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关贤生,大学本科,主管技师,研究方向:输血医学及创伤救治用血。
【摘要】目的 探究通用型红细胞输血联合配合型输血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输血方式不同分为常规输血组和联合输血组,各40例。常规输血组患者接受常规紧急输血,联合输血组患者接受通用型红细胞输血联合配合型输血。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血红蛋白(Hb)水平、输血治疗效果、4周内伤死率。结果 输血后24 h,两组患者APTT、PT均延长,且联合输血组均长于常规输血组;两组患者FIB水平均降低,且联合输血组低于常规输血组;两组患者INR均升高,且联合输血组高于常规输血组(均P<0.05);输血后24 h,两组患者IL-6、TNF-α、Hb水平均升高,但联合输血组IL-6、TNF-α水平均低于常规输血组,Hb水平高于常规输血组(均P<0.05);联合输血组患者休克纠正、血容量恢复及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输血组(均P<0.05);两组患者4周内伤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紧急输血相比,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通用型红细胞输血联合配合型输血的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通用型红细胞输血;配合型输血;创伤失血性休克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10.013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0.043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严重创伤、手术等造成机体大量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骤减,进而引发组织缺氧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抢救过程中,早期识别失血性休克并迅速采取止血措施是拯救生命的关键。但常规输血需要进行复杂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操作,耗费时间较长,可能延误治疗。通用型红细胞输血主要通过输注供血者的红细胞来恢复患者的血容量和氧合功能[2]。此外,通用型红细胞输血可在进行ABO/RhD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和抗球蛋白交叉配血前实现输血,可缩短输血时间。然而,由于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存在血型和免疫差异,可能会引发输血反应[3]。配合型输血是根据受血者的血型、组织相容性及免疫功能等特征进行血型和组织匹配,能减少输血反应和增加输血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通用型红细胞输血联合配合型输血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输血方式不同分为常规输血组和联合输血组,各40例。常规输血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6.71±12.39)岁;修正创伤评分(RTS)[4]3~10分,平均RTS(5.26±2.13)分。联合输血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37.01±11.65)岁;RTS 4~10分,平均RTS(5.31±1.97)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5];⑵年龄>20岁;⑶休克指数>1.5[休克指数=心率(次/分)/收缩压(mmHg),1 mmHg=0.133 kPa];⑷入院就诊时间≤1 h。排除标准:⑴入院后经确认呼吸、心搏停止者;⑵入院时存在血管严重塌陷者;⑶在院外接受输血治疗复苏者;⑷既往存在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输血方法 参考《NICE严重创伤的评估和初始管理指南》[6]、《创伤性休克治疗指南解读》[7]的相关标准,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过程中保持患者呼吸通畅,进行止血处理、包扎伤口并固定等操作。同时,开放静脉通路,给予患者适当的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盐酸多巴胺、重酒石酸间羟胺等,提高血压和维持器官灌注。必要情况下,进行急诊手术,控制出血源和修复损伤组织。参考《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8]及《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9],常规输血组患者接受常规紧急输血,包括在输血科进行ABO/RhD血型鉴定和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在30 min内完成输血,随后对患者进行抗体筛查及抗球蛋白交叉配血。后续如需继续输血,按常规进行ABO/RhD血型及交叉配血相合输血。联合输血组患者则在15 min内接受通用型红细胞输血,随后进行ABO/RhD血型鉴定,进行ABO或RhD抗原相合的配合型输血。
1.3 观察指标 ⑴凝血功能指标。于入院时及输血后24 h,采集患者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美国实验仪器公司,国械注进20172402344,型号:ACLTOP750)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并计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⑵血清炎症因子及Hb水平。于入院时及输血后24 h,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转速(15 cm半径)离心15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希森美康生物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型号;XN-1000]检测Hb水平。⑶输血治疗效果及4周内伤死率。输血治疗效果观察指标包括休克纠正、血容量恢复及ICU住院时间。观察并记录患者
