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快乐泥塑社团课程教学

2024-07-13 06:12唐赟
天津教育·中 2024年6期
关键词:泥塑社团美育

唐赟

基于《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和理念,小学美育将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在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落实,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开展社团的方式,有组织、有规则地引导学生投入艺术、体育、科普活动中。本文以泥塑社团为切入点,基于快乐体验教学理念设计泥塑社团课程内容,结合实际案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并打造校本教材,构建特色化、个性化的教学体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得到美育浸润的同时获得综合成长。

社团打破了学生的年龄壁垒,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社团,学生在享受校园生活的同时,社交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会在不同的社团活动中得以提升。在小学阶段开展多元化的社团活动,能够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活动,让美育、劳动教育、德育等不同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全新的教学载体上展开,使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成长。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还需要结合社团类型、教学需求、学生学情等客观条件展开具体设计,以确保最终的教学效果。

一、社团课程教学活动发展现状

在美育教学改革工作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教改实践性工作不断落实,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取代,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资源的广度不断被拓宽,社团课程朝着生活化和趣味性的方向发展,旨在推动素质教育更好地落实,让学生的学习深度能够随之拓展。目前的教学理念着重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地区的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加深学生的思考和感悟,突出了“五育”融合的重要性。不仅如此,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的实施为社团教育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还需要对社团教育和课程教学等诸多细节进行设计,以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强化育人效果,为后续社团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快乐泥塑社团建设背景及思路

(一)泥塑社团建设背景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和《劳动课程标准》中都有泥塑相关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部分学校的泥塑特色课程开发的价值与意义也得到了新课改的肯定,可见,教育部对传统工艺传承和发展的重视。泥塑作为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精神信仰,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活化石”。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个“活化石”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环境和历史地位,正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因此,加强泥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然而,各学校在开展泥塑特色活动的时候,在教材方面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市场上泥塑学习类教材有限,特别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系统学习的泥塑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泥塑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仅适合单个主题教学借鉴,或者短期泥塑活动的开展,不适合长期开展泥塑教学活动,无法对学生泥塑系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泥塑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泥塑社团建设思路

泥塑作为实践教学,在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彰显着育人实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同时,突出课程综合,以泥塑课程为主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美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汲取丰富的美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的身心更加愉悦、人格更加健全。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了审美体验,领会到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团环境,充分发挥泥塑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作用,深入挖掘其蕴含的美育价值,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打造特色化的学校活动,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真正提高。综上所述,在泥塑社团建设中,教师应遵循审美体验性、趣味创造性、综合艺术性、文化传承性等原则。

三、小学快乐泥塑社团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一)泥塑社团课程教学目标

泥塑作为艺术类项目,属于美术教育教学内容。从小学美术教材角度来看,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接触到泥塑相关知识。因此,在泥塑社团课程教学设计中,社团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年龄特点、动手能力和审美兴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基本的泥塑手法,包括但不限于揉、搓、压、捏、切、挖、拉等,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手法进行泥塑创作;了解泥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学会选择并使用合适的泥塑工具。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泥塑艺术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创作情景生动、意蕴健康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表现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泥塑创作。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泥塑艺术的兴趣,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专注力和守正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从文化传承和非遗传承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泥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二)泥塑社团课程教学内容

以美术课程中学生接触的泥塑知识为起点,让学生对泥塑形成更加系统的认识。从社团角度来看,课程教学设计不仅需要对理论部分进行学习,还要加入实践操作部分,尤其是实践性的内容,作为社团教学工作的重点,必须有规律、有计划地开展。

1.理论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在社团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介绍泥塑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欣赏泥塑经典作品,了解艺术家的故事以及一些非遗故事传说,展示泥塑的经典作品和技艺传承,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泥塑风格与特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泥塑历史文化教学方面,除了介绍中国传统的泥塑历史和流派之外,教师还要引入现代泥塑艺术的发展和变革,以及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泥塑特色等内容,对比分析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泥塑艺术差异和共通之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邀请民间艺人或专业艺术家走进课堂,进行现场演示和互动交流活动,并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艺术馆的泥塑展览区,让学生亲身感受泥塑艺术的魅力,深入了解泥塑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2.实践教学。

