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钟家梅,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新生儿科疾病的诊疗。
【摘要】目的 探讨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
6月玉林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将其纳入NEC组;将同期30例健康早产儿纳入健康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因素,并为临床实施预见性管理提供一定指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生产方式、是否母乳喂养、胎膜早破、宫内窘迫、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EC组患儿存在产前激素不稳定、患有妊娠糖尿病、喂养不耐受、出生时窒息占比高于健康组,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健康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前激素不稳定、妊娠糖尿病、喂养不耐受、出生时窒息、Apgar评分低是早产儿NEC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产前激素不稳定、妊娠糖尿病、喂养不耐受、出生时窒息、Apgar评分低是早产儿发生NEC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早产儿NEC发生率。
【关键词】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Apgar评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10.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0.034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临床新生儿严重的消化道系统疾病,多见于早产儿,临床典型症状为腹胀、呕吐及便血等[1]。有研究表明,NEC导致的病死率可高达20%~30%,严重威胁早产儿生命健康[2-3]。 NEC发病机制复杂,多数学者认为该疾病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临床在对早产儿NEC研究中,加强对疾病危险因素的分析及预防措施的明确,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临床疾病预防的效果,保障早产儿生命健康,提升早产儿存活质量[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玉林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0例NEC早产儿及其同期的30例健康早产儿,探讨早产儿发生NEC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以期为临床疾病干预提供综合性应用价值更高的理论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玉林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0例NEC患儿,将其纳入NEC组;将同期30例健康早产儿纳入健康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健康组早产儿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胎龄29~36周,平均胎龄(33.41±1.26)周。 NEC组患儿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胎龄28~36周,平均胎龄(33.02±1.41)周。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307181)。纳入标准:⑴NEC组患儿符合《实用新生儿学》[5]中NEC的诊断标准(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⑵临床资料完整;⑶单胎妊娠。排除标准:⑴存在肠道感染者;⑵存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或遗传代谢性疾病者;⑶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者。
1.2 研究方法 ⑴病历资料、统计学问卷回顾分析:整合两组早产儿临床病历资料及相关统计问卷资料,回顾性分析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采集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生产方式(剖宫产、阴道顺产)、是否母乳喂养、产前因素(胎膜早破、宫内窘迫、产前激素不稳定)、是否患有妊娠糖尿病及妊娠高血压、喂养耐受情况、出生时是否出现窒息。⑵评估量表分析:采用新生儿阿普加(Apgar)评分[6]对早产儿出生后身体情况进行综合性评分分析,其中Apgar 评分包括肌张力、脉搏、呼吸等维度,满分为10分,得分越高提示新生儿出生后身体综合情况更优。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对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生产方式、是否母乳喂养、产前因素(胎膜早破、宫内窘迫、产前激素不稳定)、是否患有妊娠糖尿病及妊娠高血压、喂养耐受情况、出生时是否出现窒息、Apgar 评分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⑵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中,探究早产儿发生NEC的独立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早产儿性别比、胎龄、生产方式占比、母乳喂养占比、胎膜早破占比、宫内窘迫占比、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NEC组患儿存在产前激素不稳定、患有妊娠糖尿病、喂养不耐受、出生时窒息占比高于健康组,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早产儿发生NEC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可能引发早产儿发生NEC的相关因素进行赋值,见表2。将赋值后的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以是否发生早产儿NEC为因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前激素不稳定、妊娠糖尿病、喂养不耐受、出生时窒息、Apgar评分是早产儿发生NEC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 讨论
强化临床NEC独立危险因素的探究与分析,是降低该病发生率、保障新生儿生命健康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比、胎龄、生产方式占比、母乳喂养占比、胎膜早破占比、宫内窘迫占比、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EC组患儿存在产前激素不稳定占比少于健康组,患有妊娠糖尿病、喂养不耐受、出生时窒息占比多于健康组,Apgar评分低于健康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前激素不稳定、妊娠糖尿病、喂养不耐受、出生时窒息、Apgar评分低是早产儿发生NEC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在对早产儿预见性管理中,应加强对以上指标的重点关注与分析。分析原因如下:⑴产前激素可有效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长,对肺泡发育等具有积极意义,还能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及早产儿死亡率[7]。谢瑛玲等[8]研究结果显示,母亲产前因素(产前激素不稳定)可影响NEC的发生,与本研究结果一致。⑵妊娠期糖尿病是导致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因素,这主要与母体糖尿病易引起巨大儿、新生儿低血压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因素有关[9]。
