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野”鉴发展

2024-07-13 14:01:58杨柯
中国音乐剧 2024年3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

摘要:如果说以“中国视野”看西方音乐研究是一种“异文化”研究中主体意识的构建,那么以“中国视野”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则是立足于主位立场对“我文化”的再审视。本文回溯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窥见其中体现的“中国视野”;展望21世纪,以新时代“中国视野”追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更加广阔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视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民族音乐

关于“中国视野”的讨论最初在西方音乐研究中展开,叶松荣认为“中国视野”是立足于中华文化背景与时代语境,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音乐史研究理论视角,以追求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中国话语权。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视野”已更多体现为交流互鉴、兼收并蓄、求同存异、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多元、开放、包容精神。

中国传统音乐是鸦片战争以来出现的概念,用于区分具有中华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和借鉴西方音乐理论创作和改编的音乐。前者被称为“国乐”,即中国传统音乐;后者则被称为“新音乐”,二者相辅相成。王耀华提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的方法、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这包括历史上产生并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以及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国传统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四大类。民间音乐包括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如民间歌曲、器乐、歌舞、戏曲和说唱。文人音乐以古琴、诗词吟诵和文人自度曲为代表。宗教音乐涵盖了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不同宗教的音乐。而宫廷音乐则涉及祭祀、朝会、巡幸和宴会等场合的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吸收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代表各民族的四域音乐和外国音乐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其学术研究传统由来已久,是中国音乐研究最为本土的学问。在近现代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西方音乐学的研究方法、视角及范式等被大量引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了中西交融借鉴的研究局面,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如果说以“中国视野”看西方音乐研究是一种“异文化”研究中主体意识的构建,那么以“中国视野”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则是立足于主位立场对“我文化”的再审视。

一、溯往昔——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20世纪以前,中国传统音乐一统天下,从民歌戏曲到说唱社火,从词调酬唱到文人琴乐,从基础理论的律调谱器到音乐审美的虚实意象,都遍布于中国民间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着自身的研究范畴、方法与视野。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音乐理论基础在于其独特的律制、音阶和宫调等基本乐学概念。这些概念反映了其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带有体系性质的规律和特点。例如,我国乐律学代表性成果三分损益法、十二律吕,独具风味的五声音阶,诸子百家争鸣的音乐美学思想,都体现出自己的特殊规律,使得中国传统音乐自成一派、独树一帜。自20世纪以来,新旧文化、中西文化和雅俗文化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冲击、变革、交流、吸收与融合,深受西方专业音乐思维模式影响的中国音乐,在教育、创作、表演和学术研究等领域走向高度的专业化与学院化,产生了“新音乐”,中国到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并存发展的历史转型期。

(一)学界前辈勇开路

要使中国传统音乐在本民族的土地上站稳脚跟,就要求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者从中国本土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可供当前民族音乐使用的应用理论。自20世纪20年代起,一批先驱者们就已经开始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之路。叶伯和出版的民国时期第一部《中国音乐史》,以进化论的观点阐述了中国音乐的整体变化,童斐的《中乐寻源》则总结了中西音乐理论的异同。王光祈最早采用西方比较音乐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将世界音乐划分为“中国乐系”“希腊乐系”和“波斯亚剌伯乐系”三大类别,产出了《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中西音乐之异同》等研究成果,使中国了解到西方音乐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向世界。其致力于音乐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具有民族性的新“国乐”,以唤醒民众、振兴中华。中国首位在欧洲获得音乐博士学位的学者是萧友梅,他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和教材《旧乐沿革》等成果,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在先驱者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中,无一不体现出其作为中国音乐研究学者所具有的注重史实的治学精神、西为中用的现代视野与国乐进化的创新思想。

