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涌
1957年国庆节,四架中国制造的喷气式战斗机从天安门广场上空呼啸而过,毛泽东指着飞机,高兴地对外国友人说,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从此,中国的领空有了自己制造的飞机来保卫。这种国产喷气式战斗机就诞生在沈阳,是新中国第一批国产喷气式战斗机。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建立。但这时,新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航空工业,只能依赖从苏联进口。1951年4月,国家为发展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重工业部下设航空工业局,接收了空军工程部移交的几个修理厂。其中就包括6月被更名为“国营112厂”的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也就是后来的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的前身。
国营112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张学良修建的北陵机场。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机场并开设了“满洲航空株式会社”。1945年,国民党空军接管后将其改名为“北陵空军站”。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建立后,将其更名为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
当时,112厂仅有职工不到700人,厂房又少又小,设备陈旧。为加快工厂的发展,国家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给112厂加大投资,陆续增添了一些生产设施,并从全国各地相继调入各级干部和技术工人900多人。按照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先修理、后制造、再自行设计”的航空工业发展方针,112厂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边学边干,很快就从仅能修理简单的螺旋桨飞机提高到可以修理较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承担起组装、维护、修理苏制喷气式歼击机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而且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
1952年6月至1953年1月,国营112厂代号曾改为第45926厂,后又改回国营112厂。1952年7月,国家决定将112厂扩建成新中国第一个歼击机制造厂,并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此时,正值国家处于大规模经济建设初期,扩建工程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再多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为新中国航空事业拼搏奋斗的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1956年12月8日,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喷气式歼击机制造厂扩建工程提前一年零三个月胜利完成。
1954年10月,当扩建工程正热火朝天地大干快上时,国家向112厂下达了试制苏联转让的米格-17F喷气式歼击机(后改称56式飞机,即歼-5飞机)的命令。为了顺利开展试制工作,112厂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制订了歼-5飞机试制计划,调整了车间设置及各车间的技术力量和设备配置,以适应新机试制的需要。为了缩短新机试制周期,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采用了“四阶段平行作业”方案,即:第一阶段用苏联提供的飞机部件装配成飞机;第二阶段用苏联提供的组合件装配成部件,直到装配成飞机;第三阶段用苏联提供的零件装配成组合件,再装配成部件,最后装配成飞机;第四阶段是用自己制造的零件装配成组合件,再装配成部件,最后装配成国产飞机。1955年3月,苏联提供的新机成套资料到厂,工厂立即组织新机资料的翻译工作,并开始组织参加新机试制的人员学习、消化新机资料。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在大部分职工掌握了新机试制技术,并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独立工作后,新机试制工作便在工厂全面铺开。
在苏联专家指导下,112厂广大职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于1956年7月13日完成了第一架歼-5飞机的总装。7月19日,试飞员吴克明驾驶飞机成功完成首次试飞。此后继续进行综合性能试飞,结果表明,第一架国产歼-5飞机的质量及技术性能全部达到试飞提纲的要求和规定,完成了由修理到制造的历史使命。1956年9月8日,国家验收委员会在112厂举行了验收签字仪式,结论是“国营112厂已经试制成功56式飞机,并可以进行成批生产,交付空军及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
9月9日,《人民日报》以“我国试制成功新型的喷气式飞机”为题,在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1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给112厂发来贺电,祝贺歼-5飞机试制成功。同日,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亲赴112厂参加国产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庆祝大会,祝贺112厂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新机试制任务。
歼-5飞机的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喷气式飞机的制造技术,完成了由修理过渡到制造的历史使命,揭开了中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新篇章,为自行设计制造歼击机奠定了基础。截至1959年5月转产新机型,沈阳飞机制造厂共生产了767架歼-5飞机。这些飞机屡立战功,曾在福建前线和广西击落击伤入侵敌机多架。
1956年8月,为集中技术力量掌握飞机设计的计算程序和方法、熟悉飞机制造的工艺过程,112厂成立了飞机设计室。设计室成立后设计的第一种机型就是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教练机,取名为歼教-1飞机(又称101号飞机)。1958年3月,完成了生产图纸的设计任务。获得国家批准后,全厂立即日夜不停地组织歼教-1飞机的试制。7月26日,首飞成功。8月4日,歼教-1飞机报捷庆祝大会胜利召开,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领导参加了大会,并观看了歼教-1飞机的飞行表演。沈飞自行设计研制歼教-1飞机,为后来研制新机探索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程序,锻炼了我国第一代设计人员,积累了大量的设计、计算和试验资料,实现了从制造到自行设计的巨大突破。
1957年6月,国营112厂启用新厂名——国营松陵机械厂。1979年6月,国营松陵机械厂改称国营松陵机械公司。1986年1月,更名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1994年6月29日,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在原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沈飞工业集团,公司更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集团公司。2004年11月,沈飞集团公司并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称中国一航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11月,公司更名为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3月,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空工业沈飞”)100%股权注入中航沈飞,成为中航沈飞的唯一全资子公司,实现了核心军工资产整体上市,被誉为“中国战机第一股”。
70多年来,中航沈飞始终坚持“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宗旨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先后研制生产了40多种型号数千架歼击机并装备部队,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公司研制生产的我国第一代舰载机歼-15,使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实现了陆基向海基的重大突破;研制生产的国产四代战斗机鹘鹰飞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同时研制两款四代战斗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