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桦
摘要: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的能力水平是衡量现代化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及救援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深入剖析当前消防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积极引导创新实践,围绕“两个根本”,做实“两个切实”,有效解决消防安全问题,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关键词: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宣传教育
引言
我国消防安全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防监督管理及救援体系的质变。特别是在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方面,通过技术开发、模式转型,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基层基础薄弱,体制创新缓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理效率和质量。
一、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一)消防安全宣传不到位
随着城市火灾发生频率的增加,公众消防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积极学习和掌握消防安全知识。然而,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和系统宣传,知识表面化、单一化严重,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及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二)消防设施维护不到位
由于消防安全设施老化和缺乏有效的保养,加之旧的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忽视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使得在发生火灾时无法进行有效救援。消防安全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设施建设的基础。如果火灾发生后消防设施不能起到有效作用,救援可能会失败或延误,阻碍消防救援人员的救援行动。对消防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确保完整好用,是保障公共安全、提升救援效率的重要举措。[1]
(三)消防责任落实不到位
消防安全管理不仅是对消防设施的管理维护,还是各级政府、行业部门在消防安全综合治理、重点领域的消防工作等方面的责任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在具体工作中,消防部门容易陷入“单打独斗”“内部循环”的被动局面。因此,深化消防安全责任制,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推动消防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向综合监管延伸,是现代消防安全管理的本质要求。
(四)消防保障措施不到位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产业形态更加复杂,火灾风险隐患急剧增加,消防救援指战员的救援压力也不断增大。众所周知,消防救援指战员是一个危险的职业,消防救援指战员面临着巨大的身体和精神挑战。[2]
二、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措施
(一)实施风险分级、隐患分类管控模式
消防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机关企事业团队必须按要求配齐配足消防设施器材,建立微型消防站,组建初起火灾扑救处置队伍;宾馆、饭店、电影院、KTV等公众聚集场所也要按要求做好消防设计,并接受消防救援部门的监管。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需要接受消防监管的单位场所十分庞大,小到餐饮门店、大到大型商业综合体,都在消防监管范畴。然而,一个区域的消防救援大队仅有3到4人,面对超量的执法任务,人工防范风险成本高、效率低、精准性差,无法完全覆盖风险“高地”。因此,传统的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较差。推动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是主流要求,因此改革创新、推动观念转变,寻求科技支撑,依托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实现风险分级精准管控、隐患分类精准治理是重要举措之一。例如,四川消防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消防安全风险的精准防范治理和监测预警,将传统的人工排险转向人工智能、AI分析的高效模式,探索信息化实践的又一新路径,通过区域风险分析以及建筑关联数据分析,精准预判场所单位火灾发生概率。通过2019年至2022年系统不断学习迭代预测,精准度已由原来的30%提升至60%。按照预测逻辑,将风险单位场所分为A、B、C三类,实现风险分级,通过优化双随机抽查规则,精准打击A类高风险场所,压制火灾高发率。同步开发“数据瞭望塔”工具、“专家查”系统、区域撒点分析方法,实现隐患分类精准治理,有效提升了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管控风险的效率和能力。[3]
(二)构建消防安全多元综合防救模式
改制转隶以来,队伍管理的模式并未进行大幅度创新调整,依然沿用传统管理体系,实行营区化管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改制转隶后的差异性发展,应加快破除单一的垂直管理体系制约队伍多元发展的弊端,加快推动消防安全由单一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型,探索多种形式的消防救援队伍建设。例如,建立社区消防志愿服务站、建立移动小型站,将民兵、应急队员、志愿服务人员吸纳为志愿消防人员,实施社会化的消防救援服务。创新消防救援的指挥调度模式,下放指挥调度权限,搭建县区级综合指挥调度中心、推动由单一的消防调度向综合性部门调度升级,提升消防救援资源整合效率。探索招聘外籍专业消防救援人员、实施国家消防安全治理合作、加入国际消防安全标准研究范围,拓宽国际视野,加快我国消防安全治理体系与国际融合并轨。同时,深化信息化技术建设,大力建设物联网系统,搭建综合监测预警中心,实现风险动态感知。推动将火灾风险纳入经营场所保险体系,探索形成类似“交强险”经营生产性场所火灾风险必保体系。[4]
(三)大力实施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提升计划
消防知识普及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惠民性工程,也是推动消防工作进入新时代、新阶段的重要措施之一。要通过推动消防安全普惠化、均等化措施,搭建科学、高效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体系,探索房地产建设与配套安装消防设施设备紧密衔接,在住宅内部安装联网式感烟报警器,接入消防控制室,通过物理状态提升群众对火灾风险的认识和敏感度。探索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转型市场化,制定消防安全培训教育机构设置标准、法律规范、运营资质审定等指标体系,落实经营场所开前必培、入职必培举措,建立住宅物业服务企业交房必培、入户必培机制,通过市场调控、融入专业培训组织,实施前端培训机制,大力提升群众的消防安全素质。统一消防产品标准规范,将消防安全产品纳入商超、综合市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所,推广消防产品自主贩卖机服务,大力普及家庭消防产品,有效提升群众的居住安全性。
