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登高别入一乾坤

2024-07-15 00:00:00张立峰
科学24小时 2024年7期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游历天下,寻访古事。他从长安南下,直抵长江之滨的江陵,又顺流而下,行至鄱阳湖口。在江湖交汇之处,司马迁见有孤峰突起、青山叠翠,舟行江湖之上,皆可仰望此“青屏”。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可见,西汉武帝时期,庐山已经是座名山。继司马迁之后,王羲之、谢灵运、顾恺之、宗炳等文化名人陆续走进这座大山。

这里“悠然见南山”的自然田园风光,令陶渊明舒展胸襟,仿佛进入《桃花源记》中那个自在无忧的理想世界。这里的风光激发了诗人无穷的灵感,《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名篇传诵至今。这里也是思想与教育的中心,高僧慧远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中土佛教“净土宗”法脉,朱熹、陆九渊和王守仁先后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庐山成为学子们心之所向的理学圣地。

庐山更以险峰、幽谷、瀑布、云雾等自然景观著称于世——大汉阳峰雄视江湖,三叠泉瀑布势如奔马,五老峰奇岩百态,无怪乎诗人白居易由衷地赞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拥有绝妙山水的自然景观,与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遗承交相辉映,奠定了庐山华夏名山的地位。

1996年,庐山成为中国第一个景观类型的世界遗产。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

四季分明皆成景

大唐元和十一年(816年)秋,被贬谪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登上了庐山。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光,深深地吸引了白居易。“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他在此建筑草堂,打算携妻子,抱琴书,长住下去。第二年春,草堂建成,满心欢喜的白居易写下了中国园林学的开创之作——《庐山草堂记》。

草堂虽简朴,却充分利用了庐山的自然条件。北边小门有凉爽的风吹入,以避盛暑。屋脊之南盖得更高些,让阳光充分入照,防御严寒。白居易耳目所及、杖履可至之处,“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至于山间的阴晴雨晦、云雾雨雪,更是千变万化。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难以尽述。

从高空俯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的独立山体。近三百平方千米的山区,边沿的山峰极为陡峭,山峦上起伏不大,峰岭之间的谷地相对宽展,整体“外陡上平”。庐山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形成了“春山如梦、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的四时美景。季风水汽输送和江湖水汽蒸腾,为庐山带来丰沛的降水,年平均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这也是庐山飞瀑流泉众多的主要原因。特殊的地理格局和充足的水汽供给,使庐山云雾尤为著名,年平均雾日近200天,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庐山的山地气候特征也十分明显。神奇多彩、变幻莫测的气象景观,如云海、日出、晚霞、冰雪、雨凇、雾凇、“佛光”、蜃景,与险峰、幽谷、瀑布、湖泊、奇石、古树等自然景观虚实相生,相互烘托,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庐山瀑布

每当风雨欲来时,鄱阳湖面上乱云飘卷,为“鄱湖烟云”。大小天池的“瀑布云飞”是指雨后初晴,云流遇上强劲的山地风,飞越山顶后直泻而下,恍若“银河倒卷”“白龙窜谷”。此外,五老峰的“梦幻云海”、含鄱口的“雾鸣天籁”、仙人洞的“乱云飞渡”和锦绣谷的“雾飘花香”,都是引人入胜的佳景,最能展现庐山的雾之美。

由于相对海拔较高,庐山冬季的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6.8℃,白云迴转间,便有飞雪飘零,就像童话中的冰雪世界。雪景、雾凇、雨凇等“玉树琼花”,是江南大地罕见的冬日美景。

初春和深秋,是寻觅庐山“佛光”的好时节。若逢天气晴朗且云海涌动,登上狮子崖或锦绣谷,当太阳、人和投射在云层上的身影处在同一直线上,就有可能形成彩色的光环,环环相套,影随人动,五色斑斓。五老峰偶尔闪现的海市蜃楼,更为奇绝。随着云雾升腾,峰顶上空会再出现一座突兀云天的五老峰,峰峦左右摇摆,渐渐与真实山体相融。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李白歌咏香炉峰瀑布雄奇壮丽景色的名句。在晴日的照耀下,顶天立地的香炉峰仿佛冉冉升起阵阵紫烟。诗中的“紫烟”,到底是艺术夸张还是真实景观?有研究认为,这是瑞利散射、光的传播及轻雾共同作用的结果。若是在夏、秋季节晴朗有雾的清晨登山游玩,在满足上述条件时,就有机会一睹紫烟升腾的妙境。

清凉乐土

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初九,白居易的草堂落成不久,他与庐山隐士元集虚、僧人法演等人,同游庐山大林寺。位于大林峰上的大林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风景虽好,却人迹罕至。细观此地自然物候,“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花草初萌的景象,让白居易有些意外。这里山岳高耸,而“时节绝晚”,虽然已是孟夏(农历四月),却如山下平地的二月天,让人恍若别入一乾坤。

诗兴大发的白居易,口占一绝:“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就是流传千载的名篇《大林寺桃花》。类似的自然物候观察,古人的诗作里还有记载。南朝文学家鲍照在登庐山时,曾说“阴冰实夏结”,在夏季山岩的阴冷之处,仍然挂着白皑皑的冰凌。唐代僧人灵澈来到庐山金鸡峰的“简寂观”时,发现这里“五月有霜六月寒,时见山翁来取雪”。

从白居易所述的“时节绝晚”,到僧人灵澈的“霜寒取雪”,都在例证庐山山地气候的独特性,尤其是夏季气温的凉爽清寒。今天,在全球气候普遍出现暖化的趋势下,庐山牯岭的年平均气温仅为11.5℃,比北京年平均气温11.6℃还要略低,相当于牯岭的纬度向北推移了整整10度。在最热的7月,庐山的平均气温也只有23℃,比山下的九江市低了7~10℃。

1887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在游历庐山后,敏锐地发现了这里的气候优势。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处于炎热的夏季,传染病流行,外国教会、商贾迫切需要找寻一块清凉之地。数年后,李德立终于获得牯牛岭长冲一带的土地租契,“租给建屋避暑”。他还根据英文cooling(清凉)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

江西庐山风景区

一时间,外国传教士、名流显贵纷纷上山,购地建造避暑别墅。到了20世纪20年代,已有英、美、法、德等20个国家800余幢建筑风格各异的别墅。

无论过去了多少年,庐山以其博大俊秀的怀抱,始终如一地为每一位到访者提供荫凉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