方式的不同,又由一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力状况所决定,“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602。可见,社会主义本质的出场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动态地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构成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完善程度,只有这些要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足够成熟、高效运转,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判断才具备充分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可能。概言之,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必须立足于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中国共产党从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出发,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加以创造性运用,推动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断走向深入,这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承认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社会基本矛盾,奠定了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基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吗?马克思认为,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已经实现了与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化,但并未对这一阶段是否存在社会基本矛盾给出答案。斯大林在建设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曾一度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的例子,这里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同生产过程的社会性完全适合”〔3〕221,得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社会基本矛盾的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就是肯定了社会基本矛盾将长期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4〕214,但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因为我国的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既相适应又相矛盾。他进而指出,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规定了“在解决这些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4〕215,这就把这一创新性论断上升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层面加以强调。此后,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坚实理论基础。

第二,以生产力标准研判社会主要矛盾,并结合后者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追问,与一定历史背景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密切相关,中心任务的明晰则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而展开,而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呈现样态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在阐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生成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和需要的矛盾内在于社会基本矛盾当中,“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2〕531-532,而生产和需要的矛盾,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矛盾。质言之,生产力既是决定社会基本矛盾的主导力量,又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成为联结二者的重要通道。邓小平当年正是以这一原理为理论基础,提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5〕314,由此确立生产力这一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首要标准,进而分析中国的现实情况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5〕182,因此“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6〕130。可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7〕28,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所取得的认识突破。

第三,以社会基本矛盾的总体性视角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由于经济制度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主要依据,因而传统观念往往从生产关系视角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这有其合理性,但容易陷入把社会主义本质直接等同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认识误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演进的历史结果,其在理论上具有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阶段的一般特征,在现实中则是“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后者集中体现在生产力的不发达状态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不成熟状况,而这恰恰是需要调适完善、充分发展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相较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最根本的就是“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5〕128。进一步而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绝对性意味着“对生产力标准必须全面准确理解,不能绝对化,不能撇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理解生产力标准”〔8〕8,社会主义本质也应体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正因如此,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6〕138,习近平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时也强调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是死路一条,在改什么、不改什么的问题上必须“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9〕19。

二、立足实践探究理论:在辩证把握“本质”与“本质属性”“基本原则”中深化认识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回答,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它是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元理论问题,不仅从理论上追问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而且有着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诉求。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无疑构成探究这一问题的科学路径。

揭示中国共产党结合实践深化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具体路径,不得不明晰与社会主义本质高度相关但又不能直接等同的相近概念。考察社会主义本质的话语谱系可以发现,党除了直接使用“本质”一词界定社会主义,还围绕“本质”形成了“本质属性”“本质特征”“本质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等话语,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些话语之间的深层联系?本质指的是事物内部稳定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根本性质;特征以本质为依据,从不同侧面呈现事物的本质;原则是“关于世界和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10〕39。对于社会主义而言,“本质”与“本质属性”“本质特征”以及“基本原则”话语的探究重心不尽相同,“本质”更多侧重“社会主义是什么”,“本质属性”“本质特征”更多侧重“社会主义什么样”,而“基本原则”更多侧重“社会主义怎么办”〔11〕。

然而,三者在研究对象和理论旨归方面却具有内在一致性,反映的都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探索,“社会主义是什么”要通过“社会主义什么样”来呈现,“社会主义什么样”表征着对“社会主义是什么”的认知程度,“社会主义是什么”和“社会主义什么样”又要在转化为“社会主义怎么办”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并深化认识。由此可见,这些话语之间的内在逻辑,体现着我们党基于理论和实践互动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论运用。

一是在“本质”与“本质属性”“基本原则”的相对区分中深化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将纯粹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观念曾长期存在,这种观念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紧张对立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在历史上发挥了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作用,但也为实践所证明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教条化理解。造成这种观念的认识根源,是脱离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片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有关论断,从而混淆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将后面两个维度的认识当作社会主义本质加以看待。

针对这些误区,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区分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用邓小平的话说是搞清楚社会主义的“名”和“实”,强调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理解不对、政策不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不能彰显。同时,依据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对“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12〕466作本质层面理解,对“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这一“共产主义的特征”〔13〕45作特征层面理解,突破了传统仅从特征属性层面理解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而将认识提升到决定社会主义特征及其发展方向的本质层面。另一方面,指出“本质”“本质属性”“本质特征”与“基本原则”的应用实施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5〕250。无论是破除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固化认识,将具体的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区别开来;还是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层次化区分,即具有顶层决定性的根本制度、贯穿和体现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基本原则的基本制度、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重要制度,都体现出我们党对探究社会主义本质方法论的自觉和成功运用。

