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儒家的公共性

2024-07-14 00:00:00
人文杂志 2024年6期

主持人语:与孟子高扬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相比,处于战国末期的荀子则更为关注儒家理论在公共生活中实现的可能性。如果就日常生活视域而言,荀子的思想更为接近人们对现实社会秩序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认识,南开大学哲学院干春松教授的《血气与道义:孟荀对“勇”的文本疏解与意义阐释》一文通过对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文本梳理及意义阐释,试图追寻儒家古典德目的“勇”在战国时代日渐边缘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并将“勇”的现实意义最终落实于现代的人格培育之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东方朔教授的《“礼义之统”与“全尽之道”——牟宗三论荀子的统类概念》一文关注牟宗三对于荀子统类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文章认为儒家关注公共秩序,并将荀子的“类”概念与政治、国家及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加以辩证性阐释,这实质上是要解决作为“类”的人如何相处的问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孙伟研究员的《“体”“用”何以一致?——从朱子与荀子道德动机说的比较来看》一文关注朱子和荀子道德动机论的比较,聚焦了在礼法秩序中如何平衡形而上本体与形而下道德情感,以使体与用相融无间,进而提升道德境界的问题。通过这组专题,可以深化学界对荀子“勇”“类”等重要概念及道德动机问题的研究,为深入讨论荀子道德人格、儒家伦理观念和儒家公共秩序之间的内在理路提供相应的启示与借鉴。

主持人:干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