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家宝
编者按:2024年1月,在中宣部传媒监管局的指导下,中国报业协会、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联合开展了“全民阅读·阅读与媒体”系列主题活动。在主办单位的指导下,《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具体承办其分支活动之一“好老师读报讲报”主题遴选活动。活动开展以来,一线教师积极参与,涌现了大量优秀作品。为让更多教师感受读报讲报的价值和魅力,“教育笔记”栏目将重点展示活动中的优秀作品,与大家共读共享。
飘着墨香的报纸,对开张的打开方式,在新闻时事中思考,在优美文字中徜徉,也许是短暂的安静,却能够补给心灵营养。读报有利于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了解社会、教育的最新动态,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为此,读报应是工作中一种需要、一种享受、一种力量、一种生活。
最是读报能致远,腹有报香气自华。由于我的职业需求,一直以来我都抱着“选我所爱,爱我所选”的态度去读《中国教育报》。因为《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教育媒体日报,主要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理论和指导,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分享教育家的智慧,它还为教师开辟了一条拓宽自己教育视野的新途径。
在拜读《中国教育报》时,我学会了享受它给我带来的这份丰盛美食。我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工作需求阅读《中国教育报》,哪些内容浏览吞咽,哪些需要细心咀嚼,慢慢消化,我都仔细斟酌,高效地给自己匮乏的头脑补充营养。《中国教育报》现已是我的良师益友,因拜读而益智,因拜读而成长。
泛读,可博览内容知大意而益智。2002年,罗山县被确定为河南省新课程改革实验区,8月,我从龙山乡教育管理站调到罗山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任数学教研员。面对全县23个乡镇的学校,我像医生那样“临床诊断”,即通过“口问”“耳听”“眼看”等一系列诊断行为,到学校了解情况,进课堂发现问题,针对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较大、专业水平偏低、教学方法陈旧、一切凭“经验”教学等特点,对症下药。在我看来,新一轮课程改革要健康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要对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送理念、送方法,为农村教师“充电”。
于是我自费订阅《中国教育报》,它的栏目众多,内容丰富,所以我先采取“泛读”的方法,敏锐地选取有用的内容,做上标记、做简要的笔记并写上日期,果断地舍弃无用、不必要的内容,这样能用较少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读报给予我很多的启发和灵感,让我的教育理念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让我的培训内容变得大气和深远,让我的目光变得更加敏锐和细致。
精读,可吸收精华品其味而成长。“精读”是读报的一种重要策略,也就是斟字酌句,一丝不苟地阅读,品其味,获取精华,为自己所“专”。在每天精读《中国教育报》过程中,我把自己急需的重要知识,记下日期、标题和主要内容。有时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内化知识内容,撰写读报感悟,借它山之石,攻其之玉,把间接经验变为直接经验,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经过内化为我所用,以精读《中国教育报》所获得的知识增强我的智慧。
2011年版课程标准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在保持原版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对理念、目标、内容等做了一些重要的修订。阅读《中国教育报》,我得以知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并根据最新的政策要求及时转变我的教研方向。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尝试构建了“自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此模式起步于《中国教育报》所报道邱学华专家的“尝试教学法”教育理念,成功于《运用尝试教育思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成果。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以民主合作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思想,强调主体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新的心理趋向。
我以“自主学习”为灵魂,以“学法”导引为主线,以“因材施教”促使各层次学生智能水平的整体推进为宗旨,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发展的教学流程。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专家的认可,《诠释自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一文,在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2014年1月《基础教育参考》期刊发表。
离开三尺讲台后,我不把退休当成事业的终点,而是在新生活中找到新的起点,不忘为党育人初心,牢记为国育人使命。《中国教育报》让我爱不释手,读它,把我的精神世界变得丰满充实,以享受的心境对待教研,让我有化压力为动力的勇气和决心。《中国教育报》的每一篇报道、每一行标题、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都包含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彰显着党媒的公信力——为读者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读《中国教育报》可获真知,拓展了我的教育视野,因益智成为我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我的生活也在阅读中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