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龙江省的旅游业呈现出繁荣景象,不仅冰雪文化受到广泛关注,历史文化也得到了充分挖掘。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市博物馆等地人潮涌动。哈尔滨工业大学开放了航天馆,东北林业大学推出了森林博物馆,平房区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因参观人数过多而取消了周一闭馆。这些现象均表明,展馆文化在旅游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沉浸式体验项目已成为新型文化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沉浸式博物馆展览逐渐成为博物馆界的一大发展趋势。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结合黑龙江省博物馆展览内容,打造独具特色的沉浸式博物馆,以实现文化宣传目的,提升展馆的科技与文化等级,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沉浸式展馆的定义和特点
(一)概念
沉浸式理念,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即当个体完全沉浸于某种情境时,会产生幸福、满足等积极情绪。其主要体现在感官和交互两个层面:感官体验指身体器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对外部刺激的感知;交互体验则涉及人与人的互动。
而沉浸式博物馆,则是借助VR、AR、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设备刺激游客感官,使其沉浸于虚拟现实之中,体验馆藏魅力的奇幻空间。
(二)特点
1.历史场景还原
通过历史场景复原,可以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览为例。该展览以复原古时环境与场景,表现真实业态空间的城市历史景观再现的理念建造,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街市之中,亲身感受大运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再如成都十二月市博物馆的宋代市集街景、南京博物院的民国街等,此类展厅利用信息技术,运用情境重构高度还原的方式,建立了文物与历史背景、信息与历史事件、观众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关联,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2.互动性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沉浸式博物馆摒弃传统的静态展示方式,转而采用互动体验的形式。例如,在隆福美术馆《你好!三星堆》的沉浸式光影艺术展中,当观众触摸流沙屏上的明亮字符时,三星堆文物的魅力就此展现;轻轻触碰展墙上的萤火虫,还会展示神秘古蜀文明的动画。通过触摸、语音、动作等方式与展品互动,提升与创新参观互动体验。
3.感官刺激丰富
沉浸式展览可以对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多感官刺激。例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河之恋”体验展,通过引入全息裸眼3D技术,打造声、光、电、形、色等多感官视听效果。又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永远的女红军——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展”中,通过头目跟踪器、视觉跟踪器分别进行追踪,产生虚拟触动感,强化观众体验感。
4.叙事性突出
近年来,很多历史博物馆相继推出了不少沉浸式剧场体验项目,如通过2000平方米沉浸式体验场景展厅,“一日看尽宋朝市井繁华,感受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四川博物院的“博物馆遇见苏东坡”项目、广东鸦片战争博物馆的“茶文化输出”等,都充分利用沉浸式互动参与理念,以当地历史文化为背景,搭建具有故事性的沉浸式展览,引导观众探索文化内涵。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黑龙江省博物馆沉浸式展览策略
目前大多数展馆并没有达到数字技术体量上的完全应用,如黑龙江省博物馆虽然应用了AR导览设计和手机VR虚拟展馆,但并没有形成亮点并真正广泛应用。展示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娱乐性,对文物的观赏还是以隔着玻璃窗参观的形式为主,较难与观者产生共鸣。并且作为馆藏丰富、历史悠久的省级展馆,虽然建立新馆,扩大了面积,但展示内容仍较为有限,缺乏对文物人文背景的深入介绍,展品注释和讲解往往也较为简单,难以让观众全面了解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等信息。也就是说,仍存在定位不够明确、技术文化较弱、展示方式较传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上述问题及打造沉浸式博物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空间区域沉浸式划分与优化
黑龙江省博物馆展览大致分为“历史文物陈列”“自然陈列”“馆藏艺术精品展”“贝林野生动物展”等几个部分。从沉浸式体验模式出发,我们可以将其空间设计按以下区域划分。
一是历史长河展区,以时间为主线,展示黑龙江省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二是文化瑰宝展区,重点展示黑龙江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通过交互设计让游客参与到文化体验中来;三是特色主题展区,以黑龙江省特有的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为主题,如冰雪文化、自然地理文化等,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打造独特的沉浸式体验。
同时,我们要对展览空间进行全面的改造和优化。这包括对展览场地的布局、照明、氛围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加符合沉浸式体验的要求。同时,注重硬件设施的升级,例如安装虚拟现实设备、交互式展品等,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
(二)充分利用空间与技术手段打造“活态”展览
要拉近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以展品为中心的静态展示方式。展品的展示不应仅限于墙上的图片,而应运用数字虚拟技术,展示无法同时展出的内容或打造沉浸式场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要创新展示手段,着力营造观众可步入、可参与的“活态”沉浸式历史空间。
例如,哈尔滨市阿城区作为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故地,留存有以金上京城和朝日殿为代表的都城和宫殿建筑遗迹,以及多处金代贵族墓地。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则有国宝级文物铜坐龙、山水人物故事镜、石雕飞天等不可多得的金代实物珍品。
由此我们可以以金代历史为背景,复原当时的宫殿建筑和百姓生活场景。配备穿戴特定服饰、扮演历史人物的NPC“引导员”,带领观众“回到”金代,并且将金代出土的生活用具置入环境中展示及使用,这些生活用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金代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实地观看和体验,让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历史亲历者”。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寻宝模式找到隐藏在环境中的AR文物标志。通过手机AR扫描,文物生动地展现在观者面前,同时生成文物卡片,形成独具特色的电子文创产品。不仅提高了参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能激发观者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三)结合信息技术丰富展览内容
