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素材积累与转化的初中语文跨学科写作教学校本课程实践

2024-07-12 12:34陈志芸
格言·校园版 2024年14期
关键词:跨学科研学学科

陈志芸

写作素材内容单薄、实践感受缺乏、教师指导方向不明等问题,极易造成学生写作内容的失真。本文站在初中语文学科的角度,以跨学科校本课程及作业设计研究与实施为案例,在坚守语文本位的原则下,有机融合各学科特点,形成学生研与学、用、考相关联的实践性知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素材缺失的问题。

一、探索跨学科校本课程的现实意义

(一)学科融合的背景

众多科学领域的发展表明:学科内存在跨学科性,在学科中开阔跨学科视野能促进学科更有生命力地发展。跨学科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强调实践性、多学科融合,从理论与实践操作中生成独特体验与成长感悟。教师应有机融合各学科知识,将语文课程的基本学习目标和地域文化研究性学习内容相结合,最终落地为学生问卷调查、调查报告、研究性论文、实验报告等综合性学习案例,形成学生研与学、用、考相关的课程,以此实现与语文学习的关联,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写作素材匮乏的问题。

(二)时代发展的需求

语文学科写作中的“素材”是指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原始材料,作文写作的根本问题是学生素材的匮乏。目前作文教学方面没有相关的教材课程范本,一线教师的写作指导课,大多以课内文章为载体来展开。这种方式,本质上只是停留在阅读指导课与写作方法的研习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素材积累不足的问题。针对中学生的学段需求,教师需要制定有效明确的主题,设计活动研学方案,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活动,开发校本实践课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坚持教育性、特色性、语文主体性的原则,设立最基本的研学课程纲要,结合各校校情与学情开发适合操作的语文专题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参与感与获得感。

二、跨学科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跨学科校本课程课前教学设计

1.拟定不同学段任务单

七年级《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八年级《学习描写景物》、九年级《有创意地表达——春天的色彩》,同是景物专题写作训练,但其学习任务指向却完全不同,以序列化作文训练推进研学任务,呈现不同学段研学目标,符合学情特点。七年级第一单元素材准备,可设计以“寻找春天”为主题的研学单,重点为景物特点的有序介绍、描写方法的运用。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可设计以“山水游记”为主题的研学单,重点为景物描写之后的情感抒发与人文情怀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可设计以“艺术春天”“人文春天”为主题的研学单,收集与挖掘文化内涵,通过深入思考来学会审视现实,重点在于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升学生独创性、关联性、多向性、综合性作文素材的整理能力与思辨能力。

2.设计不同专题调查表

在设计研学课程时,教师可从研学对象入手,充分挖掘当地自然风光、历史典故、人文古迹,从不同主题中寻找地理、生物、历史、音乐、劳动等学科之间存在的关联,梳理并整合教学素材,探究文化内涵及民风民俗,如非遗文化、传统小吃、传统节日、民俗等。引领学生回归文化寻根的探究与研学,更能调动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可以避免出现考场作文在素材上的雷同,也从根本上落实语文学科“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应以探索式研究性学习,推进学生对日常生活内容的关注与文化内涵的挖掘,依据各地文化特点及写作要求,设计研学单内容及主题,寻找作文素材。以当地民俗、文化、饮食等为主要题材的乡土素材具有明显的实践性、自主性与创造性。教师应科学地分析当地乡土文学、地域文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研学专题与相关内容,将真正的写作实践与课堂指导有效地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作文框架。

(二)跨学科校本课程课中教学要求

1.设计跨学科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是一门融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学科。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以及学科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学生对信息处理能力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教师据此设置的各学科课程内容和学习取向也有所不同。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与其他媒介形成融合、达成双赢,构建起“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任务群学习,以此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空间,使学生个人知识修养与文化修养得以双向提升。

例如,开展与美术相关的文化学习活动,制作海报,学会表达、呈现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与美术教材特点,设计“节气”主题海报,教学目标定为:①学会搜集材料,设计海报宣传节气;②懂得写宣传语,利用海报宣传节气;③结合设计过程,有序介绍海报相关细节;④理解文化内涵,书写与节气文化相关的作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对偶修辞手法并举出范例,结合物候现象中的“初候鸿雁来宾,不见游子归乡”,紧扣“鸿雁”二字,将古诗具备的思乡意象以美术学科的海报形式进行设计,再编辑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文字内容“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冷露”“月白露寒,菊黄蟹香”“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喝梨贝养脾肠”等,激发学生创作与实践的兴趣,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与图文转化能力。

2.坚守语文的学科立场

教师要坚持语文学科“本位”取向,用语文学科解决问题。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就是很好的教材案例,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为了使学生达到更高的智力标准,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来激发学生的思想、好奇心和动力。例如,在积累二十四节气“冬至”为主题的文化素材时,教师可设计学生动手制作节气美食的内容,将劳动教育与语文课堂的实践性特点结合起来,依据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中“申请报告”的知识点,教学过程可设计为:①检查学前任务,交流完成;②动手制作丸子,分组品尝;③关注美食工序,理解节气内涵;④学习调查、访谈方法,培养收集、整理能力;⑤利用“冬至”及相关素材,完成写作运用。

(三)跨学科校本课程课后评价指向

1.注重课程的成果展评

教师应对主要学习环节和内容制订评价量表,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评价,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的质量。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八年级上名著阅读《昆虫记》 的目标要求都指向学生的动手实践与阅读体验的统一。学生在语文课中制作生物学昆虫标本,并分小组动手与观察,进行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做好笔记,完成研学任务单。在准备材料、制作模底、包埋标本、标本脱模四道工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对制作过程的动作细节的描绘,如“扎、按、滴、捏、取、打磨、搅拌、固定、搅拌、静置、脱模……”等词语在真实写作情境中的作用,并尝试以过程还原方式,按照“调查报告”的评价量表,对“动物标本”主题进行材料整理,完成口头作文的陈述任务,最后落地形成一篇作文。

2.指向评价的文学转化

素材的转化是向内部心理转化的过程,它的实质就是将精神文化和人生体验、价值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有选择地融合。积累的作文素材没有经过选择与加工,无法突显语文学科的主导地位,也会变成流水账式的内容记录,使作文写作“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难以实现。所以,实现从素材到文学表达的转化需要做到:①强化“本我”意识,突出“我”的感受;②变换叙事手法,突显情节的连贯性;③运用多重描写,建立素材整理与教学关系;④挖掘人文内涵,实现文章、文化与文学的统一。在有效积累写作素材的基础上,教师可借助生活、文化研究材料与作文写作的关联,教授学生相应的写作方法,搭建写作内容与形式的基本支架,帮助学生将研学内容进行内化与吸收,完成素材的有效积累。

猜你喜欢
跨学科研学学科
去研学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