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索

2024-07-15 00:00:00陈懋
化学教学 2024年6期

摘要: 科学思维是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情境和活动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载体。以“物质的酸碱性”教学为例,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酸碱指示剂、新型pH试纸的制作,把学科知识融合在活动中,在质疑、探究、推断中形成科学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实现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地。

关键词: 科学思维; 深度学习; 物质的酸碱性; 探究与实践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4)06-0041-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化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科学思维是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思维是在化学学习中基于事实与逻辑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与批判,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是从化学视角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思路与方法,是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方式[1]。为了培养科学思维,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展证据与推理、模型与解释等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高阶思维活动,在解决化学问题的同时,形成和发展认识化学知识的思路与方法。格拉瑟在探讨教育与思维的著作中也提到:“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学生与课程之间需要建立起一种联系,知识和技能要成为质疑、探究和推断的对象。[2]”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应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落实,任何忽视情境创设和活动的真实性,不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物质的酸碱性”教学为例,在化学启蒙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1 课标与教材分析

新课标指出,化学科学思维主要包括:在解决化学问题中所运用的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建构模型并推测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能力,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真实问题中形成的质疑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3]。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实质是引导学生在获取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维,以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揭示化学反应规律[4]。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物质的酸碱性”这一主题,主要包括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酸碱指示剂及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三部分内容。结合文献研究及教学实践,“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内容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利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第二,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注重“酸碱指示剂的发现”科学史的融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科学思维是在开展的科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但传统的教学设计大多仅关注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缺乏引导学生建构有联系的知识的探究实践活动。

2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2.1 创设情境,聚焦学习任务

真实的情境素材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科学史故事、生活现象、社会热点、实验等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原有认知与真实情境互相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新课引入阶段,教师出示两杯无标签的液体,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物质?首先学生用手扇动空气,闻一闻气味。其中一杯闻起来有酸味,猜测是食醋;然后用手指蘸取液体,捏一捏,另一杯有滑腻感,猜测是石灰水。教师马上指出,这种从现象到性质,仅从感性上推导物质的方法不一定正确,我们必须从物质的组成上来确认。

教师讲述,人类对酸和碱的认识,在17世纪以前仅根据“味道、触觉感知”来区分酸和碱,认为有酸味的物质是酸,有涩味且有滑腻感的是碱。设问:酸一般有酸味,碱一般有滑腻的感觉,能否仅用品尝和触摸的方法来确定物质是酸或碱?学生认为,这个方法不准确,也不科学,因为有些酸没有酸味,而且还有很多酸和碱有强腐蚀性,甚至毒性,这种方法不安全。教师追问: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判定物质的酸碱性呢?

设计意图:从闻食醋、捏石灰等方式来猜测物质种类,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何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引发深度学习动机。

2.2 设置驱动任务,在探究中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基本方式,它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设置相关任务,引导学生在获取证据的基础上,通过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2.2.1 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任务1]用石蕊溶液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并记录石蕊溶液的颜色变化。学生汇报实验现象,石蕊遇稀盐酸、稀硫酸变红色;石蕊遇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变蓝色。教师指出,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能显示不同的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溶液的颜色变化,很方便地知道物质的酸碱性。

[任务2]教师提供:纯碱、氨水、食盐溶液、蒸馏水、米醋、柠檬汁等,要求学生用石蕊溶液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学生活动后汇报,纯碱、氨水滴入石蕊变蓝色;食盐溶液、蒸馏水滴入石蕊不变色;米醋、柠檬汁滴入石蕊变红色。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从紫色石蕊溶液变色情况,对溶液进行分类:滴入石蕊溶液变蓝色的为碱性溶液,滴入石蕊溶液变红色的为酸性溶液。

设计意图:结合相关任务,通过滴加石蕊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再建构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培养学生如何将物质进行分类、归纳的科学思想。

2.2.2 自制酸碱指示剂

[教师设问]生活中许多植物的汁液有特殊的颜色,我们能否自制指示剂?教师提供紫甘蓝汁液,引导学生将紫甘蓝溶液分别滴入装有白醋、洁厕灵、肥皂水、柠檬汁、炉具清洗液等的烧杯中,根据颜色变化判断紫甘蓝溶液是否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紫甘蓝提取液遇酸性、碱性物质的颜色与本身不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设计意图:利用紫甘蓝提取液自制酸碱指示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

2.3 组织交流讨论,在质疑中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质疑是指人们经过充分分析后提出疑问,体现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解释的批判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分解成各个小问题,在交流讨论中提出质疑,从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2.3.1 认识酸

