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泽
在华夏历史中,有一个以平淡雅致为美的时代。
文以载道的传统与儒释道三种思想的盛行,让当时的社会风气从对外部事物的注重转向了对内心修养的重视,文人墨客与士大夫稳健而淡泊的人生态度,给予了这个时代婉转如歌的艺术源泉。
这便是宋朝,一个将社会责任与个性自由相结合的时代,其平淡雅致的艺术极境,破开了雅俗之墙,将高雅与否的纷争引到主体的思想上,而并非凡俗之物的雅俗之辨。
思想开放的宋朝,催生出对艺术的探索之心,将始见于唐朝的茶道艺法——茶百戏,变成了士大夫推崇备至的文化活动,而古时四雅琴棋书画中的“画”,也在此时换作了水丹青。
水丹青,即点茶作画。
用点茶所形成的汤花勾勒出瑰丽壮美的景色,不限于山水云雾、花鸟鱼虫等素材,惟妙惟肖又朦胧如织的画面,如人间百态、众生百戏。因画作于茶上,故又名茶百戏。
茶百戏,是宋人的茶道艺术。
茶百戏以白色为点缀,配以深色背景构图,可用清水多次幻变图案,其惟妙惟肖的程度相比传统绘画更具流动、灵动的意趣。
“茶百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荈茗录》中关于茶百戏的这段记载,就是茶百戏的成图原理与机巧之处。
作茶百戏时,需要用到茶炉、茶臼、茶碾、茶筛、茶瓶、茶盏、茶筅、茶箩、茶勺、水盂等工具。再将乌龙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的团饼,经过炙茶、碾茶、罗茶、候汤、注汤、烫盏、击拂、点茶和分茶等工序。
所谓“清水画丹青”,非常考验作画人对水量、茶匙运行的速度及切入角度等因素的把控,只拿一柄茶匙点水,要在茶汤上做出粗细、深浅不同的图形,这样的功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用水磨般的耐心千锤百炼。如此,一盏纤巧灵妙的水上丹青妙饮,才得大成。
茶百戏始见于唐,宋代时发展到了巅峰,尤其在闽北茶区较为流行。直到元代以后,因为点茶法的没落与泡茶法的兴起,让茶百戏的传承趋于断崖式消弭,近代以后几近失传。
直至2009年,有传承者慢慢发掘并恢复了这一古老的技艺。章志峰就是茶百戏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风靡一时的影视剧《梦华录》的制作组,就曾经邀请章志峰为剧组人员进行培训与教学,将茶百戏这一古老的文化呈现在影视剧中,再度展现在大众眼前。
茶百戏是了解宋代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中国茶文化繁盛时期的产物,反映的是宋人高雅的艺术情操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茶百戏曾盛行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始于唐盛于宋,近代以后几近失传。它与琴棋书画并列,是中国历史上以茶汤为介质,用清水幻变图案的唯一方式。章志峰为探寻点茶法,从几万首古诗词中挖掘整理,两度赴日研学日本茶道。2005年,恢复点茶原料研膏茶技术;2009年,首次恢复茶百戏技艺并创立丹青流插花;2013年,研膏茶和茶百戏技艺获国家发明专利,出版茶百戏专著。
章志峰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读于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茶叶专业。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无意中了解到茶百戏。“当时非常好奇茶汤为什么会出现图案。在询问导师叶教授后,他指出茶百戏技艺早已消失。”章志峰谈道,“之后我在叶教授的支持与鼓励下,决定要研究茶百戏。”
在研究技艺的过程中,章志峰发现研究茶百戏最大的困难在于点茶法的消失。他说道:“茶百戏是在点茶法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是点茶技艺的游艺化,所以点茶法是茶百戏的基础。”为了探寻点茶法,章志峰在1997年赴日本留学一年,初步接触了日本茶道,后于2004年受外交部选派,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在此期间,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日本茶道,还向茶道老师深入学习并交流了点茶法技艺。在日本的这两年,章志峰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变迁(工具和方法的变化)中追溯中国的点茶文化,证实了中国古代点茶法饮用茶汤泡沫的历史,这为他回国研究茶百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点茶法的技法基础,还缺少实现茶汤幻变图案的基本条件——团饼茶。于是,章志峰在2005年开始选择合适的茶园,对不同的茶树品种、栽培管理措施、采摘标准及团饼茶制作,配合以点茶技巧进行了大量的对比试验。经过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在2008年实现通过汤瓶注汤幻变图案。之后,章志峰又通过一年多的时间与专家们反复论证,证实其恢复的茶百戏与古籍中所描述的一致,并于2009年对外公开宣布恢复了失传已久的茶百戏技艺。在章志峰的努力下,茶百戏在2010年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13年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项技艺也从最初仅能在绿茶茶汤中形成图案,扩展至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各种茶类,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时延长至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