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要求中小学校统筹各门课程安排不少于10%课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在各学科开展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其理念与课程方案强调的用跨学科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及实践育人等理念完全吻合[2]。跨学科实践活动本质是跨向学生生活,在综合性知识与学生真实生活之间建立链接。跨学科实践活动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双向奔赴,是一种新型课程形态[3]。“5E”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有巨大应用潜力。其中“5E”指: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教师采用“5E”模式跨学科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储存,指引学生基于经验以整体视角发现问题,以观察思考、创造表达等方式积极应对问题;促进学科交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迁移。笔者以“红绿灯益智DIY”为例,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培养正确价值观、科学思维方式、良好品格为导向,开展红绿灯设计与制作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提升素养,以此实现课程育人价值。
一、基于真实情境解决问题是跨学科实践的应有之义
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不限于学科体系内的认知,还应关注真实情境中的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4]。跨学科实践项目主要源自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概念、任务、话题等[5]。学生只有自觉参与,在真实情境中亲历观察、实验、制作等过程,调用综合能力和多学科知识,投入情感意志,持续深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效迁移应用知识、经验,才能更好地实现有目的、有意义、有成长的实践学习。
学习唯有立足于生活才能高于生活。“红绿灯益智DIY”项目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该项目融合了数学、语文、艺术、物理、历史、信息科技等学科知识。笔者从学生发展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真问题、真任务、真情境中系统探究,获得持续深度的真体验、真感悟,为学生创造知行相融的机会,促进多学科有机融合,探索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路径。
(一)重整学科知识,挖掘转化研究课题
跨学科实践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机会,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基石和实现价值的有效载体。笔者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知识制作红绿灯,可以突破学科界限:以自然现象、生活常识以及社会现实问题(部分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为实践教学起点,从学生生活情境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活动主题,体现实践的关联性、人文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在信息科技、历史、物理、艺术、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的支持协同下,笔者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展开红绿灯的制作研究,增进知识与技能的重组延伸、统筹整合,促进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有机融合。
“红绿灯益智DIY”教学中,笔者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引导学生实践。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到“世界上第一个由红、绿两色灯组成的交通信号灯于1868年出现在英国伦敦”,这是对历史的重温。“红、黄、绿颜色搭配的选择是经过长期科学的研究和实践确定下来的”,光学原理的辩证应用和色彩的精妙选取体现的是物理、艺术等学科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精妙联结。笔者整合知识并录制视频供学生学习,可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为其后续的实践探索提供有力的生活和理论指导。
(二)沉浸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学生生来就有内驱力,都渴望在许多层面上得到与自身产生共鸣的学习经历,从而能自发主动地去实践。教师需要做好陪伴者,搭建脚手架,创设直观生动、真实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即“5E”教学起始环节:吸引)。唯有如此才能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过程有丰富附着点和切实生长点,让学生内心充盈力量:萌生内驱力和自信心,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抗挫折能力,绽放自我。
活动伊始,笔者播放生活中常见的闯红灯现象造成交通事故的视频导入教学,让学生深切感知交通事故猛如虎。学生观看视频得知“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天有280多人死于车祸,其中中小学生人数就占8%左右”,心灵受到震撼,在共鸣中将交通安全意识内化于心。笔者承前启后,巧妙过渡,努力做到各环节间无缝衔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让他们领会交通安全重于泰山。随后,顺势引出遵守交通信号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安全规则意识,为他们搭建一座“知行之桥”,让活动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
(三)引导学生进阶,以提升素养为导向设计教学
跨学科实践活动是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指向学生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对学生开展初步的交通安全教育不容忽视。笔者借助软件发起“交通事故报警求救电话”的问卷测试,驱动学生思维运转,调查学生对交通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结果表明学生在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极为有限。笔者借助大屏公布答案:求救号码“122”与全国交通安全日(每年12月2日)紧密挂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提升了知识储备和认知层次。学生都渴望进步和成长,参与基于生活的真实测试让实践探究更有趣味、有价值、有意义,利于他们深度学习,提升科学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梯度任务情境,精准协同深化探究