⑶喂养不耐受常导致肠内喂养中断或完全肠内喂养的延迟,与位乐乐等[10]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机制与其胃肠道解剖及功能发育不成熟、胃肠激素分泌不足等因素有关,母乳含有多种具有抗炎特性的生物活性蛋白和多种促进肠道上皮生长的因子,并能够调节发育中的肠道微生物群,促进肠道菌群多样化,恰当喂养可增强患儿肠道功能,从而降低NEC。⑷出生时窒息是引起早产儿机体缺氧的主要因素,在机体缺氧状态下,会导致肠道供血减少,肠黏膜损伤加重,与NEC疾病发生具有密切关系[11]。熊小琴等[12]研究显示,NEC组早产儿窒息发生率(33.33%)显著高于对照组(15.32%),与本研究结果一致。⑸Apgar评分是临床用于评价新生儿窒息较简洁、有效的方法,评分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提示新生儿生命体征及相关情况更佳[13],这主要与Apgar评分低提示新生儿窒息风险升高等因素有关,进一步加剧早产儿发生NEC的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引发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因素较多,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早产儿生存质量,临床需加强综合性预防措施:⑴强化围生期保健工作开展,临床在预防早产儿发生NEC中,应积极加强对孕产妇围产期健康知识宣教,强化产前各项指标检查,积极预防妊娠糖尿病及围产期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14]。临床积极主动与产妇进行沟通,明确诱发早产儿发生NEC的常见危险因素,强化孕期营养干预,控制新生儿出生体质量。⑵强化正确喂养指导,喂养不耐受是临床早产儿发生NEC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预防疾病的发生,产后应积极鼓励产妇母乳喂养,并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养姿势,如早产儿不能母乳喂养或经口喂养困难者,则给予稀释的配方奶喂养或早期非营养性喂养和微量肠内喂养,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刺激肠道蠕动,以免肠道膜发生萎缩等[15]。⑶预防性药物干预,以往研究中明确,临床在对早产儿护理干预中,可预见性给予早产儿口服益生菌干预,能更好地提升肠黏膜屏障功能,有效降低早产儿NEC发生风险[16-17]。⑷加强产科安全管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胎内及产时、产后感染;密切观察产程,防止出生窒息和胎儿宫内窘迫。
综上所述,产前激素不稳定、妊娠糖尿病、喂养不耐受、出生时窒息、Apgar评分低是早产儿NEC发生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预见性护理干预,积极给予产妇产前健康宣教、加强产科质量,强化临床正确喂养指导等干预。但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较小、病例的选择存在偏倚性、暴露因素的定义等存在差异等不足,可能导致研究间存在异质性,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后期应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以期更全面、科学地评估早产儿NEC发生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卢燕,潘珊珊.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22, 60(2): 60-63.
吴莉,陈豪,徐秋玲,等.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J].新生儿科杂志, 2004, 19(2): 58-61.
NEU J, WALKER W A.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J]. N Engl J Med, 2011, 364(3): 255-264.
刘欣,刘利军,蒋海燕,等.预测极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2, 24(7): 778-785.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 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477-483.
李茂军,吴青,阳倩,等. Apgar评分的再评价:美国儿科学会和妇产科学会“Apgar评分”最新声明简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6, 31(14): 1063-1065.
姜宁.极早产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23, 21(15): 105-108.
谢瑛玲,刘素佳,修文龙.双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23, 30(11): 108-111.
郜毅青.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及微生态制剂应用价值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 31(9): 1058-1060.
位乐乐,宋娟,董会敏,等.极早产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22, 40(9): 666-671.
刘婧,余加林.足月儿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21, 27(3): 14-17.
熊小琴,冯伟,李小玉,等.影响足月和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5(9): 1350-1354.
鲁春云,刘克锋,乔高星,等.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2, 24(8): 908-916.
马小江,郑彤彤.孕前及孕早期母体风险因素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1, 29(10): 557-562.
程舒鹏,芦起,周敏,等.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6, 11(2): 122-125.
孙海祥,高荣荣,郑家峰,等.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7, 39(1): 60-62.
徐良银,林振浪.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分析及益生菌预防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8, 33(22): 515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