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算“留学账”,越算越难

2024-07-16 00:00:00薛熠辉张凯璐黄蓉刘珂宫锡曼
记者观察 2024年6期

在国内,每个打算送孩子留学的普通家庭都会算一笔账:既要权衡不断上涨的留学成本,还要面对“水硕”的争议以及国内就业市场对“海归”越发严苛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学生和家长在考虑出国留学时更加谨慎。

启德留学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4年除学费出现一定涨幅之外,各国留学生的生活费用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在学费和生活费双向提升后,部分欧美国家每年的留学费用已经超过50万元。

而随着留学成本的不断上升,预期收益却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也使得留学成为一个需要谨慎权衡的选择。启德留学北京分公司海淀中心总经理王婷指出,近年来,留学决策已经从单纯的教育品质考量转向了更加综合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

从昔日被寄予厚望的“海归”到如今自嘲为“留子”,留学是否还有性价比也成了近年来被热议的话题。笔者采访了多位留学生,试图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还原留学生活的“成本账”。

成本支出的纠结

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陈奕也曾因为“成本”经历过一番挣扎。

最初,陈奕一心想要前往伦敦,并如愿以偿地拿到了伦敦国王学院(KCL)数字媒体与社会专业的录取通知。但在决策关头,陈奕却出人意料地调转方向,选择了距离伦敦258公里的谢菲尔德大学。

卡在两所学校中间的是一本“成本账”—在KCL读同一专业,需要比谢菲尔德大学多花20万元。反复纠结的那段日子,陈奕天天琢磨:“我到底值不值得多花这20万元?”尽管KCL在QS世界大学排名和地理位置上优于谢菲尔德大学,但陈奕在详细测算留学成本后,天平最终摆向了谢菲尔德大学。

为留学费用纠结的还有远在澳大利亚留学的星琪。星琪经常会为“负债”读书感到不安、困扰,这让她生出一种紧迫感,仿佛从毕业那一刻起,她就需要开始偿还那笔昂贵的投资。有时,她甚至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股票,被众多人买入,因此肩负着产出回报的责任。

星琪是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研二的学生,研一期间仅学费一项就花费30万元左右,今年学费还涨了近8万元。“父母为自己教育的付出究竟能不能换来相应的回报?”这个疑问无形中让她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

面对成本的压力,一位原本计划申请墨尔本大学的留学生,在经过权衡后选择了马来亚大学。他仔细算了一笔账:在马来亚大学就读,一年的留学费用大约在10万元,而且这所学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还位居第65位;相较之下,如果选择墨尔本大学,即便节省开支,一年的费用也至少要50万元。

一位曾在荷兰做过交换生的学生最终放弃了出国读研的计划,原因除了性价比不高之外,还有国内职场对短暂出国“镀金”后的学历越来越不“感冒”了。

留下难,回来也难

星琪原本打算去英国留学,攻读视频艺术类的专业。在收到英国一所学校的录取通知后,她便动身前往英国的卡迪夫。卡迪夫是威尔士的首府,一座非常安静的城市。星琪在那里居住了一个月后,逐渐喜欢上了这种宁静安逸的生活。但她很快意识到,作为留学生的她很难在英国留下来,一直享受这样的生活。

最终,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之间,她选择了澳大利亚,并且把专业也换成了商学院。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移民名额变得越发稀缺,想要留在澳大利亚对她而言并不容易。目前,星琪的想法是看看能否在澳大利亚拿到工作签证。

3月26日,在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王大泉指出,我国出国留学的形势正展现出强劲复苏和平稳增长的态势。从回国认证的数据来看,2018年认证了25万人,2023年认证了38.2万余人,可以看到最近5年以来人数稳中有升,且在持续增长。

留学人数的激增导致“海归”不断贬值。与此同时,国内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就业市场的日趋成熟也让人们重新审视留学生的价值。

而“水硕”是其中的争议之一。程成在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留学,本科是一所河南二本院校。毕业后,他曾在北京从事编导工作,之后选择出国留学。在他看来,留学生的身份并不能给自己找工作时带来很多优势,一年“水硕”也是事实,“混个学历,最终在社会上还是要看能力。唯一有用的可能是获得应届生身份和考取编制的机会”。

