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统整实施的价值与路径

2024-07-12 12:34:20施美珠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跨学科素养评价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跨学科必修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又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从价值取向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统筹实施的意义,并从二者实施的“痛点”入手,提出构建课时保障机制、构建内容整合机制、构建跨学科共研机制、构建跨学科学习模式等统整实施的路径,以期为推进综合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  键  词 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学习;综合素养

引用格式 施美珠.综合实践活动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统整实施的价值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20):22-24.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提出“加强课程综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1],不仅顺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也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同属于广义的“跨学科学习”范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理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系,探索二者的统整设计与实施,有利于破解实施难点,为学生素养发展助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统整实施的价值

1.承载实践育人的目标

为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2001年我国新增了一门国家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希望通过这门跨学科实践课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新课改对各学科提出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这是从学科课程内部寻找“切入点”,提供了学校实践育人的另一种可能。于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当下实现实践育人的两条行动路径。因此,将两者进行统整优化实施,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课程协同育人功能,促进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

2.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面向生活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策划、制作、体验、服务等方式,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2]。解决生活问题的复杂性使综合实践活动更提倡跨学科学习,注重多种实践方式的结合,成为撬动学习方式变革的新课改支点。新课改要求各学科开展的“跨学科学习”,是指运用两门以上学科的理念、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跨学科理解和核心素养的课程和教学取向,其实质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融入学科课程中。因此,将二者统筹实施,有利于共同发力,更好地撬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3.解决课程实施的“痛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存在以下“痛点”: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难以保证。虽然学校每周安排1~2课时用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但课时被学科教师挪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的教材,需要师生共同开发。而习惯按教材授课的教师缺乏自主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主题的经验,导致常常为“上什么课”而苦恼。第三,没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机制。综合实践活动大部分是语文、数学教师兼任,他们每周都要参加本学科的教研活动,所以大部分学校没有另外安排固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时间。第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活动指导力有待提高。由于很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对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不完全了解,无法给予学生恰当、深入的指导。因此,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实施,可以从这些“痛点”中寻找突破口,探索解决路径。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统整实施的路径

1.打破时间边界,构建课时保障机制

新课程方案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至少1课时,重点进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提出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班队活动、地方和校本课程课时可以统筹使用。因此,学校可以统筹使用这些课时,设置专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时间,要求所有老师都要为学生跨学科学习服务,不局限于本学科教学。比如,学校可以将每周四下午第一节统一设置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第二节设置为班队课,第三节设置为劳动课程或校本课程,使各年段既能分散开展相应课程的内容,又能根据需要用这3课时开展年段统一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这样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安排时间,有效地保证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有“时”可施,也有利于学校在统一的时间开展教学视导工作,促进教学改革落地。

2.打破资源边界,构建内容整合机制

跨学科的本质是知识与真实生活的链接,要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研究和解决。而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从生活情景中找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要解决教师自主开发活动主题难的痛点问题,学校应注重顶层设计,多方挖掘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跨学科主题活动清单,给老师提供自主选择的“菜单”,从而降低选题难度。

第一,迭代优化。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已有课程资源。在二十多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许多学校积累了丰富的跨学科主题活动案例,这些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如四年级“校园安全小标兵”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校园情境中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师根据学校情况设计了“寻找校园安全隐患”“制作安全提示牌”“我当安全宣传员”三个子任务,融入了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等活动方式,涉及道德与法治、美术、信息科技、劳动、语文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学校可以组建骨干教师团队,对已开展过的综合实践跨学科主题活动案例进行梳理和优化,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教研员、教授等参与论证,把这些成熟的优秀案例列入学校跨学科主题活动清单,纳入课程资源库,供教师选择与迭代开发[3]。

第二,整合创生。挖掘多方资源开发跨学科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都倡导基于真实情境开发活动主题。学校可以鼓励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科教师协同,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念与方法,结合各学科课标推荐主题和教材内容,将真实生活情境问题、学科相关知识、校内外资源等进行整合,开发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跨学科活动主题,不断丰富学校跨学科主题活动清单。例如,数学教师发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中设计了“滴水实验”的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滴水量和数学的关系;而综合实践教师则从实际生活出发,发现同学们往往忽略周围最熟悉的家庭节水问题;劳动教师又提出可以制作节水小神器……老师们从多学科角度考虑,整合多方资源开发了“家庭节水小能手”跨学科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节水调查与实验,参与节水行动和宣传服务,提高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节水意识。