在中国民族器乐的改良与创作方面,首推的是刘天华。1927年,刘天华等人在北京创办了国乐改进社,专门从事民族音乐收集、整理、研究及创作,出版不定期刊物《音乐杂志》,提出“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他对我国的二胡艺术有突出贡献:教学方面,将二胡教学纳入高等专业音乐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二胡演奏人才;创作方面,大胆借鉴并吸收了其他中西方乐器的演奏技巧,如古琴的泛音演奏法和小提琴的弓法,从而丰富了二胡自身的演奏技法。在乐曲的组织架构和音乐发展上,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如散板和自由多段体的结构方式,又运用了西洋音乐中的变奏曲式、自然音与变化音相结合等结构原则与发展手法,提高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他创作的《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等十首二胡曲,使二胡成为可担任独奏的民族乐器,开拓了二胡独奏音乐的新天地。

在整个20世纪,杨荫浏对中国传统音乐领域的贡献是最全面的。他于音乐史学、乐律学、琴学、音乐考古、乐器学和民族音乐研究等方面都有深厚造诣与丰富建树,一生有著作数十种。杨荫浏于40年代在国立音乐院任教时编写了《国乐概论》及《国乐前途及其研究》,集中体现了他的国乐思想。前者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主要谱式及其比较,探索国乐的记写方法;后者则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视野高度,从十个方面对“国乐”的性质、内涵、广度、深度、过去、未来以及音乐家的责任、态度等,第一次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阐明了关于国乐研究的总体设想。1944年,他的史学巨著《中国音乐史纲》完成,首次全面梳理了中国音乐历史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音乐史写作的新范例。杨荫浏在论及“国乐”时,始终与“西乐”相结合,认为新国乐的创造其实是中西音乐交融的过程,体现出其国乐思想的深刻性、创新性与前瞻性。

之后,又有吕骥、沈知白、李纯一等学者,积极开展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在中国音乐史学、音乐形态学、音乐美学等领域辛勤耕耘,贡献力量。例如,沈知白《民间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建立》《论昆腔》,吕骥《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李纯一《先秦音乐史》《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贺绿汀《民族音乐问题》,于会泳《民族民间音乐腔词关系研究》,查阜西《漫谈古琴》,缪天瑞《律学》,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杨匡民《中国民间歌曲集·湖北卷》等一批代表性论著,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打下坚实根基。

学界前辈们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贯穿其中的,是20世纪中国音乐学者寻求民族音乐发展与民族国家认同的“中国视野”,在中国音乐文化语境下探索新学科的新可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于中西音乐理论之异中求同,从而建设一条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新路。

(二)学术组织搭平台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制度的巨变引起了文化艺术生存与传播的变化。在中国传统音乐领域,一批学术组织、研究机构等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从四个方面逐步搭建起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交流、培养与发展平台。

1.颇具规模的专业性研究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专业音乐院校相继成立音乐研究所,集中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研究人才,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核心基地。

2.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层次艺术教育学府

中央和地方各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起各理论专业,如音乐史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理论等,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

3.各省市从事民间艺术工作的机构

各省市纷纷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艺术研究院、艺术馆、文化馆和音乐工作组等,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当地传统音乐,出版民歌、器乐、戏曲集成,组织和领导当地民间音乐活动。

4.民间传统音乐学术组织

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以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等专注于民间传统音乐研究的学术组织先后成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于1995年8月20日至8月26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本届年会主要关注三个议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祭祀音乐研究与壮侗语族音乐文化研究。诸如此类的学术性年会的举行对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发挥了有利作用,搭建起学术交流、信息交换、学科拓展的良好平台。

(三)学科建设展新颜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在80年代前,还处于“传统”的学术研究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学界开始主动学习并吸收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开始对之前的传统音乐研究进行审视和反思,以寻求更深入的理解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进入学科建设的新阶段,与民族音乐学等音乐学分支学科进行理论资源、方式方法的跨界与融合,相互借鉴、阐释,以获得理论支撑。

关于学科称谓的大讨论是学科建设意识崛起的首要体现。70年代以前,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被包含在“民族音乐理论”“民族民间音乐研究”“音乐理论”等领域之中,其学科定义及范畴并不明确。80年代后,“民族音乐学”概念传入,随之而来的是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学科称谓之争,“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学”“中国音乐学”等主张各执一词。但这场争论恰恰反映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者试图明确学科概念、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并建立学科体系,关注学科建设的进步意识。

