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一本书

2024-07-12 04:29陆安
走向世界 2024年25期
关键词:人民解放军胶东青岛

陆安

“六二”之于青岛来说,就是一个铭刻进成长年轮与城市肌理中的符号性纪念日,是这座城市告别黑暗、走向光明的重要转折点,更是这座城市涅槃重生、凯歌奋进的新的生长点。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不能忘怀跌宕起伏的历史和前赴后继的英烈;面朝大海、因海而兴的青岛,不能停下栉风沐雨的步伐和追求卓越的探索。青岛的发展之路,越走越长,越走越宽,然而,不管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那个浓浓的“六二”情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青岛的“六二”情结,追根溯源,源头直指那个热血与激情、理想与信念、勇气与智慧交相辉映的年份,即1949年。

岁月悠悠,弹指一挥。眨眼工夫,1949年那个“六二”,距今已经75年了。穿越时空,当我们凝视75年前那个代表着脱胎换骨巨变的日子时,依然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那究竟是怎样一个日子?那个日子究竟是怎样来临的呢?

从北平香山发出的电令

1949年的“六二”,其实早已注定。百川汇流,近代以来的中国,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呼之欲出。作为中国沿海重要的城市之一,青岛的新生是迟早的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过,直接导致“六二”青岛解放的却是一封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电报。这封电报,来自于刚刚解放了的、作为党中央和毛主席指挥部所在地的北平香山,准确地讲,就是那座现在已经闻名遐迩的双清别墅。1949年3月25日至9月21日,181天,党中央和毛主席就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气势恢宏的解放战争的最为关键的几场战役。

181天中,党中央和毛主席从香山双清别墅总共发出了202封电报,其实,就是发出了202道电令。这预示着全党全军的集中统一领导,一切行动听指挥,人民军队听党指挥的优良作风,从1927年三湾改编和1929年古田会议时即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日臻成熟。“嘀嗒嘀嗒”红色电波穿透苍穹抵达各地,人民解放军随时可以听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以正确的方向、严明的纪律和顽强的作风,给摇摇欲坠的蒋家王朝以最后的、致命的一击。

其中有一封电报,有一道电令,是专门为青岛这座城市量身定制、精心打造的。这就是永载史册的4月28日电:“山东军区并告华东局,粟、张:卯有(4月25日)电悉。同意对青岛举行威胁性攻击,第一步集十二个团,对若干据点实行攻击。得手后,看情形,再决定第二步行动。其目的,是迫使敌人早日撤退,我们早日占领青岛,但又避免与美军作战(此点应与部队干部讲明白)。军委。卯俭(4月28日)。”

“威胁性攻击”,作为解放青岛的主要方式,由此浮出了水面,堪与济南方式、北平方式、绥远方式等众多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战争中智慧与勇气的夺取城市的“创造发明”相比肩,备受关注。按说,解放青岛的“青即战役”,论规模,论战果,论参战部队,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并不显眼。然而,就这一道“红色电令”,就这一条“最高指示”,一下子,就将这座城市的解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更不用说,这封电报的右上角,“等级”栏目中,非常醒目地标有四个“A”,显示出军情紧急、非同寻常。

这封电令是对4月25日山东军区及粟裕、张云逸等的请示电报所做出的回应。中间相隔3天,足以说明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解放青岛的慎重。为什么会如此慎重呢?缘于青岛当时形势极为复杂和严峻。

美国的战略调整

此时此刻,长江以北仅剩青岛、即墨、长山列岛尚未解放。一道难题,摆到了人民解放军指挥中枢面前,那就是青岛驻扎着大量美军。美国在青岛的军事存在,出于其二战后全球战略的整体布局,尤其是试图与已经进驻旅顺和大连的苏联相抗衡,青岛俨然成了美国的“一枚棋子”。解放战争激烈进行之时,青岛成了各方力量角逐的敏感地区与热点所在。人民解放军当然不能对此等闲视之了。人民解放军主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之时,却把一员猛将和一支劲旅留在了青岛外围,按兵不动,作为极具威慑力的“预备队”,这就是许世友和胶东解放区的部队。

1949年,三大战役胜利,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度以青岛作为军事基地,甚至连其第七舰队(后来的西太平洋舰队)的总部都设在这里的美军,不得不在战略上进行退缩,开始做撤离青岛的准备了。不过,犹抱琵琶半遮面,犹犹豫豫。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经与其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美国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密谋,最后商定,青岛与上海“捆绑”,国民党军队如果守住上海,青岛美军即可暂缓撤离,反之则迅速撤离,从青岛脱身。于是,鲜为人知、尘封久矣的“上海因素”便成为青即战役中不能忽略的一个条件了。

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长江,23日,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南京城头。以汤恩伯为总司令的国民党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困兽犹斗,迭次设防,负隅顽抗,但,终究黄粱一梦,土崩瓦解。5月3日,杭州解放,5月27日上海解放,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两条战线的斗智斗勇

进军青岛的人民解放军,就是许世友指挥的胶东子弟兵。4月28日那道电令中,明确“第一步集十二个团”,主力就是担任主攻任务的第三野战军所属的32军及胶东地方武装。1949年2月15日,32军在平度古岘镇正式成立,谭希林为军长,彭林任政委。4月,青即战役前线指挥部成立,许世友为指挥,谭希林为副指挥。人民群众积极拥军支前,展现出水乳交融的军民关系。解放军指战员士气高涨,秣马厉兵,摩拳擦掌,准备向青岛开进。