3.打破师资边界,构建跨学科共研机制

单靠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很难推进综合学习,学校要利用新课改的契机,调动更多学科教师共同推进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例如,学校可以尝试在各年段组建骨干教师团队,成立“1+N”项目工作坊,“1”是由1名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牵头,“N”是语文、数学、美术、劳动、科学等若干个相关学科教师参与。“1+N”项目工作坊的人员主要是针对每一个主题活动所涉及的学科老师,所以是动态变化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跨学科校本共研机制,推行三段式教研模式:学期初召开论证会,各项目工作坊集中研讨策划活动主题,分组汇报设计思路,请专家进行诊断指导,保证教学设计合理可行;平时开展即时性教研,由牵头教师召集教研,线上线下结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及时协商解决问题;学期末召开复盘会,各项目工作坊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交流反思,借鉴成功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协同共建的校本教研机制,有力推动了学校跨学科学习的整合和落实。

4.把握教学要素,构建跨学科学习模式

新课程方案强调素养导向,倡导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整合课程内容、优化学习方式、突出实践育人。但初接触跨学科学习的老师,往往很难跳出学科教学的思路和方式。因此,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的构建,将有利于转变固有的学科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教学行为框架,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学校应加大研训力度,引导教师把握教学的关键要素,构建“情境+问题+任务+支架+评价”五位一体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建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4]。

第一,创设真实情境,设计“问题链+任务链”。综合实践活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均以真实问题为载体,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任务的完成发展自身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在大概念的引领下,立足真实的生活情境,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剖析、重组和开发,设计“问题链+任务链”,呈现结构化的整体规划。如在“我与校园植物交朋友”跨学科主题活动中,教师围绕校园植物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筛选归纳出三个核心问题:“你了解校园植物吗”“校园植物如何挂牌”“校园植物如何养护”,并设计了“校园植物知多少”“为校园植物做名牌”“校园植物我养护”三个相应的活动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美术、信息科技、劳动、语文等学科知识,整合课内外资源,在实地考察、设计制作、服务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任务中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问题解决、责任担当等素养,彰显综合育人价值。

第二,突出主动实践,巧设支架促进深度探究。跨学科主题活动涉及不同的学科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往往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来支持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有时不足以支撑其独立解决问题,此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使其能够在最近发展区内持续不断地学习,从而促进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六年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玩转竹节人”,教师首先运用策略型支架,通过提出问题“制作一个竹节人需要考虑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出竹节人制作指南的要素,又抓住关键支点追问“材料除了笔杆还能用别的吗”“步骤只要切割、穿线吗”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其次,教师运用交流型和资源型支架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分析原因、启迪方法,并提供视频资源示范切割竹子的技巧,突破制作难点。最后,教师运用情境型和评价型支架创设“竹节人大战”的舞台情境,设计评价量表开展观众点评活动,在直观生动的情景中促进学生主动实践,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

第三,关注素养发展,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多元评价。新课程方案提出要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推进表现性评价。因此,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应构建全方位、多主体的评价,用多把尺子丈量学生的成长[5]。在评价内容上,一要对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核心素养进行评价,既要关注活动中涉及的科学思维、艺术表现、语言运用、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又要关注问题解决、批判与创造、合作能力、社会责任等跨学科素养;二要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具体表现或成果进行评价,通过物化的学习成果为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证据。在评价方式上,师生可依据活动目标和学习任务共同讨论制定评价量表,如小问号评价表、活动策划评价表、采访评价表、作品评价表、活动综合评价表等,将评价嵌入到一个个真实情境任务中,把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各方评价纳入活动过程,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体现“教—学—评”的融会贯通。

总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融合与实施,需要强化统整思维与协同意识,将学校的时空、资源、人力等要素进行整合,将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进行重新组合,构建二者统筹实施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综合学习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15.

[2]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3] 刘可钦.提升学校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的实践转化力[J].中小学管理,2022(06):5-9.

[4] 柳夕浪.新时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挑战与应对 [J].基础教育课程,2024(01):39-43.

[5] 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161-167.

[责任编辑:郭振玲]

猜你喜欢
跨学科素养评价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知识产权(2016年4期)2016-12-01 06:57:47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