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

2024-07-16 00:00:00王亚晶
记者观察 2024年6期

高考之前,关于高考的重要性我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他们说高考可以决定人生。对于当时成绩还不错且年少的我来说,决定、人生……这些词语太过绝对和遥远,我不以为然。

当我真正意识到高考是件大事时,我已经坐在了考场上。

2014年6月7日中午11点25分,我提着紧张的心抬头看了眼挂钟,然后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用颤抖的手给未完成的作文做了一个潦草的收尾。是的,我记错了考试结束的时间,两页作文纸,只写了不到一半。“完了”,我想。6月8日下午5点,随着高考的最后一声铃响,原本寂静的校园重新沸腾起来。我被裹挟在庞大的人流里,看着身边的同学疯狂地扔书,肆意地大笑,商量着去哪旅行,我的脑子里想着的全是那张未答完的语文试卷。就这样仓促地,我和我的少年时代说了再见,没有毕业的欣喜,带着隐隐不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循着记忆对了好几遍答案,极其乐观地给出了上限,又比较保守地给出了下限,即使多年I向应试经验告诉我,那个不愿接受的下限就是最终的结果,但我的内心仍抱有一丝期盼。

6月24日上午9点查询成绩,没有所谓的运气爆棚,语文84,一个不及格的分数;总分513,一个意料之中的成绩。下午,老师告诉我文科的一本分数线是526。夏天的风好热啊,可我的脚底窜上一股凉意。13分的差距让我寝食难安,反倒是父母沉默地接受了,只是问我想去哪,想去干什么,并叮嘱我好好报志愿。

未来在哪里?我还真的没有想过。高中三年,教室、食堂、家,三点一线的生活让我来不及思考这个问题。看着志愿书上一个个具象的大学名字和专业,遗憾、不甘、陌生、迷茫……所有的情绪都涌了上来。

在和父母研究了好几个通宵后,他们给我的第一志愿填上了本省的一所师范大学。他们认为女孩子当老师是稳妥的选择,我没有反驳。但在最后一刻,我瞒着父母把它改成了东北的一所学校。现在想想我是真的想去那里吗?好像不是。我生活在山西的一个小县城里,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高考是少有的几个能够让我们离开这块土地的契机。而且我18岁了,该自己做决定了,也该出去看看了。

我没能出去,冥冥之中还是去了那所师范大学,好在专业是我选择的。2014年9月,我踏上了前往人生下一站的列车。那个时候,“人生是轨道还是旷野”还没有成为一个议题,我却在那条轨道上,看到了我从前没有看过的旷野,一座山、一棵树、一条河甚至每一个陌生的人都让我异常欣喜,我清楚地知道这种感觉叫自由,也叫独立。人世间还有好多事,远比那513分的数字更重要,也比那几本教科书里呈现出来的世界更丰富,这是我们的日常,也是我们必将经历的生活。不知怎么,我想起了高三时英语老师一直鼓励我们的那句话,“前行的路,既有feel myway(摸索前行),也有wind myway(蜿蜒前行),但要一直on myway(行我所行)。”

我的高考已经过去10年了,现在想起就如同昨日重现。后来我没有成为老师,而是随着自己的愿,做了一名编辑,与文字打着交道,一切都和10年前那张未完成的语文试卷形成了鲜明对比,看似戏剧,实则充满了行我可行的合理。高考于我而言,既是一场惨败,也是一种经历。这10年间,我曾畅想过那条我没走上的路,那条自认为正确且美好的路:答完试卷,考上更好的大学。但结果又告诉我,或许当下所选择的路恰恰才是正确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行我所行,然后义无反顾。

这两年,偶尔也有亲戚家的小孩高考填报志愿时让我帮忙做个参考。当我打开电脑,“名师帮你填志愿、AI分析就业率最高的志愿、付费代填志愿……”扑面而来的信息流反而让我不知所措。我问这些刚满18岁的青涩少年,“你想做什么?”他们反问我,“什么好就业?”于是,我想起了10年前窝在电脑前整理着零散信息的我,脑子里装满了理想,旁边是厚厚的志愿书,仅有的意见来自父母。10年过去了,时代在变化,高考被赋予了越来越多复杂的意义,理想和现实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高考真的能决定人生吗?如今的我还是不以为然,我始终觉得,重新认识自己,这是远比高考更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