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南翔:唯真求实,丹心向党

2024-07-10 20:41:29邓晖
新华月报 2024年12期
关键词:南翔清华大学师生

邓晖

如果生命有颜色,那蒋南翔的人生底色一定是红色:赤诚的红、炽烈的红、耀眼的红。

红色信仰之光照耀,爱国报国之心跳动,每个人生节点都充溢着胆识与锐气——

如晦长夜,14岁的他热血忧思。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目睹革命先辈万益等人壮烈牺牲,他的心底埋下革命火种。

风雨飘摇,22岁的他搏风击浪。与同学起草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投身一二·九运动之中。

时代召唤,39岁的他挺膺担当。出任清华大学校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校长,任职14年间,学校培养出147名两院院士,一大批学术名家、治国栋梁。

他还是改革春风里由邓小平亲自提名、主持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教育部部长,是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事求是地总结高等教育的经验”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任会长……

一生为青年成长鼓与呼,竭力为教育事业奔与走。1988年溘然长逝,74载人生,收获的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我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身后美誉。

这抹炽烈的红,铸就了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时代进程中,他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从党和国家需要出发培养人才。他坚信“加强党的领导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关键”,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就像“离开了正确的航线一样危险”。

清华园,新林院2号,蒋南翔住所里那盏经常彻夜不熄的灯火,见证了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辍实践。他力主把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自己兼任哲学教研组主任,为师生讲授哲学课;他首创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让他们学会“两个肩膀挑担子”,一肩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肩挑教研业务学习……

20世纪50年代,为了在清华大学教师中发展更多共产党员,蒋南翔提出“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两种人会师”等主张。他还当起了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著名机械工程学家刘仙洲的入党介绍人。

在此感召下,一大批知名专家纷纷入党——

水利水电专家张光斗,1956年5月入党,立志“在把我国科学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事业中,锻炼自己成为红色的知识分子”;

建筑泰斗梁思成,1959年入党,坦陈“党有人类最崇高的理想,我越来越感到要为实现这个理想贡献出一份力量”;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1960年5月入党,誓言“愿为这人类最伟大的理想贡献出我的全部力量,不惜在必要时付出我的生命”……

此后,新老教师在“又红又专”方向上“会师”,逐渐成为清华培养教师的重要机制。

这抹炽烈的红,锻造出他唯实求是、笃行创新的精神品格。

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学校科研事业与国家发展所需结合起来。

北京密云,巍巍群山深处,有一座华北地区最大水库、北京最大地表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犹如光芒闪耀的深山明珠。这项保证北京市千家万户用水的民生工程,是20世纪50年代清华水利系等院系的100多名师生设计完成的。

“1958年,毛主席讲‘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南翔同志贯彻这个教育方针,提出要培养学生有共产主义精神,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水利系开始‘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南翔同志大力支持。”张光斗曾回忆。

北京昌平,绵绵燕山脚下,有一座名为“200号”的神秘院落。在国家亟须培养大批原子能人才的年代,一支平均年龄23.5岁、200多人的清华师生队伍走进这里,参加屏蔽试验反应堆建设,潜心研究数十年。

“建院之初,没人见过真正的反应堆什么样,只能从做‘马粪纸工程模型开始,用几十台手摇计算机进行计算。蒋南翔同志给予极大支持,指示‘要人给人,要东西给东西,要技术给技术。”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作义说。

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这里诞生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自行建造、自行运行的原子反应堆,完成了“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技术研究,为我国“两弹一艇”作出重要贡献。

扛住苏联专家的质疑,突破现实的重重阻力,在蒋南翔推动下,一大批成果诞生在火热的生产一线:建筑系师生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工程方案设计;电机系师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200周波交流计算台;机械系研制的程序控制铣床、无线电系研制的单晶硅和三极管等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

“即使你满腹经纶,但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是个两脚图书馆。”蒋南翔的这句话,被一代代师生铭记心间。

这抹炽烈的红,诉说着他对学生深沉的爱和无尽期许。

“南翔育人讲究从点滴做起,润物细无声。”时任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刘冰回忆。

润物无声间,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

他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统一,把灌输知识比作给“面包”,把提高学生能力素质比作给“猎枪”,叮嘱教师“给面包管一时,给猎枪管一生”。

他选拔出一批学生探索因材施教,强调“如果我们不能主要依靠自己来培养在科学文化方面的‘登山队,那么严格来说就是教育不能独立”。

他倡导拥有强健体魄,勉励学生“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新林院运动场、西大操场……学生跑步队伍中,经常出现他带头锻炼的身影。

他认为“文艺创作是教育青年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对文艺社团的演出有请必到,多次帮学生修改歌词、台词,还自告奋勇演奏二胡……

蒋南翔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成长,自己的生活却简朴至极。“骑辆破自行车,穿一身蓝布制服,挎个黄布包”,是很多学生对他的印象。

拥有对事业炽热的爱,朴实的生命也华光闪烁。

“无论是看到教师严肃执教、学生龙腾虎跃般锻炼,还是晚上清华园灯火通明、处处翻书声的场景,都能触发他的感情。”长期在蒋南翔身边工作的秘书邵斌回忆,“不止一次,他深情地说,多么好的老师,多么好的同学!我们做工作,就是为他们服务的啊!”

今日清华园,红的底色更加鲜亮,蒋南翔倡导践行的教育理念依然有着汩汩流淌的生命力——

一大批院士专家站上思政课讲台,讲述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向着祖国需要和科技前沿进军,瞄准“卡脖子”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

乡村振兴的画卷中,“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有了新的时代注脚,在师生们的巧手与妙思下,偏远渔村废弃已久的仓库变身多功能礼堂……

“南翔校长曾说‘作风、传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好大学一定有好传统,南翔校长的探索实践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用一副对联道出对老校长的思念,也表达了新时代教育者的信仰追求:

唯真求实创事业,丹心向党;

素志笃行育人才,祖国以光。

(摘自4月21日《光明日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猜你喜欢
南翔清华大学师生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 22:38:44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父亲后来的日子(散文)
作品(2020年11期)2020-11-30 14:05:44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走近南翔小笼
——南翔老街小笼馒头文化体验馆实录
小主人报(2018年12期)2018-06-12 10:28:20
宁波南翔大桥V 型墩刚构总体设计
上海公路(2017年3期)2017-03-01 07:03:23
非遗视觉:南翔小笼
麻辣师生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中国火炬(2015年4期)2015-07-31 17:39:29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