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霞
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其学习与成长具有重大意义,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能力及社会适应力,因此,教育工作者普遍将其视为教学的关键目标。各学科核心素养独具特点,这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加大了教学难度。针对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本文将从必要性、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希望帮助教育工作者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简而言之,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高其整体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的需求,这正是本文的核心议题及期望实现的目标。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体现现代教育的时代需求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入下,全面培育具备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现代公民,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职责。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教育必须与时代同步,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渗透至日常教学活动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数学教学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积极回应,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切身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学科,其特质在于对思维抽象性、逻辑性以及发散性的训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为引领,不仅能够高效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更有助于他们学会从具体至抽象的思维转换,提高其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此类教学模式犹如一把钥匙,开启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索热情与创新激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同时,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推动数学学科的持续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核心素养渗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领会数学思想,把握数学本质,进而优化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实现学以致用。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出一批对数学抱有浓厚兴趣和扎实基础的青年人才。这些青年人才的涌现无疑为数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促进数学学科的持续发展,壮大数学人才队伍,为数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的整体性不足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试图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师往往容易忽略数学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部分教师或许未能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呈现出散乱且无序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缺乏整体性,使得学生所接触的数学知识趋于碎片化,难以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学生在仅能理解数学表面概念的同时,难以深入探索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关联,从而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升。另外,不恰当的教学设计可能加剧这一问题,使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时感到迷茫,进而降低其学习兴趣。
(二)数学文化的融入不足
数学文化作为数学学科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未全面领悟数学文化的重要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较少涉及或完全未涉及相关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缺乏数学文化的融入,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本质及数学知识体系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切实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同时,教师未能善用数学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制约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视野广度和思维深度。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缺失
新课程改革明确阐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核心素养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原则并未得到全面贯彻,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数学学习并未燃起浓厚的热情。同时,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其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核心素养的深入融入,而且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优化策略
(一)通过教学设计创新,实现整体性教学
核心素养在学生成长与性格塑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日常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关注课程的总体规划与系统性构建。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必须有所突破,避免拘泥于传统观念。具体而言,教师需要精心筛选和重组单元教学内容,确保各部分内容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此外,教学活动的设计也至关重要,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例如,在进行“调查统计”这一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融入教学活动中。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预习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初步探索调查统计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收集相关资料,对调查统计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形成初步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预习成果,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教学。分享环节可以设计得轻松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示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向学生播放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高效地掌握调查统计的核心知识。微课视频内容应紧扣教学大纲,重点突出,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
最后,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作业的设计应既能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调查统计知识的理解,还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这种基于整体思维的教学设计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索知识,点燃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通过课堂导入创新,体现人文性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环节对于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深入探索知识。数学文化涵盖了数学思想、发展历程、相关故事以及美感等宏观概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应的数学文化元素。这就要求教师从多个角度出发,运用各类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数学文化的导入,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这类导入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内涵与价值,进而更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知识时,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为一项挑战。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富有吸引力的故事作为课堂导入,引用经典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雉兔同笼”问题。“雉兔同笼”问题描述的是:一个笼子里关着一些野鸡和兔子,从笼子外面可以看到总共有35个头和94只脚。那么,笼子里到底关了多少只野鸡和兔子呢?这个问题极具趣味性,而且非常直观,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思考。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独立解答这个问题。面对这样的挑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入手。这时,教师可以顺势而为,介绍《孙子算经》中提供的两种解法。第一种解法是利用“假设法”,即假设所有的动物都是野鸡(或兔子),然后根据多算或少算的脚的数量来调整动物种类,最终得出正确答案。第二种解法是“分组法”,将动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组,使每组的脚的数量相同,从而简化问题。在介绍这两种解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设立并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数学家的智慧。他们会发现,这个问题看似复杂,但是通过巧妙转化和分组,问题能够变得简单明了。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这个问题发生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有可能找到更高效、更简洁的解法呢?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古今对比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发展与进步。
“雉兔同笼”问题的引入不仅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还能让他们在解题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学生会认识到数学并非只是一堆枯燥无味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与实际问题紧密相连的有趣的学科。同时,通过与古代数学家的“对话”,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深厚底蕴和无限可能,从而更加热爱数学这门学科。
(三)通过问题拓展创新,引导自主性学习
数学教学应当重视问题的引导和驱动作用,提问与解答的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分步解答,进而逐步掌握整个问题的解决策略。同时,教师应赋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激励他们主动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深入挖掘问题及创新性拓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全体学生都能紧跟教学进度,避免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例如,在教授“二次函数”这一关键且复杂的数学知识点时,教师需要采用一种既能降低抽象性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鉴于二次函数的概念对众多学生而言既抽象又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习中的挑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梳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明确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使他们理解每一步的逻辑关系和数学原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给予学生正面反馈。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取得进步或突破时,教师应及时表达对他们的认可,这种正面的激励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动力。
上述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对二次函数的恐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学生将不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是将其看作挑战和成长的机会。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这不仅关乎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是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环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核心素养的培育置于优先地位,从教学设计初始阶段着手,依据学生实际状况和教学内容,富有创新性地整合学科知识,以新颖且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要精心策划课堂导入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为了实现最佳的教学成果,教师应持续探索创新的教学策略,深入开发教学资源,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