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已过,多地已经迎来了今年的高温时期。
太阳高照,热浪来袭,有人已经早早地“全副武装”,帽子、墨镜、口罩、冰袖、手套、衣服一应俱全的硬核式防晒成为这个夏天的主基调。人们不禁调侃:“养儿不一定防老,防晒一定防老。”但如此绞尽脑汁的防晒操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枷锁。在这个“防晒至上”的时代,有多少被防晒焦虑掏空钱包的人?
A防晒焦虑造就百亿市场
防晒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从“怕晒黑”到“怕晒老”,从夏季专供到四季常备,当代人对防晒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出想象。
众所周知,日常的防晒方法一般分为化学防晒和物理防晒。如今的化学防晒已经从防晒霜、防晒喷雾进化到自带防晒效果的防晒气垫、防晒粉底……但简单的化学防晒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防晒心”,人们还需要物理防晒的加持,遮阳伞、遮阳帽几乎是人手必备,此外,还衍生出了防晒手套和防晒面罩等产品,“防晒神器们”成了夏日里人们的“护身符”。
为了防晒,人们不惜“全副武装”,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化身为“行走的遮阳棚”:出门前先涂上一层厚厚的防晒霜,长到脚面的防晒衣就是日常“战袍”,遮住半张脸的防晒口罩,再打上一把防晒力大于99%的遮阳伞,主打一个360度全方位无死角防晒。
显然,防晒产品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夏日必备。试问,谁没有在防晒上花过钱呢?深陷防晒焦虑的人们,通过“买买买”造就出了一个百亿市场。近10年来,我国防晒市场持续扩大。数据指出,2023年中国防晒市场规模达到183亿元,同比增长15.9%,2025年中国防晒市场规模将达219亿元。2022年—2027年复合增速有望达97%,增长动力可观。
巨量的行业规模之下,比仲夏还热的,是层出不穷的防晒品牌们。不仅防晒霜、防晒喷雾等传统防晒产品不断升级优化,服装领域也不甘落后,新老品牌们纷纷做起防晒生意,势必要在防晒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凭借独特的设计、时尚的款式和高效的防晒功能,各种防晒衣迅速占领了防晒市场。
从运动品牌到时尚大牌,从户外装备到日常休闲,防晒衣已经成为服装市场上的一股新潮流。与此同时,防晒衣的价格越来越贵,动辄上百元,功能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防晒衣还宣传添加了养肤护肤的功能。
品牌加速“整活”,消费者到底该怎么选?
B防晒变着花样“圈钱”
要说硬防晒风靡所有平台,吸引人们购买,首先逃不掉的就是蕉下。
2013年左右,蕉下横空出世,推出胶囊小黑伞,凭借着小巧易收纳的优势、高颜值的外观,加上广告中声称的令人心动的防晒效果,直接击中都市女性的需求,成为网红产品。在此之后,蕉下乘胜追击,推出多款防晒产品,如防晒帽、防晒衣等。
在当时消费升级占据上风的时候,热情洋溢的创业者们喊着“所有的品牌都能重做一遍”,那时候,有人甚至总结出一个广为流传的公式:爆款=5000条小红书+2000篇知乎问答+头部主播带货。
蕉下的成功便深谙其道。根据招股书显示,仅2021年,蕉下就合作了600位博主,换算下来创造了几十亿的浏览量。一个月的时间,蕉下出现在大小60多位主播的直播间中。和蕉下合作推广的明星也不在少数,明星同款让蕉下更上了一个台阶。
无孔不入的宣传营销,把防晒、衰老、美白牢牢绑定,让本就“一生热爱防晒的中国人”更加痴迷。
商家们更是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怕热,不透气,那就把薄荷、木糖醇加入到衣眼里,声称让人冰冰凉凉过夏天,名字也升级换代,冰丝、冰皮、凉皮,名字越起越凉快,加上清一色的蓝色背景图,看到就让人神清气爽。
款式上也层出不穷,要宽松的有斗篷、落肩、披肩,要显身材的有修身、人鱼。长度上更是从及胸到及足的都有。各色产品被有针对性地细分到不同人群和场景,主打一个需求全覆盖。
但实际上,在材质、工艺和紫外线防护等方面,防晒衣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据不完全统计,不管防晒衣的价格贵贱,主要使用的材质都为锦纶,紫外线防护指数大多在UPF50+。防晒工艺上也以原纱居多。原纱是一种在合成纤维时就加入可反射紫外线原料的纱线,与把成品面料浸染在抗紫外线的化学剂中的助剂防晒以及涂层防晒相比,原纱更耐水洗。
但有业内人士曾透露,锦纶的价格约为30元至40元一米,做一件衣服的用料大概是一米左右。有些品牌会进行染色、印花等,成本会增加10元左右。
在工艺上,防晒衣多使用原纱和染色助剂。抗紫外线助剂的成本大概是150元左右每公斤,一件衣服仅会使用其自身重量的3%。原纱虽较为先进,但简单来说也是把抗紫外线助剂提前融进纱线里,再用其制作防晒衣。所以抛去品牌溢价等原因,一件简简单单的防晒衣成本其实很低。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UPF>40+、UVA<5%的才可以被称作是防紫外产品,两者缺—不可。UPF40+的紫外线阻隔率就达到了97.5%,UPF50+的紫外线阻隔率上升到了9890。所以有些消费者看到商家打着UPF2000的噱头花高价买一件防晒衣,其实根本没必要。
C全副武装真的有必要吗?
