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高考作文材料短,开放性大,鼓励思辨,对于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有哪些借鉴作用呢?
文学作品中的“意”是指内容,“法”是指形式。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会在“怎么写”或“写什么”单方面上下功夫,而不是综合考量内容和形式是如何相互成全的。鉴于此,结合本次高考作文内容,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培养追问的习惯
写好全国新课标Ⅰ卷这篇作文的关键,不在于问题的多与少,而在于我们能提出或发现什么样的真问题、新问题。如,对“快速得到答案”与“问题越来越少”之间的关系展开追问与讨论:人工智能提供了哪些方面的答案?这些答案对于人类而言利和弊分别是什么?哪些答案是人工智能无法提供的?我们如何理性对待或利用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的问题少了哪些,又必然多了哪些?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作文写不下去的时候,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后来呢”“为什么”,就这样自问自答,结果就能写成一段段话。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会逐渐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方式和习惯,而回答问题的过程,恰恰是学习写作的过程。
老师用问题指导习作,实际是教给学生正确的作文思维路径,思维的改变必会带来作文的飞跃。因此,不妨多一些作文思维路径的指点,脑中喷涌出一个个问题,文字自会有触及人心的力量。
培养生活的感受力
作文首先要求的不是词汇,而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写出一篇优秀作文,与学生的社会经验并不成正比,而与其独特的生活感受力有关。换言之,学生写作缺的不是素材,而是对生活的感受。如果我们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一点都不敏感,写出来的文字只是蜻蜓点水的描述,那就不会说服人,也难打动人。因此,我们需要教会学生观察社会,关照现实,联系实际,书写心路。
看到雨中等待孩子放学的父母,可以体会一下他们的心情;一年级的萌娃扑向妈妈怀中,感受一下什么叫温暖;奶奶买菜时为了1元钱而讨价还价,探究一下原因。其实,每一个镜头背后都可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只有真诚品味生活,我们才会怀着美好的感情与人沟通,丰富人生体验。很多时候,质朴的表达可以产生动人心魄的效果,原因就是呈现了生活中最真诚的情感。
当然,写作文也不一定非要瞄着有意义,也可瞄着有意思。少年时代本来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义的事情才可能渐渐多起来。
培养习作的逻辑思维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大到人类太空探索,小到自然万物生长,即使生活中的种花养草,钓鱼捕虾,也都有其可遵循的规律。如何阐述观点,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如何进行有效的推理等,这些都是把说服读者作为底层逻辑的。
在写作指导中,重要的是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作文题一到手不知道写什么,有东西想写却又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这些看似是语言表达问题,实质是逻辑思维问题。不论阅读、表达还是写作,小至一句话、一个段落,大至篇章乃至鸿篇巨制,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如写事,要厘清所写事件的开端、经过、结果,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写人,要理顺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写小动物,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由外在的形态特征写到内在的生活习性规律,遵循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生活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获得许多逻辑思考的方法,不妨多留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慢慢生长的空间,既重“法”,也要重“意”。
编辑"东篱"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