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月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影响了几代人,剧中主人公中共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传递情报,最终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其实,抗战胜利前后,在大连地区曾上演了一部真实版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是大连情报小组组长刘逢川。
奔赴大连
刘逢川,1909年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于家疃村。17岁时,他闯关东来到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关东州”(今大连),在裱具店当学徒工。1931年,他考入东北军骑兵第三师军事教导队,开始了军人生涯。九一八事变后,他随东北军撤入关内。1933年,他被提升为骑兵少尉,到师司令部副官处供职。此后,他耳闻目睹,知道了许多红军和共产党的事情,认识到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是正确的主张,只有“联共抗日”,才能收复失地。这些思想深处的变化,成为他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因素。
1938年10月,刘逢川率部在甘肃合水县下乡征粮时,被八路军俘虏,转变为八路军战士。此后不久,党组织安排刘逢川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抗大学习过程中,他积极要求进步,于1940年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刘逢川在延安参加了特工训练班,毕业后,与无线电训练班毕业的何汉清组成一个情报小组,被党派到敌占区从事情报工作。
当时,刘逢川32岁,身材魁梧,行动稳重;何汉清22岁,是一个较为活泼的小伙子,两人组成的这个情报小组极富战斗力。刘逢川是组长,负责与上级联系;何汉清为报务员,负责与情报指令机关联络。他们的任务是潜伏到被日本统治的大连搜集情报。1941年8月,他们从延安城北大边沟枣园的窑洞出发,几经周折,先后3次横渡黄河,终于在1942年3月到达了去大连的必经之路、刘逢川的老家——山东省牟平县于家疃村。离家多年,家中亲人离世的离世、逃荒的逃荒,于家疃村已经没有亲属了。但是为了弄到居住证明,刘逢川在家乡停留了3个月。他托人从伪牟平县警察署办理了牟平县合法居民身份证明,又设法弄到了伪华北劳工协会的出国劳工证。1942年6月14日,刘逢川登上了去大连的客轮,不久便到达了大连。
刺探情报
1942年7月1日中午时分,大连大广场(今中山广场)的长椅上悠闲地坐着一位商人打扮的中年人。他头戴蓝色礼帽,身穿蓝色长衫,脚穿黑色皮鞋,偶尔抬起头来看看园里的绿树红花。半小时后,他站起身,缓步离去。这个中年商人就是刘逢川。他在这里“亮相”,目的是让苏联驻大连领事馆的情报人员知道他已经来到大连并认识他的面容。
1942年8月,刘逢川按照苏联领事的指令,托人将妻子雷玉莲、儿子刘庆杰和助手何汉清接到了大连。为了有个名正言顺的职业作掩护,刘逢川到一个裱具店当了店员,何汉清则进入大连船渠工厂当上了勤杂工人。何汉清在黑石礁租了两间草房架设地下电台。草房地势较高,周围100米外只有一两户分散的居民,环境比较理想。经过一段时间的部署和熟悉情况后,刘逢川和何汉清开始按照苏联领事馆的指令,开展情报搜集工作。
从1944年6月1日到1944年12月4日,仅半年时间,两人就搜集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情报,包括满洲石油株式会社石油生产储存设施,大连船渠工厂从业人员情况、执勤队数量,大连船渠工厂船舶建造能力,甘井子地区各工厂名称和经营情况,甘井子地区略图,寺儿沟地区内高射炮架设位置,大连码头出入船只及货物装卸情况,东亚纺织厂的职工人数及经营状况,从鞍山方面运来的钢铁和向鞍山方面运送废铁情况,驻扎在熊岳城附近的日本军队宿营情况,等等。刘逢川将这些情报及时报告给了苏联人彼德罗夫、卡利莫夫等。
坚贞不屈
1944年9月24日晚11点,苏联人将在苏联领事馆学习收发报机操作要领的何汉清连人带机器送出了领事馆。汽车刚开出领事馆,司机就从后视镜看到后边有跟踪尾随的日本人汽车,尽管几次加速和转弯,但还是没甩掉。快行驶到刘逢川前来接应的地点时,汽车突然紧急加速,拐过一个街角突然刹车,何汉清抱着机器飞速跳出车门躲进小胡同口,汽车随即驶离。日本人并未发现何汉清下车,仍然紧紧追赶着这辆汽车。而何汉清带着收发报机,在刘逢川的接应下,安全地回到家中,有惊无险。
10月15日夜,何汉清与上级组织进行第一次无线电联络实验。他神情严肃地戴上耳机,端坐在小木桌旁,打开了收发报机的开关。他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倾听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突然耳机里传来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声音。是上级组织的呼叫信号!何汉清高兴得几乎喊出声来,他迅速地回答了自己的呼叫信号。耳机里又传来“祝贺联络成功,感谢你和你的无线电员”的声音,何汉清回答“感谢你们的慰问,我们都很平安”。第一次联络顺利结束,何汉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此后,何汉清又进行了9次收发报,在大连上空形成“永不消逝的电波”。
但是,刘逢川小组的频繁活动也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日递信局的无线电探知机截获了何汉清发出的信号。10月23日,递信局向州厅警察部作了“发现可疑电台”的报告。敌人加强了对大连西部地区的空中搜查,断定地下电台就设在黑石町212番地,并布置了彻夜监视哨。
12月3日夜12时,何汉清按照预定的时间走进工作室,开始发报。12时40分,就在何汉清关闭机器的一瞬间,屋外响起一声刺耳的哨音,紧接着是踢门、砸门的巨大响声。何汉清预感事态不妙,急忙打开后窗想跳出去,但后窗外早已布满岗哨,何汉清被捕了。4日凌晨,敌人从搜查出的资料上,查到了刘逢川的住址,并分析出他是个重要人物,立即派出一支小分队,来到刘逢川的住宅,破窗而入,将熟睡中的刘逢川逮捕。在审讯过程中,刘逢川和何汉清坚贞不屈,没有透露党的任何秘密。
1945年8月16日,日本侵略者在大连进行了最后一次屠杀,刘逢川、何汉清等共产党人和抗日志士被敌人杀害,牺牲在胜利的曙光中。
刘逢川牺牲后,人们发现了他留下的一首遗诗:“新旧年过在狱中,艰苦常羡烈士风。至死不屈英雄志,革命旗帜旋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