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博士生导师、人文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人民周刊》新时代美术高峰课题组、中国画“两创”课题组专家成员。
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是有区别的。西方的艺术基本上属于单层文化,而中国艺术则多属于双层文化。
单层文化,比如绘画,西方的油画是在画布或画纸上创作,画得好便是艺术品。这艺术品反映一定的文化,这文化是单层文化。单层文化的艺术家需要靠技术完成艺术作品,对文化的要求不是太高。像达·芬奇这样的大艺术家,当年学画时也是当作画匠去培养的。作坊里教画,也主要教技术,文化课几乎是没有的。
双层文化的艺术品,其艺术家必须有文化,技术居于次要位置。中国画就是如此。传统的中国画家,学画时先学诗词,读经学、史学、文学,还学书法。齐白石“廿七年华始有师”,本来是要向老师学画的,老师却叫他先学诗、学书法、学篆刻,先有文化,才能学好画。画画需要技术,但这技术的提高也要靠文化。国外论画的优劣,先论其技术高低,中国画家论画的优劣先论其功力高低。功力是技术的升华,靠的是文化加技术的融合和锻炼。
中国画主要是文化的显现,董其昌题画诗云“一一毫端百卷书”,即下笔后一笔一画都要有百卷书的基础,正所谓“书卷气”。不读书或书读得少的人,笔下不会有过多的“书卷气”,格调的高低全在读书多少。唐寅的老师周臣后来画画却不如学生唐寅,有人问他何故,他回答自己比唐寅少读三千卷书。
有一位哲学家说,西方哲学是外露的,中国哲学是内在的,一露于外,一藏于内。艺术也如此。西方的绘画是外露的,讲究形式美,讲究视觉冲击力;中国的绘画是内蕴的,讲究内在美或切实之体。外表不务妍媚,而内在朴雅紧致。几根线条,几块墨点,看上去好像很简单,实际上内涵无穷,有唐、有宋、有元、有明、有清,有儒、有道,有诗词,有古文,有书法,所以说“一一毫端百卷书”。黄宾虹的画,外行不太重视,因为外表“不美”,很多人看不懂,实际上他的笔下有千余年的积淀,内蕴无穷。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绘画几十年,都在他笔下显露出来了。
中国的画家有的50岁才学画,一样成为一代大家,因为他们有文化的功底。齐白石、黄宾虹也是在90岁前后画得最好,这在油画界是不可能的。外国画家从小学素描,学油画,一般青年时即达到最高境界;年老了,反而不如年轻时画得好,因为他们靠的是技术,而中国画家靠的是文化。
双层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中国是文化的中国,而且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四千年前即有文字,三千多年前,即有成熟的文字,而且延续至今,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外国没有文化吗?当然有,但绝对没有中国这样博大精深,而且中国处处皆以文化为基础。扇子,外国人用扇子搧风取凉。电扇有了,空调有了,扇子便无用了,也便不再生产。但中国不一样,用于搧风的扇子,首先是文化,扇上画有画,写有文字、诗文,精美的书法,还有印章,又表明年月日和扇主人的姓名。旧扇便成为文物,新扇便成为艺术品。有人的斋号叫“百扇斋”,还有一个人的斋号叫“三百扇斋”。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如果没有文化,这些扇子还有吗?如果说扇子是文化,则文化中又有文化,而且是更高的文化。
再如一个亭子。外国如果有亭子,不过就是个小小的建筑,能进去坐坐、避避风雨而已。但中国的亭子,柱上必有联。比如成都有一个亭子,柱上有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未进亭,先看文,而且文有深意,启人深思,数十年过后,亭子什么样,都忘了,此联记忆犹新。其中深刻的哲理,也许能改变人的一生。
再如公园。国外的公园,进去看看,建筑、广场、绿化、水池而已。但成都的武侯祠,门前左右柱子上即刻有赵藩创作并书写的一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千古名联,引起无数文人士官的注意,我也驻足看了很久,联中涵有丰富的历史典故,把人引回千年之前的三国时代。其中的哲理给人启发无穷,而文词之美,也给人极大的享受。一个武侯祠,到处都有楹联,各种楹联,数不胜数,就是一个知识宝库。当然,外国公园中的建筑、绿化、水池,中国不但都有,而且更丰富。但中国园林中的文化(楹联等),外国就没有了。外国是一种文化中再无其他文化,中国是文化中又有文化。而且中国的文化中又有历史。因为这个公园有历代文人官员书写的对联,其上有时间、有姓名,又可作出很多考证,这也是外国公园文化中所没有的。看了中国的公园、绿化之外,那些楹联、碑记,其文化价值也许在园林之上,附于文化上的文化,给人印象更为深刻。但这些文化也都是艺术,对联、碑文大都由精美而功力深厚的书法书写。书法中又有文化,学碑学帖,学汉学晋,书写者要有文化,欣赏者也须有文化。何止是双层文化,而是多层文化。
再说游山水。外国的山景就是石头、树木而已。中国的山,时常能看到一块石头上有唐代人的题诗题文和精美的书法。至于宋元明清人的题诗题文和书法就更多了。比如中国的泰山,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人题字(精美而有历史价值的书法),北齐的经石峪还刻有大字金刚经。历唐、宋、元、明、清,直至今日的学者、教授的题字,漫山遍野,触目可见,都是很深很精的文化。泰山的自然文化已经享誉宇内,它的人文文化更是其他国家所无。而这种名山文化,中国到处都有,国外则无所能见。
再说绘画。如前所述,外国的绘画主要靠技术,像达·芬奇这样的大画家,开始也是按画匠要求去培养的。中国的画家必须先学文化。齐白石27岁方拜胡沁园为师学画,胡沁园叫他先学诗,他从27岁到57岁,主要精力在学诗,懂诗。会写诗,才能学画。所以说中国画是靠文化创作文化,技术还在其次。而画上要题诗文,要有书法的功底。更使外国收藏家羡慕的是,中国名画上有历代文人画家题字、盖印。有的题字中介绍画家的事迹和修养、师承等。有的题字中指明画中的人物、事迹,如《韩熙载夜宴图》后面题字,一一指明图中是哪些人,干什么的。画中有当时文人题字,有后代文人题字,很多名人还在上面盖了印。比如一张画上有宋徽宗的题字和押印,说明宋徽宗欣赏过。后来又有南宋宰相贾似道的收藏印,元代大长公主的收藏印,明清收藏家的收藏印和明清文人官员的题字、画家的题字,十分丰富,又叫流传有序。这张画哪些人看过,影响过哪些人,都可从中窥视到。苏州博物馆收藏有一张陈洪绶的人物画,虽然只是一小张,但从库房中抱出来的却是一大捆,原来后面都是文化名人和收藏家的题字、盖章,十分丰富。外国的油画就不行了,一位外国收藏家说“其实伦勃朗的画,后代画家都看过。普桑、华托、布歇,直到后来的戈雅、大卫、安格尔、德拉克洛瓦、米勒、库尔贝、马奈、雷诺阿、德加、劳特雷克,以至梵高、马蒂斯、莫奈、塞尚、毕加索等,都看过”,但是就是没有留下文字和印章,中国画则哪些重要人物看过,收藏过,都有题字和盖章。外国画家、收藏家想学也学不了。油画笔无法在画面上题很多字,也不能另外加纸加布题写。而中国的画和书法都用毛笔,题字裱在一起也和谐,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重性。
(本文为新时代美术高峰课题组、中国画“两创”课题组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