(四)健全消防救援指战员专业化培训体系
要大力建设省级、市级、县级消防救援综合性实训基地,编制规范化、系统性强的涉及危化领域、水域救援领域、地质灾害救援领域、地震灾害救援领域以及森林、城市建筑救援工作的教材,同时也要编制基础性学科教学辅助教材,如物理、生物、化学等是救援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严格防范低级错误,不断提升救援人员对火灾时间、空间、火灾物理性、化学性的认知。要推动设置涉消专业的高校、职业技术院校设立消防救援技术课程,系统教学,为消防救援队伍培育专业人才,同时推动消防救援人员的预备培训教育社会化、市场化,参照“国考、省考”培训,实现入职即专业、入职有基础。要积极联络各类实验室开展火灾模拟实验联建联训工作,真实感知在不同条件、不同燃烧物、不同救援选择的情况下发生的不同情形,提升消防救援人员的科学实践实操能力。[5]
(五)全力夯实消防基层基础
要推动将消防设施改造建设融入城市更新工程、农村基础改造,纳入交通、住建等标准规范内容,确保在城市规划布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将消防安全作为重要标准列入其中。同时,推动消防基础设施维护保养、消防安全基层治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补齐基础建设和管理末端的短板,加快抢抓防范化解消防安全重大风险的“最后一米”。
三、通过消防安全专项整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一)实施专项整治的重大意义
开展各领域专项整治已经成为我国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有效治理公共安全隐患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精细化、精准化整治燃气、易燃可燃材料、电气、电动自行车等风险因子,逐一推动相关领域形成一套自主预防火灾风险的管控体系。这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产业多样化、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娱乐方式的需求多元化下,推动某一领域快速筑牢安全防控墙的基础性工作。国家分别针对餐饮燃气及易燃可燃单位场所、混合型经营场所、医疗机构等开展了跨时较长的专项整治工作,其成效是明显的,尤其是在推动行业主动监管、社会共同参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进一步优化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使老问题不再发生,新风险有效防范。因此,专项整治是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的必要工作和重要方法。[6]
(二)深度认识专项整治工作的全链条
首先,对特定领域的火灾风险进行系统的风险研判,结合辖区实际实施差异化整治,专项整治最忌照搬照抄上级文件方案,没有实操性,也最易形成走过场整治,因此做好专项领域内的风险研判,才能有效保证专项整治工作符合实际需求。[7]其次,抓住整治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专项整治的重点要符合某一特定领域的火灾危险性,如整治违规使用易燃可燃材料,就需要清理出哪些场所违规使用易燃可燃材料容易发生火灾事故甚至造成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将这类场所列为重点整治;在整治难点时,要将地方党委政府及行业部门的统筹防控作用发挥出来,破题攻坚,同时也要寻求地区消防工作的突破口,如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完善优化、消防安全责任体系的深化等。最后,抓专项整治的成效,要把防范化解各类消防安全风险作为检验成效的重要标准,通过火灾数据分析、调查走访询问等方式,验证专项整治工作成效。若成效不明显,要持续实施“回头看”等措施,推动整治成效成势,绝不遗漏问题。[8]
(三)全面建立专项整治清单制管理机制
专项整治工作要系统化、科学化,防止陷入“排查-整治一再排查一再整治”反复开展的怪圈。要建立整改责任清单、隐患风险清单,同步要建立领导责任清单、行业部门职责清单、社会单位主体责任清单、群众消防安全义务清单,切实推动隐患整治形成闭环。通过提请党委政府挂牌督办,政府分管领导带头检查,营造“安全无小事”的整治氛围,采取联合执法、联合督办、联合施训的方式,将涉及的行业监管部门纳入专项整治工作中,凝聚合力,降低风险治理难度。同时,要建立隐患曝光清单、自查自改清单、重大风险源清单,要将隐患曝光单位纳入消防安全信用评价目录,将自查自改较好的单位纳入白名单,重大风险源清单要向社会单位进行公示,切实通过清单制管理手段,推动专项整治的责任落实、隐患风险整改整治到位,压制事故反弹。
(四)将专项整治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
要持续深化信息化建设,搭建专项整治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将专项整治方案内容细化成系统指标,随机生成任务、指尖下达指令、点对点发布的形式,实现专项整治智能化。创新开发交互式可视化分析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多维数据获取系统,自动评价不同地区专项整治成效,实现专项整治的全面量化考评,弥补传统专项整治工作成效靠文件上报、靠材料堆积、靠人工主观填写的短板,真正客观评价一个地区开展专项整治的效果,特别是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的成效。实现排名实时公开,激发地区竞争,推动形成消防安全治理的热潮,大力提升消防安全治理水平,进一步以信息化带动消防安全治理更加符合新时代、新阶段的新要求、新标准。
参考文献
[1]杨晓锋.浅议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J].消防界(电子版),2017(02):43+57.
[2]廖明.新时期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分析与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21,35(21):70-71.
[3]钱艳.新时期消防工作发展思路[J].职业圈,2019(20):25-26.
[4]徐梦溪.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J].消防界(电子版),2022(23):103-105.
[5]郭英辉.浅析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J].中国设备工程,2022(19):50-52.
[6]赵家政.加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04):35-36.
[7]郭佳,李航,曹媛.解析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监督管理的创新模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1):29+161.
[8]高勇,李红菊.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