跨学科实践活动凸显了从学科拼盘到跨越学科的融合[6]。笔者引导学生基于前期兴趣调动和对红绿灯的认知经验,进一步迸发对交通信号灯控制奥秘的求知灵感,自主融通物理、数学、语文、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持续精进,让他们在亲身实践、探究体验中实现知识整合、拓展和加深(即“5E”教学核心环节:探究),以此建构课程的意义感和成长感。
(一)突破重难点,达成具体化、情境化、个性化的活动目标
教师开展跨学科实践应明确目标定位,应从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的高度设计教学。在实践活动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红绿灯在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分组讨论如何选择信号灯颜色,赋予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和成长机会;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红绿灯的演变历程,开阔视野,逐步修正自身观点和判断,明晰选择红、黄、绿三色灯颜色搭配的科学依据,从而不断将探究引向深处。
本次实践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没学过发光二极管、串联、并联等相关物理学的知识)。学生要根据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红绿灯中的电路原理并自主接通红绿灯电路,无疑有难度。笔者借助虚拟实验平台着重针对接通单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LED)电路相关知识原理进行讲解和渗透:由点亮单个LED的基础电路图到点亮两个LED的串联和并联电路图,再到点亮三个LED的多种电路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规律,在各个电路图中对比分析。学生通过虚实结合的实践探究,发现不同、理解不同、接纳不同,凝练相同,最终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依据红绿灯交替独立亮灯的方式,理解红绿灯并联的原理。电路中LED的符号涉及等边三角形,LED具有单向导电性,各类不同电路接通所需的电池数量亦不同,电路的绘制等离不开数学和物理学科知识的融通应用,这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探究提供了无限空间。
(二)同心携手攀高峰,综合优化显奇功
跨学科实践重心在于“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积极应对并解决现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学习共同体,成员分别主动承担起组长、记录员、记分员、安全员、卫生员等职责。笔者设计学生独立自研、初探组装、小组合作探究、观看组装视频自查检验等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实践。深入研讨后,学生在相互切磋技艺中以身悟道、凝练电路连接的实践智慧,正确设计、制作、接通红绿灯电路,体验自主认知和科学实验的乐趣,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兼顾群体需求设计此研究性科技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独立思考、沟通协作、持续探索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红绿灯各类知识并建构个性化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三、营造情感灵动的课堂氛围,促进深度学习与实践体验
学生提升素养离不开深度学习。开展深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笔者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外部资源,调动学生运用内在资源,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内部自省、外部反馈、综合思考,让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懂自己、爱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一)智慧共飞扬,快乐满心房
教师组织跨学科实践活动,应赋予学生自由平等、弹性开放的学习时空,支持学生成长。在制作红绿灯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先独研,随后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同探讨共研究,在好奇心驱动下深入思考,线上线下虚实结合不断摸索电路的正确连接方式,提升认知水平,开启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实践之旅。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引入音乐元素,让每个手脑并用的探究环节都伴随灵动悠扬的乐曲,为学生营造舒适、和谐的探究氛围,让实践场域蕴含诗意,激活小组群策群力去感知、去体验、去发现的动力情愫;引导学生在充满个性和灵动的课堂里保持内在稳定和外在开放,在充满爱与尊重的实践场域中持续成长,积累经验、增长智慧、升华情感。
(二)任务驱动深度探究,升华活动意义
为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安全性,笔者结合实际为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为校园的十字路口设置一个独特的红绿灯。此环节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真实体验中以身悟道、知行合一,服务自我、服务社会。在真实任务驱动下,学生首先绘制红绿灯电路图,然后独立思考初探组装(如图1),并运用项目组集体智慧协作共勉,深入探索和尝试,最后奇思妙想为自制的红绿灯代言,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自我超越。活动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深化,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交通信号灯各知识点间的关联并自主建构知识。
实践活动在学生合作探究、深度体验的过程中推进,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运用手持设备记录活动的精彩过程及有效信息,撰写个人所思所获、活动趣事、体验感悟……活动末尾,笔者让学生通过思维碰撞和智慧互换,灵活运用语文、美术学科知识,利用绘画软件设计交通安全宣传标语(如图2)。学生参与全部设计制作后感悟更加深刻,他们为自己的红绿灯代言,点亮自己心中的红绿灯。学生在真诚、自由、纯净的学习时空中感知生命可贵,明白生命远远不止一个红绿灯。如此,交通安全理念扎根心中,牢牢树立自觉遵守交通信号的规则意识,维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让文明出行成为一种习惯,实践的意义得以升华。
四、规范实践,面向未来
“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生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8]此跨学科学习活动与社会发展问题、学生未来需要等方面息息相关。教师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不仅要重视情境的创设、任务梯度的设计,而且要关注学生实践操作是否规范,并且要与未来生活建立连接。