[教师设问]米醋和柠檬汁等是不同的物质,为什么都有酸性?科学研究证明,米醋和柠檬汁的酸性是由于其中含有一类特殊的物质——酸,米醋中含有醋酸,柠檬中含有柠檬酸。那么,哪些物质属于酸类物质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盐酸、硫酸、硝酸的化学式,找出酸类物质在组成上的共同特征。学生认为酸都含有氢元素,学生即提出质疑,水中也含有氢元素,但水不是酸。那么,酸还有其他哪些共同特征呢?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写出盐酸、硫酸的电离方程式,从微观角度认识酸。学生认为,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教师又设问:NaHCO3、 NaHSO4是不是酸?酸溶液和酸性溶液相同吗?学生讨论中发现,NaHCO3、 NaHSO4的电离方程式中,阳离子除了氢离子外,还有钠离子,从中文定义中学生认为NaHCO3、 NaHSO4不是酸。酸应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2.3.2 认识碱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钾的化学式,找出碱类物质的共同特征。学生认为碱都含有氢元素、氧元素,学生即提出质疑,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但水不是碱。然后根据认识酸的方法,尝试写出碱的电离方程式,学生认为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教师又追问:Cu2(OH)2CO3是属于碱吗?学生从碱的命名中认识到,Cu2(OH)2CO3不是碱,碱溶液一定有碱性,但有碱性的不一定是碱。碱是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的不同角度认识物质,不断追问逐渐完善酸的概念建构,再通过相似方法迁移建构碱的概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质疑思维。

2.4 开展实践活动,在推断中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推理是将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所给的事实与条件,进行逻辑推断,推出正确的判断或结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在科学推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2.4.1 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教师设问]指示剂虽然能够判定物质的酸碱性,但不能反映酸碱性L/sH1MHpjHtxAPpkv7xfJQ==的强弱,而物质酸碱性的强弱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了了解和控制物质的酸碱性,我们需要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那么如何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强弱呢?

[教师讲述]为了定量描述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我们可根据溶液中H+的浓度和OH-的浓度,将酸性和碱性分为七个等级:1、 2、 3、 4、 5、 6、 7,像声音的音调从低到高一样,将酸性和碱性的强弱分为酸度和碱度,并从低到高设置七个等级,如图2所示。

[教师设问]科学是追求简单的,自然界的规律也应该是简单的,我们能否用一个指标同时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呢?1909年丹麦的一位化学家提出用pH来表示酸碱性的强弱,p来自德语Potenz,意思是浓度、力量,H代表氢离子(H+),引入pH的一大好处是简便了书写,并且方便比较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在标准温度(25℃)和压强下,pH=7的水溶液为中性,pH小于7,说明H+的浓度大于OH-的浓度,故溶液显示酸性,而pH大于7,则说明H+的浓度小于OH-的浓度,故溶液显示碱性。所以pH越小,溶液的酸性愈强;pH越大,溶液的碱性也就越强。

[教师讲述]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这种试纸在酸碱性强弱不同的溶液里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测定的方法是: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根据pH便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教师展示常见物质的pH,如图3所示。学生纷纷用玻璃棒分别蘸取自选物质,滴在pH试纸中部,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并测试其pH。

2.4.2 自制新型pH试纸

教师提供pH试纸,引导学生提出问题:pH试纸如何制作?教师讲述,pH试纸的制作主要包括榨汁、萃取、过滤、分条、浸润、风干、测试、验证等过程。

[学生活动]撕取一些紫甘蓝的叶片,往榨汁机加水,榨成紫甘蓝汁,经过滤就得到纯净的紫甘蓝汁;用剪刀将厨房用纸,剪成多个纸条放到托盘上,把紫甘蓝汁均匀地滴到纸条上,用吹风机把它们吹干,试纸就做好了;最后,分别加入白醋、清水和小苏打,记录试纸变化的颜色,再用广泛pH试纸验证。

设计意图:从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到pH测试,再到自制pH试纸,并尝试验证溶液的酸碱性,实践体验新型pH试纸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3 结语

在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不仅是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是化学科学思维的训练过程。为此,我们要高度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合理的情境,开展证据与推理、模型与解释等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高阶思维活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学习活动、培养科学思维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6.

[2]何季军. 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教学策略与思考[J]. 物理教师, 2023, 44(2): 43~45.

[4]周业虹. 研究新课标情境素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J]. 化学教学, 2023, (4):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