二是在“本质”与“本质属性”“基本原则”的相互融通中深化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为了彻底批判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此后,他又提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6〕111,党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以表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避免两极分化的坚定态度与信心。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和推进,党将这些基本原则推进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本质特征的认识,认为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14〕466,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5〕142。可以发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进而根据贯彻运用这些原则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情况,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权威论述提炼淬取最能体现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的标识性话语,也是我们党探究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路径。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生产出许多联结“社会主义是什么”与“社会主义怎么办”的“本质属性”“本质特征”话语。这些话语深刻反映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如江泽民提出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民素质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6〕294;胡锦涛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7〕625,必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习近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7〕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等等。概言之,这些重大论断没有直接以“本质”断言社会主义本质还是什么,而是选择了经由“特征”“属性”“要求”话语拓展关于社会主义什么样、进而深化社会主义是什么的认识路径,反映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本质探索中的科学态度和政治智慧。

三、透过现象探求本质:从“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反向逻辑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

一般来说,人的认识遵循“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深化,以至无穷”〔18〕213的发展规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根本路径,是避免以形式思维把“面前的矛盾内容贬入表象的领域,贬入空间和时间”,而以辩证思维“指出否定和肯定的联系,指出这个肯定存在于否定之中”〔18〕196。

“什么不是社会主义”所针对的问题,是关于社会主义是什么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方面的认知误差与经验教训,那么,为什么要从“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现象切入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上讲,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把握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19〕300。也就是说,搞清楚“什么不是”才能摆脱盲目性,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飞跃。历史地看,由于“在我们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20〕,社会主义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思想观念的干扰甚至是失败教训,只有通过反思理清“什么不是”,才能彰显“什么是”以及“怎么办”,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5〕312。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中国共产党按照辩证否定的致思路径实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升华。

一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错误观念的辩证思考推进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总结过去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曾如此判断,“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6〕63,而不完全清醒的表现则是在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犯过错误,如片面调整生产关系而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关起门来搞建设、过多强调专政忽视民主法制建设、不重视物质利益。针对这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甚至是扭曲的认识,邓小平以中国实际为实践参照、以经典作家有关论述为理论参照,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6〕64,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5〕168,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因此,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要坚持按劳分配和物质利益原则,要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要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针对一些错误观念,如: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会导致两极分化,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就是要全盘西化,市场经济具有资本主义的制度属性等,邓小平再次以辩证否定思维指出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因此,必须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都要硬,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等等。总之,邓小平从“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辩证否定思维出发,实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认识飞跃,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373。

二是以辩证否定的思维阐明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具体性,使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螺旋式的上升。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是在具体而非抽象地把握本国实际中理解社会主义,这一过程离不开辩证否定的思维辩证法的运用。习近平多次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7〕76。这四个判断作为一个整体,既指出了当代中国社会变革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设想、学习了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吸收了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有益成果,体现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大实际的全景式把握;更在这种把握中廓清了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方向性问题,即回归传统不是社会主义、套用照搬不是社会主义、封闭僵化不是社会主义、改旗易帜不是社会主义。概言之,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才能把理想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基于上述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重大成就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螺旋式上升,集中体现在新时代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作的理论集成,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五大特色。其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为充分的社会条件,坚持走和平发展、避免掠夺他国的现代化新路,既拓展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又展现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力量,彰显了社会主义相较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性和道义性优势,证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必然性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多样性相统一的历史辩证法。

四、经由实然理解应然:在制度先进性与功能优越性的一体把握中透视社会主义本质

事物的发展是实然与应然的辩证统一。实然描述的是事物的实际状况,应然揭示的是事物应当如何的状态,应然的存在推动着实然不断向其转化,实然的改观使得应然逐渐成为现实。社会主义本质作为反映社会主义社会质的规定的核心范畴,具有应然的存在属性,需要经由对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境况即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然把握加以透视。

社会主义本质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当中的实现境况如何?要从总体上回答这个问题,前提是阐明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性的全面揭示,从而确立相应的参照系。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因自身不可克服的内生矛盾而不可避免地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尽管在“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2〕434,但已经消除造成阶级压迫与人的异化的制度性根源,且继承了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因而它相较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先进性及其表征的功能优越性得到全面彰显,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充分实现的发达社会主义状态。然而,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6〕225。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的发展程度等反映社会主义根本功能的核心指标上还与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差距,因而其只是具有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而非全面优势。概言之,社会主义本质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和功能优越性都尚未完全展开的存在状态。

中国共产党基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境况,一体把握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与功能优越性及其二者关系,实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先进性,必须在坚持而非离开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探讨社会主义本质。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搞的是不是社会主义、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的质疑从未停止,如有的割裂四个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6〕204;有的把邓小平的“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6〕372曲解为“不问姓‘资’是姓‘社’的问题”;有的借否定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否定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合理性;还有的以“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污名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观点均折射出认识社会主义的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即脱离一个社会的制度属性抽象理解该社会的现实功能,忽视社会主义制度在实现社会主义功能上的根本制约和根本保证作用,因而都是错误的。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21〕22,“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22〕。试想,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只能有一些地区的少数人实现富裕发展,只能走向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本质也绝无可能实现。这说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6〕208,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历来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前提下探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