在学生实操前,笔者先引导学生认识制作所需的各项材料,为实践提供有力的基础理论指导,并给予温馨提示“规范操作,用电安全”,督导各组安全员负起责任,保障实践有效开展。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在动手动脑、手眼协调的科技制作中,掌握了基本电路连接的技术,顺利地依次点亮红绿灯,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活动近末,笔者引导学生在展评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总结得失,解释并归纳(即“5E”教学关键环节:解释)点亮红绿灯的关键要素,即电路连接的正确性、牢固程度、LED不亮时要自我检测等,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红绿灯并联的连接方式,助力学生建立系统的思维模式,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一)融合创新,物化成果
物化创意是学习与实践的目标。“5E”教学倡导学生将所学所思所得迁移应用于生活。在知行合一的科技制作活动中,学生的空间建构能力得以调动;集思广益设计“交通安全宣传标语”是对学生语文、艺术素养的创新考验。学生深入理解、巧思妙想、萌发精致创意,在组长的统筹协调和记录员的凝练下笔录为有形可视的“我的红绿灯”(记录在任务单内,并将标语写在红绿灯木板上。学生临场创作:“红灯赤颜正襟危坐,黄灯金颜千钧一发,绿灯青颜直行无碍。”“红黄绿,护交通秩序。三大色,守人身安全。”……)。学生将作品应用于未来生活,创造和表现多元的实践之趣。每个学生都是一道别致的风景,都拥有世间独一无二的美妙色彩。
教师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担当的意识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学生亲历、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拓宽和提升了对红绿灯的原有基础认知,接受红绿灯历史文化的熏陶,并受到交通安全理念和维护交通秩序的心灵洗涤。
(二)成果推广,融通生活
跨学科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各学科知识方法间的内在关联,并向生活、社会延伸,塑造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必备的品格和能力[9]。
展学言思是学生对知识技能巩固深化、与同伴共同提高的过程。笔者注重活动成果分享,并促进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学生的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指导。在践行、感悟、分享、反思和总结过程中,唤起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成果展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红绿灯制作的技巧,理解了红绿灯被点亮的关键要素,完成了宣传标语的创意设计,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魅力,开阔了视野,发展了个性特长,找到科技探究的新思路,突破固有思维,“向新而行”。“我的红绿灯”亦可作为自己的生活摆设或赠送亲友。笔者以趣味活动深入引领学生将交通安全牢记心间;用爱心、更用智慧呼吁身边人携手自觉遵守交通信号灯,共建人类文明家园。“红绿灯益智DIY”活动实现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有效联结。
(三)多元评价,有的放矢
对于学生而言,跨学科实践能促进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的有效联结,理论知识与情感体验的有效联结;对于教师而言,能促进知识结构的综合性与系统化。笔者实施发展性、过程性评价,诊断活动开展的情况,记录、评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保障了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跨学科实践具有开放、多元的特性,强调学生本位,这决定了教师应基于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意志、作品电路接通效果、材料卫生维护、活动反思等情况全面评价。笔者采用小组积分制综合考评的规则,为优胜组发送神秘小礼物,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并充分发挥记分员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互动;培养学生手脑协调的认知能力、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提高素养,以更好地迎接未来挑战。多元化的评价结果汇聚在一起亦可作为教师整体把握综合实践活动方向、调整实施策略的重要依据,从而更客观、真实和全面地融入学生的世界。这也是笔者应用“5E”模式实施评价的实践经验。
跨学科实践学习具有真实性、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方式的多样化、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等特点,打破了各学科间的界限,在更高层次上整合,使所有学科相互融通、相得益彰、更贴近生活[10]。从真实问题出发,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实践体现了学生参与、学生探究、学生解释归纳、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学生评价的特点(“5E”模式)。笔者开展有组织、有结构、有温度、有灵魂的“红绿灯益智DIY”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了做事严谨有序、科学探究、学以致用的习惯,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学会创造美、应用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5E”模式下的跨学科教学体现了自主性、开放性、整合性、实践性、生成性、连续性,为学生多元学习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综合实践教学没有终点,教师需继续前行,坚守初心,努力实现跨学科实践课程体系化、特色化和常态化发展,致力于培养人格健全、本领高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杨培东.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引领作用[J].中国德育,2023(17):1.
[3][4][7]刘玲.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5] 郑葳,贺凯强,王玲.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23(23):37-45.
[6][10]胡振芳.预见学习,遇见成长:学校开展项目学习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
[8] 柳夕浪.新时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挑战与应对[J].基础教育课程,2024(1):39-43.
[9] 胡娇娇.跨学科课程的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3(11):4.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祝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