第一,基础手法教学。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学生基本的泥塑手法,如揉泥、捏形、搓条、拉坯等,设计不同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手法的要领。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手法练习和技巧交流,鼓励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技能水平。此外,教师需要引入评价机制,定期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与反馈,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对于初学者,泥塑社团可以设置一系列难度递增的技能挑战任务,如制作不同形状的泥片、泥条等,让学生在挑战中不断提升技能水平。社团活动区别于正式课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担任小讲师,与同学分享自己在泥塑制作过程中的经验、技巧和感受,促进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与交流。

第二,简单造型创作。在学生掌握基础的手法之后,教师从简单的造型入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手法进行创作,通过讲解和示范,教授学生构思作品,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法、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并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主题化组合创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主题创作教学,设置不同的主题,如“我的校园”“动物王国”“民间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社团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工具,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泥塑作品,也可以分组进行,每组选定一个主题,共同讨论、设计,完成一件或多件泥塑作品。在主题创作教学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采用实地考察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泥塑作品和艺术风格,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另外,教师需要引入多元化的创作材料和工具,如彩色泥土、亮油、小装饰物、废旧材料等,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尝试更多的表现手法。

第四,泥塑的综合运用。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合作,将泥塑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更具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例如,与绘画社团合作,进行泥塑与绘画的结合舞台美术创作;与语文学科合作,进行以古诗词为灵感的泥塑创作;与信息技术学科合作,利用定格动画形式拍摄“泥偶剧”等。

(三)泥塑社团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最新的教学手法来提升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数字化教学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采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泥塑社团课程教学效果。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为学生打造一个沉浸式的泥塑学习环境,让他们进行模拟操作和创作体验,也可以将泥塑作为素材拍摄微电影,还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游戏化教学、情境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个具体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泥塑社团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如“制作我的校园模型”“制作家乡旅游景点微景观”等,在这些项目中,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共同讨论设计方案、分配任务、制作作品并进行展示。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泥塑的基本技能,还能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利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全面成长。

四、小学快乐泥塑社团实践活动案例

(一)特色活动

除了以常态开展的泥塑社团实践教学以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的特色活动,如“泥塑接力赛”“泥塑装扮校园”等。在“泥塑接力赛”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分发相同数量和种类的泥塑材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接力完成一个泥塑作品。这种游戏化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泥塑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泥塑社团特色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我的家乡”这一项目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并收集相关素材作为创作依据,然后运用所学的泥塑技能创作一个能够体现家乡特色的泥塑作品,如家乡的标志性建筑、特色小吃等。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二)社团成果与校园文化融合

泥塑社团开展各项活动后,都会留下大量的学生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泥塑装置作品的创作与布置,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气氛,将美育社团成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校园内多层面展现的泥塑文化装饰体现了学生独特的创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文化的积淀最终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还能滋润学生的生命,滋长绵延不绝的美学印记,这就是泥塑社团融入校园文化的精神因素,也就是常说的“环境育人”。

五、小学快乐泥塑社团的美育价值

在社团项目式教学中,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探索核心素养与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同时,构建起学科之间互为支撑的美育模式。学生社团、课后服务学校推进美育很好的载体,需要各学科综合应用,以课堂引领教学,以教学服务社团,以社团凝聚贤才,以贤才垂范全员。未来,教师以泥塑社团为依托,深入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将美育融入社团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用社团成果作为应用,为学生创造一个清静幽雅、舒适安逸的学习环境,使其尽情享受大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情感,乐于了解民风民俗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培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意识,最终让学生认识到美在身边,学会美育技能,懂得美育创新,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的人生。这才是泥塑社团的美育价值所在。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育中,社团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迅速提升。从泥塑社团的角度来看,其作为艺术类社团,可以与美术、语文等多学科进行融合,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此外,泥塑社团课程教学活动还需要结合地方特色、非遗文化等要素,打造校本教材、细化教学活动、明确教学细节、强化教学效果,以促进泥塑社团的教学活动高效率开展。

猜你喜欢
泥塑社团美育
泥塑玩具
缤纷社团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K-BOT拼插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