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中学化学教科书上编排的“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实验进行了改进。利用方形电池、注射器、燕尾夹、一次性塑料杯、图钉、铁架台等常规实验仪器及生活用品设计实验新装置。新装置具有制作简单、反应可控、现象直观、小型化等优点。
关键词: 电解水; 小型化装置; 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4)06-0077-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的提出
在鲁教版(2012)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电解水实验所用仪器主要有两种[1],一种是霍夫曼水电解器(如图1所示),其优点是,可以准确测定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氢气可以直接在尖嘴处被点燃,避免实验者直接接触电解液等[2]。但也存在以下缺点,造价略高,玻璃材质易损坏,消耗的电解液较多,电解液对电极装置具有腐蚀性等。
另一种是简易的电解水装置(如图2所示),其装置简单,实验室中即可以完成组装。但存在以下弊端,检验气体时操作麻烦,需将试管取出水面,为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会加入一些电解质,这就使溶液具有腐蚀性,致使学生在分组实验操作时不够安全,检验氢气时,无法观察到氢气燃烧的现象等。
为解决以上问题,一些教师对电解水装置作了改进。如陈颖[3]用纯镍丝作为电极材料,降低了电极的成本,用注射器对双玻璃管进行取气,操作方便可行,但玻璃制品极易损坏。郭晓丽[4]将电解和检验操作分开进行,还利用氢氧燃料电池的原理推动小风扇转动,设想虽好,但一个人很难组装完成。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从电催化剂[5]、电解水的实验条件[6]等多个角度展开电解水实验的探究。
综合上述改进装置的分析,并基于装置安全、易操作、成本低等原则[7],笔者经多次实践探索对本实验的装置、电极材料、电解液、电压等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和取舍,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2 实验部分
2.1 电解水实验的原理
利用电流的化学效应,将水分子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个过程需要能量的输入。在水中存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通直流电的情况下,氢离子向负极移动,而氢氧根离子向正极移动,氢离子得负极的电子而变成氢气,氢氧根离子在水的参与下失去电子而得到氧气。
2.2 实验用品
(1) 设备:9V方形电池。
(2) 材料:5mL注射器针筒(2个)、10mL注射器(3个)、得力S760中性笔替芯黑胶帽(2个)、25mm燕尾夹(2个)、一次性中厚款塑料杯子(容量200mL)、图钉(2个)、棒香、小木条、铁架台、酒精灯。
(3) 试剂: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10%)。
2.3 实验装置的制作
利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如图3所示的微型电解水装置。
制作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1) 在塑料杯底部扎入两枚金属图钉,两枚图钉间距与9V方形电池正负极间距一致(图钉扎入塑料杯时确保一次性扎到位,不可多次反复,以免漏液)。
(2) 将注射器内的活塞抽出,用中性笔替芯黑胶帽用力按压套到5毫升注射器针筒乳头顶端。
(3) 将5毫升注射器针筒倒扣在图钉上,用金属燕尾夹固定。
(4) 配制好10%的氢氧化钠溶液20毫升。
(5) 调节铁架台上铁圈的位置,使其高度在电池上方,以保证其能稳定住塑料杯子。
3 实验内容
3.1 优选实验条件
3.1.1 对电解液的选用
加入电解质可增强水的导电性,在一定范围内,电解液的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8],以氢氧化钠为例,表1是在9V移动电源下用氢氧化钠溶液作为电解液的相关数据。
在相同电压下,实验所用时间是衡量实验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如果时间过长,学生会出现观察疲劳,如果时间过短,则来不及观察气泡的产生实验就已经结束。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时导电率最大,导电能力最强,但溶液越浓,腐蚀性也越强,结合实际,选用10%左右的氢氧化钠溶液即可。
3.1.2 对电压的选择
为研究电压对电解水实验产生气体速度的影响,采用电解液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以产生4mL氢气为即时时段(见表2)。
分析数据可知,电压过低,气体收集时间过长,导致无法在课内完成实验,随着电压增大,消耗时间逐渐缩短[9],但时间过短,学生来不及观察电极现象,且电压过高也具有一定危险性。综合分析,选择9V的电压较为理想。
3.1.3 对电极材料的选取
查阅大量资料,不锈钢材料的导电性能较好,且对实验数据的影响较小[10]。因此,确定从生活中的不锈钢制品中挑选电极材料,最终确定以金属图钉作为电极。
基于以上分析,电解水实验的较优条件为:电解液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电源采用9V的方形电池,用金属图钉作为电极,实验效果最佳。
3.2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向塑料杯中加入20毫升10%的氢氧化钠溶液,用10毫升带针头的注射器抽取小注射器内的空气,可观察到小注射器内的液面不断上升直至管内的空气排尽(见图4)。
(2) 将整套装置放于铁圈上,调整电池的位置,使电池正负极和两枚图钉对齐。
(3) 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观察到与电源正极接触的图钉上产生气泡的速率较慢,与电源负极接触的图钉产生气泡的速率较快,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可说明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4) 移走电池,检验电极产物。
用10毫升的注射器抽取正极产生的气体(注意不要将针头插到液面以下,以免电解液进入注射器),用带火星的棒香检验,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到棒香复燃,说明是氧气。
用另一支10毫升的注射器抽取负极产生的气体(注意不要将针头插到液面以下,以免电解液进入注射器),用燃着的细木条检验,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到气体被点燃,火焰呈淡蓝色,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有水雾,说明是氢气。
(5) 将电解液倒入废液缸,整理实验仪器。
4 结语
(1) 实验成本低。改进实验所需材料均为易获用品且价格低廉。节约了装备资源、降低了实验成本。
(2) 可用于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制作过程简单,整套实验装置安全可靠。
(3) 电解液低消耗可循环使用。
(4) 实验装置微型小巧美观,现象明显,趣味性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杨邵武. 霍夫曼水电解器的嬗变[J]. 化学教学, 2006, (6): 10~11.
[3]陈颖, 薛志明, 吴民生. 学生实践活动“水的组成探究”实验设计[J]. 化学教学, 2023, (8): 70~72, 96.
[4]郭晓丽, 李淑芳, 魏锐. 一种小型电解水装置的设计[J]. 化学教育, 2018, (1): 66~69.
[5]武兰兰, 刘桂华, 杜晓航. NiP/FF双功能电催化剂的制备及电解水性能研究综合教学实验设计[J]. 广州化工, 2023, 51(6): 232~235.
[6]李娜娜. 水电解器创新设计研究[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0, 36(6): 34~37.
[7]陈丽娟. 电解水实验改进三部曲[J]. 湖北教育, 2021, (11): 8~9.
[8][10]曾文忠. 电解水实验探究[J]. 考试周刊, 2020, (21): 131~132.
[9]张晓, 崔建花, 侯玉翠等. 利用生活材料自制简易电解水实验装置[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3, 40(3): 75~78.
*2023年山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的成果(课题编号:202309259);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5YB035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