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岚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童话单元是为小学生创建的童话乐园。本文以《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贴近儿童视角解读教材,深度品味语言,理解人物,聚焦童话特点激发想象,让孩子们在童话世界中收获惊喜,感受快乐。
童年,就在童话里。童话,是激发孩子们想象能力的最好的文学体裁。语文教师的身边总有一群爱读童话的学生。在他们睁大的眼睛里,对童话故事的喜爱之情得以完美实现。我们——就是他们童年的陪伴人!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选编了一组中外童话,其中,《巨人的花园》一课是给学生的特别惊喜。
一、贴近儿童视角,解读《巨人的花园》
故事里有一个巨人,巨人有一个花园,花园来了一群孩子。巨人和孩子之间有着不愉快的开始,幸好巨人及时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私,改正了错误,孩子们又重新回到花园,最终他们一起玩耍嬉戏,故事因此有了一个快乐的结局。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成为学生的同行者和引领者,在双线并进的理念指导下,紧扣单元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在体会人物形象基础上,带领学生感受童话的魅力。教师还要成为学生的对话者,把课文看作一个师生对话的文本,体会其表达特点,为学生创编童话奠定基础。教师要贴近儿童视角解读教材,挖掘童话故事特殊的文本价值:
1. 文本脉络:一条主线
故事从花园景色的变化到巨人对孩子态度的变化,奇妙的情节交代了种种变化的原因。“变化”就是课文学习的一条主线。教师可以依托“变化”,设计简约实效的教学板块。
2. 经典形象:两个人物
“巨人”是作品里的经典人物形象,他的自私和醒悟令人印象深刻,所有变化都是围绕他来展开的。另一个人物是启发巨人的小男孩,文本对这个人物的描写虽寥寥几笔,却非常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神秘的想象空间。
3. 表达方法:三种对比
花园景色变化的对比、巨人醒悟前后态度的对比、巨人醒悟前后感受的对比,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这些对比清晰地体现了人物关系和人物特点,推动着童话故事一波三折地发展。
二、深度品味语言,走进《巨人的花园》
1. 以题眼为抓手,梳理全文
文本的题眼是“巨人”和“花园”,巨人不同时期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景变化互相照应,展开一系列的对比:
当巨人外出,孩子们来玩耍时,花园 中欢声笑语、生机勃勃……
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便寒冷荒凉、冰天雪地……
当孩子们再次偷偷钻进花园时,花园又阳光明媚、草翠花开……
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被冰雪覆盖、花谢叶落 ……
当巨人拆除围墙欢迎孩子们时,花园成为幸福的乐园,充满快乐 ……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中段学生可以体会到童话故事的情节变化,在相应的语境中积累词语,最终完成故事内容的梳理归纳。这种基于整体性的训练推动学生理解文本,领悟花园的变化与巨人态度变化的关系,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2.以活化文本为目的,品味语言
巨人态度的前后变化是本文的重点教学内容。如何活化文本,让学生深度体会巨人变化前的阴冷自私和变化后的温暖快乐呢?
(1)巨人之“赶”
巨人很明显是不喜欢孩子的,他对孩子们的三次叱责,一次比一次粗暴。
第一次是他被打扰后的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第二次,他觉得“好容易才盼来春天”,可是因为孩子们的“胡闹”被破坏了,于是愤怒地要求孩子们“滚出去”!
第三次的态度最为无情:“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如何抓住这三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词句品析,将探究引向深处呢?这三句话包含相同的三个字“滚出去”和相同的标点符号“!”,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的语气表现了巨人的粗鲁和暴躁。首先,教师请学生联系“叱责”等关键词,通过朗读时的表情表现出巨人的愤怒到达了顶点。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如“四处逃散”“纷纷逃窜”等,进行表演,再现巨人驱赶孩子、孩子们纷纷逃窜的喧闹场面,衬托巨人的冷酷无情。最后,师生互动,联系上下文想象并交流巨人赶走孩子们的心理活动和神情状态,完成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紧扣词句谈感受,抓住标点促朗读”的学习环节。通过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充分讨论巨人的特点后,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这个清晰的教程是一个体验文本、扎实有效的过程,帮助学生促进朗读、内化语言。以巨人立体的形象告诉学生,像巨人那样自私,是不可能拥有温暖、拥有春天。
(2)巨人之“留”
巨人有粗鲁暴躁的一面,也有善良温情的一面,他的形象十分丰满。当他意识到孩子们和春天的关系,意识到孩子们带来的快乐、春天带来的温暖是那么珍贵后,他立刻拆除了围墙,迎回了可爱的孩子们。巨人留住了孩子,就留住了春天。作者王尔德通过对巨人的描写,表达了对纯真心灵和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歌颂。
(3)巨人之从“赶”到“留”
童话的神奇无处不在。让巨人发生从“赶”到“留”变化的是故事里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小男孩。这个小男孩举手投足是那么神奇优美。他非常镇定,见到巨人“没有拔腿逃跑”。他一伸手,桃树就能生芽开花,他的眼睛还会“说话”。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描述啊!这些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入奇幻的童话世界。这个男孩是什么人?他为什么有这些神奇的能力?他的“凝视”给巨人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这些文本留白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个空间是通过学生的感悟联想来充盈的。这种边读边想的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层地走入文本,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聚焦童话特点,徜徉《巨人的花园》
“在阅读中求收获,在思考中有心得”是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基础。语文的本色,一半是语言,一半是文字。选准读写结合点,才能进行创造性表达。
文本中的许多文字,让人读了以后都能在头脑中产生画面。这些文本的“聚焦点”是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支撑,也是课后习题的训练要求。课文中配了一幅色彩明丽、令人印象深刻的插图,是巨人推倒围墙后,和孩子们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温暖画面。这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童心之趣、形象之趣的画面。“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的童话境界为孩子们所向往。他们交流议论,展开想象的翅膀,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童话:
巨人把大树变成靠背。巨人的手像一张巨大的床,鼻子像一个巨大的滑梯,身上的汗毛像许多小草。一些小孩子跳进巨人的头发里玩捉迷藏的游戏。
巨人的臂膀就是一架巨大的秋千,孩子们快乐地在秋千上荡啊荡啊,那笑声传得好远好远。
巨人的腿像一把巨大的椅子,有些孩子就在这“椅子”里坐着,不知道有多舒服。
巨人的一个手指头就是一张小床,孩子们玩累了,就躺在床上休息休息吧。
……
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当学生们感受到童话的魅力后,他们怎能不对巨大的童话宝库心神向往呢?走入童话,了解内容,品析语言,感受童话里有趣的人物。在孩子们发表观点的时候,教师应尊重他们的阅读感受,只要发自真心,符合文本价值内涵的,就应给予肯定,因为阅读的快乐是需要分享的。
四、结束语
在巨人的花园里游历,在童话的乐园里徜徉,“真善美,假恶丑”就是故事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最直接的影响。在巨人花园里的一番游历让人意犹未尽,好在本单元的童话之旅才刚刚开始。这一个个美好的故事那么有趣,那么耐人寻味。孩子们的童年,就在童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