这一时期,学界广泛翻译、介绍国外民族音乐学著作,激活了学术思想,拓展了学术眼光。例如,方克和孙玄龄翻译的埃利斯《论各民族之音阶》一书,详细介绍了不同民族音阶的特点和演变,为中国传统音乐音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章珍芳翻译的洛马克斯著《歌唱测音体系》,通过歌唱音色的测量和分析,深入探讨了歌唱技巧的物理属性,为研究中国传统歌唱艺术提供了科学的支持。罗传开翻译的山口修著《民族音乐学》系统介绍了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沈洽、董维松编内特尔等人的《民族音乐学译文集》则汇集了一系列重要的民族音乐学论文。这些译著和编辑的文集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民族音乐学理论的传入也激发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学者也在新学科理论的碰撞中产出了一批“中国视野”再思考下的音乐学研究成果,如沈洽《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融入”与“跳出”:由“局外人”与“局内人”问题引出的思考》,伍国栋《民族音乐学》,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等。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也在进一步拓展,与各人文学科相互融合,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如音乐文献学、音乐图像学、音乐考古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音乐研究学科建设蓬勃发展。

二、追未来——21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整理、发展和理论建设已取得诸多成就。21世纪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应继续结合中国当下语境,开拓进取,走向世界。

(一)坚持实地考察的工作作风

20世纪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正是由于学界前辈们深入实际、深入民间,广泛开展实地考察工作,收集整理民间音乐,为产出累累硕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展现于世人眼前。21世纪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还应继续坚持实地考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以实践鉴真理,从中国学者的“中国视野”出发,不断挖掘散落民间各地的传统音乐文化遗珠,关注其在传承、传播和发展中的流变等,使其在新时代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二)建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

在对西方音乐理论的研究中,我们强调以中国人自己的思想、语言去解读外来音乐文化,追求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话语权。那么对我国本土的传统音乐研究,更应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视野、中国情怀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主要侧重音乐本体、音乐形态的研究,范畴涵盖多个方面,包括中国传统音乐的哲学、美学、史学、律学、乐学、乐种学等,不仅探寻了中国传统音乐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传统音乐的共性和规律,还总结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殊规律和特点,突出了其与其他国家和民族音乐的差异。进入21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应不断扩大其研究范畴、丰富其研究方法,加强与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学等各学科的交叉融合。除了对音乐本身特点的探讨,还深入探究其背后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视角下,关注“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以音乐本体研究为内核、与文化研究并存的双重格局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

(三)与时俱进,联系世界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此后,开放互惠的多边合作如古代丝路的大漠烟尘与海上航线的汹涌波浪一般滚滚而来。十年来,中国与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在不断走深走实、向好发展。21世纪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应把握好当今时代机遇,以“中国视野”回顾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交流,于古今中外的对话与互鉴中,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上升至世界音乐文化传播与流变的宏观层面,再探传统音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新思维、新突破。

三、结语

总之,20世纪是中国音乐历史上最具变革意义、创新意义的时代,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在新音乐的滚滚大潮之中,走出了自己的学科建设之路,时刻体现中国音乐学者在社会变革境遇下始终坚定的“中国视野”。而21世纪的中国音乐学者,还将继续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中国视野”,立足新时代语境,加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研究,总结好历史与当下中国传统音乐的各项特征,进一步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传播、发扬光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句町文化遗产中的青铜乐器与当代价值研究》(桂学位〔2023〕5号,项目编号:YCSW2023469,项目负责人:广西艺术学院 杨柯)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叶松荣.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中国视野”可行性探讨——与其他学科相互参照中获得的启示[J].音乐研究,2010(05):77-85+109.

[3]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中国当代音乐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萧梅.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02):58-73.

[5]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50年之回顾与思考[J].音乐研究,1999(03):10-16.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4
作曲家 民族音乐学家 唐运善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18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基于高等院校“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理论思考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5
开拓·追求·耕耘·守护——痛悼民族音乐文化大师莫日吉胡
草原歌声(2017年2期)2017-04-28 08:15:58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