第二,以制度的现实功能优越性为分析框架思考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一段时期以来,把制度视为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尺度,按照理想中的发达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改造现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基调,这产生了把“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16〕343视作社会主义本质的僵化认识。针对这种观念,中国共产党提出不能脱离实践抽象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5〕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23〕37,质言之,社会主义的现实功能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先进与否的根本判断标准。基于这种认识,党实现了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视域突破与范式创新,即从制度设计与现实功能相结合的整体性视角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更要凸显于社会主义制度应当具备的现实功能与实践价值,只有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制度才是真正意义上优于资本主义的先进制度。邓小平当年没有用名词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描述性解释,而是采用动宾式定义加以实践性阐明,实际上正是上述观点的深刻反映。

第三,在制度的现实功能优越性的持续彰显中深化社会主义本质认识。马克思指明了未来理想社会物质丰裕、人人精神富足的历史图景,共同富裕因而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集中体现。虽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24〕439。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心聚焦到生产力层面,认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6〕224,由此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当中。进入新时代,党在我国生产力已有巨大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更加突出强调解决制约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问题。无论是提出共享发展以落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3〕200,还是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强调“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24〕19,都反映出党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实功能以全面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深刻考量,这其中也蕴含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思考与新认识。

五、基于特殊思考普遍:以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版本”的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本质“一般原理”的认识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25〕320,是一切事物固有的辩证法。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这是从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得以构成人的认识规律的内在依据。这意味着,对特殊性的探索越是全面深入,就越有助于推进对普遍性的理解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对它的认识需要遵循在特殊性中把握普遍性的科学思维方法。一方面,马克思当年明确反对那些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12〕466的错误论调,恩格斯在评价空想社会主义时也指出这种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对新的社会制度的设想“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10〕274,他们都拒斥脱离特殊历史语境先验地把握事物本质的认识陷阱,始终以贯通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自觉思考问题。由于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尚未在历史上出场,因而对作为“一般原理”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必须建基于不同国家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特殊实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确定的,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开启和现实铺展,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中国版本”。这一探索呈现出社会主义本质在中国逐步实现和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双重特性,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推进为探索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现实可能。要言之,“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21〕9,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推进中不断拓展和深化社会主义本质认识。

中国共产党从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认识规律出发,不仅注重结合中国特殊的实际国情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形式和路径,而且注重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境况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本质新的丰富内涵,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推进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24〕85,这一定性意味着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三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贯通性。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总结提炼,本身也蕴含着对社会主义本质“一般原理”的理解揭示。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不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还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8。这表明,党的领导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败的根本主导力量,前者已经成为后者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同时也构成后者最为显著的属性标识,基于此,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4〕194。这一重大论断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拓展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也必须坚持和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同时把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一条基本原则的党的领导提升至本质特征层面加以强调,深刻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创新性认识。

第二,以科学划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社会发展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点,它对于明确一定时期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以大的历史尺度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为社会主义国家结合各自国情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供了基本思路和理论空间。毛泽东进一步将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邓小平则提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6〕252,并以理论化的形式进行了系统阐述。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具有长期性,它并非是一个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而是始终处于从量变积累到质变升华的动态发展,因而期间必然又可划分为许多不同的具体阶段。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15〕162,这一阶段意味着我国已从过去发展“有没有”升级至“好不好”,意味着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跃升至“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必然要提升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回答时代课题〔27〕,党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所作的理论创新,实际上是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独有思考,对各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社会主义本质而言,这同样具有普遍的方法论借鉴意义。

第三,以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7〕119,治理意义上国家制度的优劣,是衡量社会形态意义上社会制度先进与否的关键变量,而在国家制度中起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的根本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社会制度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基于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理论初衷,提出重建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28〕,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10〕300,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根本制度。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基础上,系统性提出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方面、所有领域的根本制度体系,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是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是根本文化制度、共建共治共享是根本社会治理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根本军事制度。可以说,这些根本制度是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既具有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也兼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形态的共同特征,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创造性实践和创新性认识。

以上五个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系统求索、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方法论。得益于对五大方面的整体把握和一体推进,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同时,“‘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9〕588,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还没有终结,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党必将大大深化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许耀桐.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特征理论再认识〔J〕.科学社会主义,2019(03):32-40.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8〕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9〕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0〕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J〕.求是,2022(18):4-9.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2〕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N〕.人民日报,2022-04-14(01).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6〕陈曙光.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与中国实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01):28-34.

〔27〕张荣军,杨 娜.在“两个结合”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1-8.

〔28〕吕晓斌.“历史深处的未来想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构思及其中国实践——兼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23(10):4-9+22.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吕晓斌

〔收稿日期〕2024-03-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话语体系建构研究”(23CKS022),主持人贾鹏飞。

〔作者简介〕贾鹏飞(1990-),男,山东烟台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