在一家国企担任人力资源工作十余年的周奇表示,在她的职业生涯中,亲眼见证了留学生从稀缺变得平常。随着留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她观察到,留学生的整体质量和性价比已不如从前,个人能力和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招聘时,她通常不会将留学背景视为必要条件。

多位招聘负责人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比起留学经历,他们更看重学校排名、专业和个人能力,只有在语言方面有额外需求的职位,留学生的语言优势才可能成为加分项。

周奇指出,留学经历固然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拓宽个人的国际视野,提升全面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然而,这也可能带来一个问题—有时他们可能过于理想化或与实际脱节,特别是在本土企业工作时可能更加明显。鉴于此,在为国际部门招聘时,她可能更倾向选择有留学背景的毕业生;但在招聘普通部门人员时,她的选择范围则会更为广泛。

王婷认为,从短期来看,留学生刚毕业归国时,在招聘市场上可能会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与国内具有丰富实习经历或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相比,他们可能并不会占据优势,也未必马上就能获得预期中的回报。然而,从长远来看,随着留学生对行业的认知逐渐深化,能够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国际化思维,利用周围的人脉资源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可能会呈现出更好的结果。

在她看来,应以5年为界限来评估留学的投资回报,因为投资回报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在考虑留学的投资回报比时,留学生其实可以将时间线放得更长一些。她指出,“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许多留学生的投资回报在5年后会有较大的提升。”

留学性价比

一直以来,留学目的地的选择似乎都遵循着一条隐形的鄙视链:欧美澳加等发达国家常被视为首选,优于中国港澳地区和日韩,而后者又相对优于东南亚国家。传统的留学群体更倾向选择发达国家进行深造。但随着留学费用的不断上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欧洲部分免学费的国家,如德国和法国等,目前也受到了留学群体更多关注。

费用的上涨迫使留学家庭在规划时更加审慎。“留学性价比”,这一衡量投入与产出的新指标,在近两年内被频繁提及。

分析其中原因,王婷认为,2024年留学生对留学费用的关注度有所提升,这一变化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海外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通货膨胀问题,导致留学成本上升;其次,在国内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受到收入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家庭在考虑留学时更加关注费用问题。

“大家都更加趋于理性,开始考虑更多的性价比和财务可持续性。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可能会倾向于选择更经济实惠的留学方案,同时对奖学金、助学金等的需求增加。”王婷说。

但她也强调,性价比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除了与家庭经济状况相符的经济成本外,性价比还受到个人所付出的时间成本的影响。各个国家的教育时长不尽相同,这会直接导致留学生就业起始时间的不同。在某些行业,早一年进入与晚一年进入的机会可能有天壤之别,这种时间上的差异会极大地影响人们对性价比的感知。

除了经济成本的考量,留学专业选择的变化也值得关注。

相较于过去备受热捧的会计、金融、投资、商科及市场营销等专业,如今学生们在选择时更为冷静,而AI、物联网、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等新兴专业,因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正逐渐成为留学生们的新选择。

根据启德教育调研数据,留学生回国就业选择入职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文化业以及教育行业。此外,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服务、贸易进出口、新能源等行业也进入了热门选择前十。

成为“留子”的理由

根据2024年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需求依然强劲。虽然受到签证签发受限等因素影响,中国海外留学人数增长速度不及印度、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但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现在的留学生已褪去昔日的光环,从“海归”变为“海龟”“海带”,甚至如今自嘲般地称呼自己为“留子”。

但留学与否,很难用一笔“成本账”算清楚。

陈奕回顾自己的留学生活,依然觉得很幸福。在谢菲尔德市,生活节奏并不紧凑。尽管有人抱怨这里生活的不便、人工成本高和效率低下,但她却十分享受这种“不便利”。正是这些因素,使她能够更好地区分生活和工作。

她认为:“留学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站在全球视角,置身陌生地域去审视和反思自己过去的机会。这样的经历给了我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一些事情。”

而放弃留学的同学则表示:“如果只是为了一个学历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那以留学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和当前的就业环境来说,短时间内基本上没有性价比一说,‘回本’都很难不是吗?”

因此,留学与否,绝不仅是一本“经济账”。做决策前,更为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陈奕、星琪、程成、周奇系化名)

摘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