1.全息投影打造沉浸式场景
黑龙江省博物馆现有各类自然藏品13万余件,如最早发现的白垩纪平头鸭嘴龙骨架化石、第四纪披毛犀骨架化石、完整的猛犸象骨骼化石、独具地域特点的东北野牛骨架化石等;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如黑熊、棕熊及东北虎等标本。这些展品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但表现形式都是以动物标本或骨骼为主,配以简单的文字描述,难以呈现动物的外形、活动形态和叫声、动作等特点。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的形式,讲述相关动物在东北地区的生活历史和演化过程,以及它们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地再现动物的生活场景和生存状态。动物标本被巧妙地置于其原生环境中,结合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使参观者仿佛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例如,在白垩纪的世界中亲眼看见平头鸭嘴龙的生活景象;通过AR技术,观众在现实世界中能看到披毛犀和猛犸象的逼真形象,听到它们的呼唤,“跟随”它们生活。或者可以搭建MR活动区。通过租借VR设备,参观者可亲眼看见“复活”的恐龙在身边游走,珍稀的鸟类在头顶盘旋。这种科技与标本的完美结合、现代与古代的碰撞能让人们沉浸式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生物的多样性。
同时,还可将珍贵文物以全息投影的形式呈现,使文物上的纹样或文物本身呈现出动态,领略其独特风采。光影投影还具有引导参观者路线的功能,增强互动体验,协助参观者自主完成参观。
2.裸眼3D助力展馆宣传亮点
2021年,一段狮子在街头咆哮的生动影像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画面中的狮子逼真传神,当它伸出利爪从高楼跳下的瞬间,吓得路人四散奔逃。这并非真实动物的出现,也并非科幻影片的呈现,而是展示在成都太古里的裸眼3D大屏幕上的内容。除此之外,3D飞船从墙面飞出;大手伸出屏外抓住小汽车等内容,无一不令路人惊叹。
在5G技术的支持下,裸眼3D视觉已成为备受瞩目的技术。裸眼3D技术所带来的视觉体验具备感知性、沉浸感和交互性等特质。观众更是无须配戴眼镜即可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带来了沉浸式的视觉变革。
黑龙江省博物馆不仅需要具备优质的展出内容和新奇的展出形式,还要具备有吸引力的可持续吸引游客的爆点和亮点。因此,我们可以借助3D裸眼技术,运用大屏幕在展馆外建筑上展现动物以及文物的设计影片,以扑面而来的逼真幻象吸引人们关注,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定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3.3D打印与互动装置提升交互体验
黑龙江省博物馆艺术馆中的榫卯结构、自然馆的化石与骨骼拼接、历史馆文物的修复与鉴赏等展示内容,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皆为难以亲身参与和实践的学习领域。再如弓箭使用示意图、服饰穿戴步骤图等图文内容,这些知识性及娱乐性兼具的内容,却无法真正与观者互动。
通过3D打印技术,参观者可以亲自动手拼接骨骼、文物等仿品,体验动手乐趣。对于弓箭操作步骤和服饰穿戴步骤等,我们可设置互动装置,让参观者按照步骤图进行虚拟拉弓、上箭等动作。在服饰体验方面,大屏幕上会显示体验者的形象,参观者可根据提示自行虚拟穿衣,模拟出衣物穿在自己身上的效果,并生成照片,用户可选择打印留念。
此外,为进一步强化寓教于乐、美育理念,还可设立游戏装置,如通过寻找服饰、铜镜上的纹样来学习其寓意,甚至可以让参观者亲自设计文物的图案样式,并可3D打印出成品。参观者由此在游戏中获取知识与审美感受,从而增强参与的趣味性,同时锻炼创新能力。
(四)跨界合作
为了使观展更加丰富多彩,现代博物馆开始尝试与不同展馆合作,推出独具特色的展览。如上海博物馆与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地球宝藏”展览,通过展示地质、古生物、考古等领域的珍贵标本,让参观者了解到地球的演变历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些博物馆还与艺术、影视等领域跨界合作,如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与张艺谋团队合作推出的大型实景演出,以及杭州宋城景区的“宋城千古情”舞台剧、实景演出等,这些互动体验式的展览和演出,既丰富了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使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
黑龙江省博物馆可以挖掘自身IP进行展馆、影视等跨界合作,还可以举办例如“化石挖掘”“文物修复”“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同时,针对现在比较流行的剧本杀、密室逃脱等也可推出博物馆主题,有效提升博物馆展览的趣味性及吸引力。
三、结语
新信息技术不仅加强了传统的展览实践,而且提供了新的展览体验维度。为打造成功的沉浸式博物馆,在对展览空间数字优化的同时,要重点挖掘和展示黑龙江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历史、人文特色等元素。利用如AR、VR、全息投影等信息技术丰富展馆体验。同时,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企业、学校等的合作,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当然,为了确保沉浸式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同时,还应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展览内容和形式,以保持博物馆在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总之,将黑龙江省博物馆打造成一个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沉浸式博物馆,这将有助于提升其在文旅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冰城文化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能为其他地区的博物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共同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文悦.数字化博物馆的沉浸式传播研究[J].视听,2023(11):140-143.
[2]李林,孙唯祎.多元化的沉浸式参与:活态历史博物馆的体验特征与启示[J]. 东南文化,2023(04):150-156.
[3]王广燕.“无文物”展览要炫技更要文化内核[N].北京日报,2023-10-31(008).
[4]王鹏,孔茜.震撼重磅文物比比皆是 惊艳身临其境感受运河[N].扬州日报,2021-06-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省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新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C01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舒,女,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