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
你会不会有某个时刻,感觉自己被无形的枷锁所束缚?
我有,而且很多。
原因无他,是负面思维总在作祟,一次次诱导我走向一条轻松却平庸的道路。偶尔看到他人的收获,我会觉得自己也能做得很好,也会想:如果当时坚持下来是不是会不一样?我的人生其实有很多种可能,是我自己在焦虑中选择了放弃?
面对可能的机会,我首先想到的是失败的风险和可能要付出的代价,缺乏自信。我很少会主动争取什么,常常是眼睁睁看着机会流失。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和朋友逛超市,想要的东西价格稍稍超出预期,我便会纠结一番,然后默默把它归于原位,告诉自己也不是非买不可。比如高中时,体育课上看见同学们一排排站在围栏边写作业,我总是在想,这有什么意义呢?或许不论怎么拼搏,也无法换来一个好结果。所以我在付出努力时,总有所保留,仿佛如此,失败了才不会不划算。
高考前一个月,心理压力达到巅峰。我不受控制地担忧——如果我失败了怎么办?如何向曾经以我为傲的父母交代?我会不会成为班里唯一的落榜生?慢慢地,我似乎成功“说服”了自己。晚自习结束后,踩着月光匆忙赶回宿舍的路上,我和朋友说,我没有远大的理想,去一所普通的大学,过普通的生活就很好。
进入大学后,我仿佛是终于拥抱了天空的井底之蛙。在努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的机会,做出了选择,可对未来的忧虑始终困扰着我。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担心一旦失败就会一无所有,人生就此沉沦。从一开始,我就高估了可能的困难,把失败的风险无限放大,一步步后退,画地为牢。
大三时跟辅导员聊到职业规划,我诚实地说出了所有的顾虑。她听着我的诉说,叹了一口气道:你的选择里有很多现实的顾虑和考量,这无可厚非,但你有没有想过抛开一切的困难和阻碍,去思考自己想做的是什么,核心目标是什么呢?辅导员的话语点醒了我。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是笼子里的困兽。看似是种种现实束缚着我,而真实的情况是我被自己的思维束缚了。在各种人生选择里,我习惯先考虑现实的困境与约束,画出条条框框,然后把自己的目标限定在安全范围内。因此,我总是取法乎中,最后仅得其下,在一次次的妥协中逃避了暂时的痛苦,也失去了远方的无限可能,成为一个相对安稳的平庸之辈。
曾经,我以为人生的差距是天赋、眼界或努力所带来的,而我不够聪明也不够努力,甚至不够幸运,所以我能得到的也很有限。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最深层次的东西是思维,是负面思维锁住了我。面对可能的机会,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制订计划拼尽全力争取,而是怀疑与隐忧。
我的面前有很多条路,我站在路口彷徨,每条路都看不清晰,有些晃动的剪影在远方若隐若现。我也想要看看繁花似锦,心里却忧虑背后可能存在的荆棘。最后,我站在原地,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样的迷茫与焦虑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青春期。在那些日子里,我惴惴不安,惶恐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人生的路,如果一步错,就会步步错,万劫不复。我青春期里大部分的不快乐,就缘于此。我害怕一切可能的风险,从而心生焦虑和恐惧,并常常感到沮丧和压抑。
事实上,我的担忧并不总是事实。我将一点点的不完美认定为全盘溃败,将偶尔的事件联想为永久的挫败,反复回味着负面细节而忽略正面的反馈与体验,放大问题而缩小优点,硬生生抽走生活的快乐,留下满地的自卑与颓废。
我本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期待着生活赋予我的一切惊喜,相信所有的事情都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而习惯负面思维以后,我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越来越弱,感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我复盘过去,恐惧未来,独独难以享受当下,甚至让内心归于宁静都变得艰难。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开始转变思维,在每一次决策时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再根据现实情况制订出计划,然后坚定地付诸行动。于是,我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拿到了奖学金,成为社团的负责人,也在各种各样的实习中日渐成长。当然,这些尝试并不总是成功的,可是真正经历后我才发现,原来失败并不可怕,恰恰相反,它们给了我更加丰富的体验。
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从来就不是钢筋水泥铸就的牢笼,而是一个人内心矗立的高墙。转换思维以后,我的人生变得宽阔而自由。我相信自己可以过上理想的生活并愿意为之付出不懈努力,也能够坦然接受一切可能的荆棘与泪水。我不再沦陷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怪圈,不再一味问自己“我能做什么”,而是更多思考“我想要成为什么”“为此我需要做什么”。我不再过度忧虑未来而是更多专注于当下,并接纳生命的所有可能。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 :没有挫折,没有坎坷,没有望眼欲穿的企盼,没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没有痛不欲生的痴癫与疯狂,没有万死不悔的追求与等待,当成功到来之时你会有感慨万端的喜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