与此同时,青岛市内的地下党也在积极活动,配合解放大军的进攻。一明一暗,两条战线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国民党在青岛的统治岌岌可危。胶东路22号的于淑明小组成功地搞到了青岛城防图,平原路27号的刘萍小组探听到了美军撤离的情报,鱼山路6号的王继川利用在“上流社会的关系”游刃有余地搜集着绝密情报,先后流连于胶东路20号、黄台路45号、曹县路8号和城阳路1号的吴荣森小组不仅搞到了国民党三军密电码,而且还准确地将美军及国民党军队撤离青岛的时间发给了解放区。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入城之前的解放军指挥员,手中已经有了关于这座城市的细致入微的情报汇编——《青岛调查》,4集9部60万字,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这些在刀尖上行走的地下工作者,以默默的奉献书写着对党的忠诚。

解放大军兵临城下,困守孤城的国民党军队已成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驻守青岛的第11绥靖区司令刘安祺,系黄埔三期生,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尽管此刻,蒋介石已经宣布下野,“隐居”在老家浙江奉化溪口镇,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但刘安祺却死心塌地跟着蒋介石走。他曾经先后三次乘坐蒋介石专机驾驶员夏功权驾驶的小型飞机,在夜幕掩护之下,偷偷地前往溪口镇,当面聆听蒋介石的指示。蒋介石给他的指示,就是“相机撤离青岛孤岛,转进台湾待命。”不过,对于何时撤离,一直犹疑不决,视美军动态而定。国民党军队在青岛精心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西起马山,经即墨城、盟旺山、莲花山、四舍山,东到海边;第二道防线西起女姑口,经城阳、流亭,沿白沙河到海边;第三道防线西起沧口,经李村,至沙子口。

5月3日,青即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首战灵山,继而在上疃、下疃重创敌军,外围作战取得胜利。5月25日,上海战役,已见分晓,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苏州河南岸的大片区域,驻青美军闻风丧胆,仓皇撤离。这一天,成为青即战役的分水岭,人民解放军遂向国民党军队的三道防线发起进攻。战斗中,涌现出“永不凋谢的丹山百合”徐玉珠烈士、“董存瑞式的英雄”张克信烈士、在崂山解家河被敌人活埋没有留下名字的无名女英雄……人民解放军以大无畏的勇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使得刘安祺苦心经营的三道防线,顷刻之间,灰飞烟灭,他见大势已去,只好率残部乘船逃离青岛。6月2日12时许,青岛获得了解放。

人民就是江山

青即战役之所以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重大胜利,原因何在?这个追问一直在人们的脑海中盘桓。经过时光的淘洗,答案早已跃然而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就是胶东解放区军民心连心和鱼水情的真实写照。解放青岛的部队,大都来自胶东这块老解放区。战地记者留下的一帧帧珍贵照片,还原了老百姓对子弟兵的爱戴与支持:群众加班加点赶制被服,妇救会组织妇女为解放军做军鞋,老大娘为受伤的战士喂水,挑着担子的支前民工随着解放军前进……

据统计,5月1日至5月6日,解放区的老百姓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磨运军粮350万斤的任务。数字无疑是冰冷和枯燥的,然而,背后所蕴含的深情厚谊却是有温度亦有力度的。

当6月2日的阳光降临青岛的时候,整座城市沸腾了,市民们涌向街头,以横幅、旗帜、掌声和欢呼,向那些穿着土黄色军服、急速行进的解放军指战员致以敬意。6月15日,13万人参加了庆祝青岛解放的盛大仪式。

40年之后的1989年,原32军政委彭林忆及入城时的场面,依然激动万分,他在亲笔撰写的回忆录《解放青岛》中写道:“6月2日中午12时许,三代帝国主义盘踞数十年的青岛,终于迎来了解放。全市人民欢欣若狂,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潮涌街头,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他们给子弟兵送水、献花,亲切交谈。那热情洋溢、亲如一家的军民情谊,使我们广大指战员永志难忘。人民的支援是我军胜利的保证。青即战役,各级地方干部跋山涉水,筹集粮草,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支前民工在火线上运送弹药,抢救伤员,和战士们一起与敌人浴血奋战。青岛市内党的地下工作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入匪窟,探狼穴,协助我军侦察敌人的兵力部署、工事设施,策动国民党军队起义等,有的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我们指战员眼见人民的力量,感到人民的温暖,深受鼓舞和感动。他们很多的英勇事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出生于革命老区江西吉安的彭林,1930年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作为解放青岛的人民解放军重要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2年7月24日在青岛疗养时因病逝世。

硝烟散去,碧血永恒。为了青岛的解放,无数解放军指战员,无数地下工作者,还有无数在危急关头加入到护城、护校、护厂斗争中的进步人士,他们都在那个值得铭记的“六二”日子里,以热血乃至生命书写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这座城市的光辉篇章。让我们穿透75年的时光,向这些英雄们致敬!

Remembering: The Liberation of Qingdao on June 2, 1949

For Qingdao, “June 2” is a symbolic date engraved in the citys history and fabric, marking the pivotal moment when it emerged from darkness into light. It signifies the citys rebirth and triumphant progress. Qingdao, with its red-tiled roofs, lush greenery, and blue seas and skies, cannot forget its tumultuous past and the heroes who paved the way. Facing the sea and thriving because of it, Qingdao continues its relentless pursuit of excellence and progress. The path of Qingdaos development stretches further and wider, yet no matter how far it goes, the deep“June 2” sentiment remains inseparable. Staying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s is the unwavering truth that ensures lasting success. The “June 2” sentiment in Qingdao traces back to that year of blood and passion, ideals and beliefs, courage and wisdom —1949.

猜你喜欢
人民解放军胶东青岛
胶东面塑——花饽饽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青岛明月申牌?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
人民解放军誓词的回顾与启示
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诞生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