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继续考研还是直接工作?这几乎是每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都要面临的艰难抉择,如同树林里分出的两条路,人们总在分岔路口徘徊不决,担心那条未选择的路才是正确且美好的。
2024年,尽管考研报名人数下降了36万,但仍有438万考研大军埋头苦读,想为自己搏一个“更好的未来”。与此同时,不少人对学历的价值也产生了怀疑。学历正在贬值,读了研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最终,“千军万马”中的多数,仍将被推入就业市场。
那么工作三年和读研三年相比,到底哪个更值?考研失败选择工作的人,又开启了怎样的人生?在就业市场中,还有哪些因素比学历更重要?这些问题困住了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变得愈发重要。
学历和经验,哪个更重要?
点下确认报名按钮的那刻,刘雨娜发觉自己突然闯入了一场有400多万参赛者的考研长跑大军。
据新东方《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统计,2022年、2023年考研的真实报录比约为5.6和5.7,这意味着每6个考生中,将只有1个人考研成功。刘雨娜最终成为了被剩下的S个人之一。
为何选择考研?刘雨娜表示,自己虽然在“211”院校就读,但同学们都觉得学历仍然不够,“身边将近一半人都在考研。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盲从,我当时也很单纯地相信,本科毕业去找工作没优势,学历越高,薪资水平就会越高。”
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起薪角度来看,也许的确如此。学历越高,越有可能获得高薪的敲门砖。
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调研显示,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
但如果将读研的三年用来积累工作经验,硕士学历的薪资优势还会存在吗?
有研究对比不同行业工作三年和读研三年的薪资,发现尽管本科毕业的起薪普遍低于硕士,但在工作三年之后,本科生的薪资大多超过了应届硕士毕业生。
在快消行业,工作三年后的平均月薪(10060元)比应届硕士(7350元)高出了37%,在高科技行业,有三年经验的工作者,月薪也比刚毕业的研究生高出17%。在金融、医药、服务行业,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也相对更具优势。
而在房地产、化工、制造、物流行业,读研三年毕业的应届生比本科工作三年后薪资更高,但二者相差并不大。这也许能够打破“学历越高,薪资水平就会越高”的刻板印象,读研后薪资是否会提升,更多还是要综合行业来看。
猎聘副总裁把冉指出,在多数情况下,基础岗位对于求职者工作年限的要求相对宽松;而管理岗位则比较看重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
她指出:“面对本科工作三年和读研三年的候选人,即便是同一岗位,也要看这个岗位是更看重科研能力、对学历有更高要求,还是更看重实践积累、对经验有更多要求。工作经验或高学历不是决定薪资的唯一因素,行业的发展情况和个人的能力非常重要。作为求职者,要多思考个人能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并把这种价值呈现出来,提升自己的薪资议价能力。”
在哪些行业,读研更有可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呢?
有研究对比了本科以及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学生比率,结果表明世界500强企业更偏好硕士学历。这意味着,如果想要跻身更有实力的企业,读研后求职成功的几率明显高于本科毕业直接就业。
对于如今就业热度较高的党政机关而言,并没有明显的硕士学历偏好。在国内高校,前往党政机关工作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上并无显著差别。
当然,也有一些岗位有较为硬性的学历要求。例如医学生往往需要读完硕士,甚至博士,才能在就业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另外有一些新赛道,对应届硕士生的需求在逐渐增长。猎聘大数据统计,新能源汽车、新材科、新能源等赛道,对应届硕士生需求同比增长均超过100%。
把冉也提到:“有些行业科技含量比较高,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行业,学历门槛相对较高,因为它们有很多科研项目。”但对于未来而言,“很难说研究生学历对五年、十年后的发展可以产生决定性影响”。
研究生群体中教育过度的比例最高
在数不清的夜晚熬夜学习剪辑、分析如何打造爆款视频后,刘雨娜意外地发现,她已经不知不觉间从月薪6000元到月入过万元,从青旅搬到了40平方米的单人公寓,提前实现了考研时畅想的生活。
考研失败、毕业两个月仍找不到工作的黑暗时光已经远去,刘雨娜也逐渐对学历祛魅。“我也是工作了才渐渐意识到,一些行业并没有那么高的学历门槛,学历只是加分项,它带给我的,其实是学习能力和自律性的提升,但在此之外,经验比学历更重要。”
来到公司后,她发现一些学历没自己高的同事,收入却高了不少,“因为他们有经验”,熟悉短视频运营的整套流程,这些经验在校园里是学不到的。
21世纪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曾解释“过度教育”的概念,随着教育过分扩张,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受较高教育的劳动力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有些甚至失业。
学者王广慧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无论是从求职者的自我评价还是雇主的评价来看,高校毕业生群体均存在过度教育的情况。截至2015年,大致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其实不需要接受这么高的教育。其中研究生群体认为教育过度的比例最高,本科生群体认为自己是适度教育的比例最高,而专科生群体认为教育不足的比例最高。
猎聘调研也显示,企业招聘应届生最看重三大要素:相关实习经历或社会实践、专业与岗位的直接相关性、未来的潜力和可塑性,得票率为76.38%、63.8%、52.45%。而更高的学历得票率仅有2.76%。
有研究者指出,过度教育者对工作的满意度更低。在接受了更高学历的教育后,难免会在找工作时与他人比较,陷入自我怀疑。
而与“过度教育”相对应的另一概念.叫做“学历贬值”。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学历,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在过去,考上本科已实属难得,而今天,从“985”“211”院校本科毕业似乎已经是稀松平常。
北京市教委最新预测数据显示,北京市的硕博数量未来整体将呈现“倒挂”趋势。这也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硕士、博士的数量可能会超过本科生,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学历的含金量也在不断下降。
为此,有研究对比了2013年和2021年的应届毕业生的起薪数据,并根据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出不同学历的“薪资优势指数”,指数越高,证明该学历的薪资优势越明显。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本科、硕士的起薪从数量上都有了成倍增加,但实际上,硕士的薪资优势指数由3.58下滑至3.45,本科的薪资优势反而从1.5上升至1.99。研究生学历在求职上已不如8年前具有优势。
不过在把冉看来,“近年来,拥有硕士学历的人才呈增多趋势,硕士不再像多年前那样稀缺,但不能简单地判定为其含金量在下降,因为学科发展、教育培养机制也在与时俱进”。
“尽管如此,招聘主流仍以本科为主,因为本科生人数多,本科学历也足以应对很多岗位的要求。”把冉强调。
这更意味着,在面临读研与工作的选择时,应进行更理性的权衡,想清楚选择读研与工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找到匹配志向与职业的最佳平衡点。
刘雨娜也曾经想过,如果当初考上了研,那一切又会怎样?“可能我会因为学历的提升,根本不考虑进入短视频行业,由此错失了进入自己热爱领域的机会。”
那条已选择的路,也许冥冥之中,就是最好的路。
(文中刘雨娜为化名)
摘自微信公众号“看天下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