4周内伤死情况, 4周内伤死率=4周内总伤死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APTT、 PT、 FIB、 I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输血后24 h,两组患者APTT、 PT均延长,且联合输血组长于常规输血组;两组患者FIB水平均降低,且联合输血组低于常规输血组;两组患者INR均变高,且联合输血组高于常规输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Hb水平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IL-6、TNF-α、H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24 h,两组患者IL-6、 TNF-α、 Hb水平均升高,但联合输血组IL-6、 TNF-α水平均低于常规输血组,Hb水平高于常规输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输血治疗效果及4周内伤死率比较 联合输血组患者休克纠正、血容量恢复及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输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4周内伤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由严重创伤导致的急性血容量不足状态,输血作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的重要手段,能够迅速补充血容量,从而有效地纠正休克状态。通用型红细胞输血是按照传统的ABO/RhD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原则为患者输注相合的红细胞制品,能够快速地为患者提供所需血容量。然而,通用型输血过程中涉及血液制品的传输和使用,可能引发输血反应、感染传播等潜在风险[10]。此外,也可能因患者体内免疫反应的不稳定而引发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11]。配合型输血通过高精度的血型鉴定技术,可确保输血制品与患者血型的完全匹配,从而降低输血反应的风险。但需要更加准确和复杂的血型鉴定和配血过程,可能会增加输血的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输血后,两组患者APTT、PT均延长,且联合输血组均长于常规输血组;两组患者FIB水平均降低,且联合输血组低于常规输血组;两组患者INR均变高,且联合输血组高于常规输血组。分析原因为,首先,输血过程中使用的抗凝剂及输血制品本身含有的抗凝物质可能导致凝血时间延长,联合输血涉及的血型匹配更为复杂,需要更多的抗凝剂来确保输血安全,从而增加了凝血系统受到干扰的风险。其次,FIB是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蛋白质,在输血过程中,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可能被消耗或稀释,从而导致FIB水平降低。INR是基于PT计算得到标准化比值,用于评估凝血功能,INR升高通常意味着凝血时间延长,联合输血组INR更高可能与APTT和PT的延长原因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输血24 h后,两组患者IL-6、TNF-α、Hb水平均升高,但联合输血组IL-6、TNF-α水平均低于常规输血组,Hb水平高于常规输血组。分析原因为,联合输血涉及的血型匹配更为复杂,需要使用更多的输血制品。有研究发现,即使使用配合型输血,也可能因为输血制品中的细胞碎片和细胞因子等因素而引发炎症反应[3]。因此,临床在选择输血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输血后,两组患者Hb水平均升高,且联合输血组高于常规输血组。分析原因为,配合型输血使用了更多的红细胞制品,从而增加了血液中Hb的浓度。另有研究发现,使用配合型输血可能更有效地提高Hb水平,因为配合型输血可减少输血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留输血制品中的红细胞[13]。
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输血组患者休克纠正、血容量恢复及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输血组;两组患者4周内伤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为,联合输血通过更为精确的血型匹配和输血过程,更快地补充了血液中的Hb和氧气,从而更快地恢复了患者的血容量并纠正休克状态。此外,更快的休克纠正和血容量恢复有助于改善患者整体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缩短ICU住院时间、减少伤死率。
综上所述,与常规紧急输血相比,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通用型红细胞输血联合配合型输血的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改善凝血功能,控制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冉小利,吴朋,刘宿.自体血液回输应用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 2022, 24(5): 393-398.
顾海慧,李津杞,葛立华,等.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的应用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 2019, 32(9): 893-897.
解春琴,赵肖丽,陈柳.配合型输血与常规同型输血对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影响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 20(7): 1174-1176.
薛花.修正创伤评分联合护理评估在创伤患者急诊分诊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 3(21): 175-176.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等.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7, 42(12): 1029-1038.
刘双庆,赵晓东.《NICE严重创伤的评估和初始管理指南》解读[J].中国急救医学, 2016, 36(7): 577-580.
高燕,赵雪生.创伤性休克治疗指南解读[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3, 1(1): 21-24.
上海市医学会输血专科分会,上海市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中心.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J].中国输血杂志, 2017, 30(7): 668-669.
徐翠杰,田蕊娜,李瑞琴,等.《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9(6): 564-566.
张利,彭涛,甘新宇,等.一种通用型组合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紧急输血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 2022, 35(11): 1131-1135.
曹鎏.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同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 2022, 12(1): 193-196.
卢根杰,陈巍,朱霞蔚.危重患者输血后血红蛋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 30(16): 1987-1989,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