一进夏天,人们对防晒的关注度不断升高。微博上“防晒”话题已达到245万讨论、25.2亿阅读。好多网友表示无论春夏秋冬,都坚持全副武装防晒。这样的“养蜂人式”防晒,是维持健康美丽所必需的付出,还是被营销洗脑的跟风呢?
实际上,防晒主要防的是紫外线。长波紫外线(UVA)和中波紫外线(UVB)能穿透皮肤角质层,进入表皮层和真皮层,激活皮肤组织中的黑色素,使皮肤变黑、晒伤、老化、长出皱纹。
而紫外线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远远不止晒黑皮肤影响美观,它更是一些恶性疾病的罪魁祸首。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0年,“过度暴露于紫外线”导致了120万例非黑瘤皮肤癌,以及32.5万例皮肤黑色素瘤。据估计,全世界共有1800万人因白内障而失明,其中约10%病因可能是暴露于紫外线辐射。
紫外线如此可怕,那么我们需要全天360度无死角防护吗?答案是否定的。
衡量阳光中紫外线的强弱,要看紫外线指数。它指的是一天中太阳处于空中最高点时紫外线的辐射强度,通常出现在上午11点到下午3点之间的4个小时。我国中央气象台将紫外线指数按照强度值分为5个等级,从最弱到最强依次给出不同的防晒建议。
根据官方给出的防晒措施建议,当紫外线指数处于“最弱”的一级,如果不是长期户外活动,不需采取防护措施。到了“中等”的三级,则建议戴好遮阳帽,涂擦防晒霜。当紫外线指数达到“很强”的五级,就不建议在室外活动了。
在实际生活中,室外的紫外线强度怎么样?真的需要一年四季都要防晒吗?
从中央气象局发布的“全国重点城市紫外线强度图”来看,很多城市确实比我们认知中更晒——今年春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紫外线强度达到了“强”和“很强”。
而且,紫外线辐射的强度不单由季节决定,还受到纬度、高度、云层、地面反射等多重因素影响。即使在日照最强的夏至,阴雨连绵的南方地区,紫外线强度也非常弱。而在晴朗的冬日,北方地区虽然光照时间短,但由于缺乏云层遮挡,紫外线强度也会比较强。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运动员等特定职业,大部分人并不会长期暴露在阳光直射下,也就不会受到这么多的紫外线辐射。对于以室内活动为主的人,只有通勤、遛弯等为数不多的时间能晒到太阳,如果一年四季把自己裹成“粽子”,反而容易造成过度防晒。
2022年上海一项医学研究发现,在两万多名调查对象中,51.66%的人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问题。令人意外的是,18岁~ 25岁年龄组青年维生素D缺乏率最高,女性占比达到了82.6%,这一人群与防晒用品的最大用户群体吻合度较高。
维生素D很少能通过膳食摄入,主要靠人体晒太阳后自身合成。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容易导致骨质疏松、多发性骨折,甚至还可能引发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此外,当阳光照射皮肤时,人体产生的维生素D3会使大脑分泌血清素,从而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
适度防晒有益健康,防晒的目标是为了更加快乐地生活,然而在营销信息狂轰滥炸的当下,我们或多或少背上了防晒焦虑的“包袱”。当我们开始为了防晒而防晒,也就意味着用消费主义禁锢了自己,花了大量的金钱,牺牲了舒适与健康,反而得不偿失了。
摘自微信公众号“图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