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稷王庙献殿前檐木雕《农事四时图》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2024-07-09 06:52:51曹晓理
天工 2024年14期
关键词:后稷长卷农事

[摘 要]稷山县城中的稷王庙献殿前檐立板上,雕有《农事四时图》木雕画幅长卷,木雕画面高45厘米,三块总长1 200厘米左右,这在国内同类古代建筑装饰中十分罕见,堪称稷王庙中的“三绝”之一,就《农事四时图》木雕艺术之“绝”进行初步探讨。

[关 键 词]木雕;建筑;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14-0078-03

文献著录格式:曹晓理.论稷王庙献殿前檐木雕《农事四时图》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J].天工,2024(14):78-80.

一、中国木雕的历史文化及分类

中国木雕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木材易得,故木雕起源很早,其历史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在距今7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已出现木雕鱼,说明了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不少初具雏形的木雕工艺品。古往今来,木雕的应用领域广泛,内容和形式表现多样,木材的材质也不尽相同,大小不同,一般分为实用型和艺术型两种。实用型的木雕主要应用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关的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通常分为建筑木雕与家具木雕;艺术型的木雕主要应用在与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关的陈设和欣赏的工艺品上。稷王庙中的《农事四时图》木雕属于实用型的建筑木雕类型。

建筑木雕是指在各种建筑上的木雕装饰。我国的古建筑(包括园林、宫殿、寺庙、道观等)木雕装饰举世闻名,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华文明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稷王庙的历史与建筑格局

稷王庙位于县城的步行西街,是一座专门用于祭祀、瞻仰、休闲、游览的古建筑群。2003年8月18日,又动工修复扩建,历时11个月,于2004年7月全部竣工。修复扩建后的稷王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观,建筑布局考究,装饰典雅古朴,殿堂雕梁画栋,庭院古树参天,花草似锦,金碧辉煌,既是祭祀观瞻圣地,又是旅游休闲乐园,为市容增色。

据1994版《稷山县志》记载,其庙“创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毁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稷山知县李景椿主持下,募捐重建此庙。原庙东西宽38米,南北长108米,总面积为4 000余平方米”。2004年,修复扩建后总面积为1 500余平方米,比原面积增加了三分之二还多。

现在的建筑格局为:庙宇坐北朝南,从南进入山门后,沿中国古建的中轴线规制,向北依次为图腾石柱、钟鼓二楼、献殿、正殿、过泮池石桥、姜嫄殿、左右八卦重檐亭、左右碑廊。自山门两边沿东西还新建了廊房和偏殿。

如今,修复扩建竣工后的稷王庙,修复如旧,建新如旧,将新旧建筑艺术有机融合,面积的扩大更展现出规模空前宏大,气势雄伟壮观;建筑布局主副得体,彩绘装饰金碧雅致;古树参天、花草似锦,小径通幽更显韵味;既呈古建淳朴之厚重,又立当代灵秀之华美。

三、《农事四时图》木雕的文化内涵

中国在很早就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天灾人祸频繁,使当政者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古代,国家、江山被称为“社稷”,而这个“稷”字在古代书典上专指黍类、谷类的农作物。稷山县境内既有稷王山又有稷王庙,且以“稷”字作为县名,这一切都向世人昭告:这里是后稷故里,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是后稷和劳动人民改写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启了“天下粮食源稷山”“五谷之源于稷山”的农耕历史新篇章。后稷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贡献还体现在教民稼穑时的具体做法上:一是按节令进行耕种,二是选择和培育良种,三是对种子进行防虫害处理,四是对土壤进行分析,五是进行田间管理,六是对农作物施肥灌溉,七是平整土地,八是划分界畔,分清责任。不难看出,在历史上后稷第一个把民众组织起来,不断探索和传习农耕技术,形成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完整生产体系,几千年来一直影响我国人民。人们对后稷的敬仰和崇拜之情真挚,在稷山为后稷建庙设祠,真可谓“天下稷庙知多少,唯有稷山最正宗”。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后稷、农耕、五谷、四时便成了百姓感恩后稷功绩的主要文化元素,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万民敬仰,建庙修祠应时而立,举典祭祀应时成俗,木雕作品应时而成。

明清时期,稷山县民众在每年夏历四月十七日,在稷王庙隆重举办祭祀后稷的大典仪式,缅怀农耕始祖源开源食、树艺五谷、教民稼穑、德配天地,开辟了中华农耕文明先河的丰功伟绩。稷王庙中献殿前檐立板上的《农事四时图》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诞生于生产劳动中并体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所谓源于,是说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将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浓缩成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所谓高于,是说艺术呈现出来的是经过艺术加工修饰后的生活,体现了艺术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创作向往,是一种精神信仰的寄托,也是精神释放的载体。由此看来,工匠们将后稷倡导的农事四时以木雕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既表现了中国古代农事四时的耕作场面,又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后稷功德的敬仰颂扬之情;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进化历史,又用各种精湛的木雕艺术手法展示出伟大的工匠精神,这些才是这组史诗般、长卷式、农耕文明木雕艺术画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农事四时图》的艺术特色

《农事四时图》木雕长卷由右、中、左三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画面的高是46厘米,长是400厘米,总长为1 200厘米。所表现的内容分别是:右为《春耕夏耘图》(见图1)、中为《朝圣祭祀图》(见图2)、左为《秋收冬藏图》(见图3)。作者在稷山四十多年的工作生活中,多次在稷王庙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引客游览,担任扩建彩绘艺术指导,静心观瞻研究,将木雕长卷《农事四时图》的艺术特色归纳出来。

(一)主题鲜明,选材典型

作品的主题是“朝圣祭祀”和“农事四时”。人们之所以一直朝拜后稷并世代祭祀,是因为后稷树艺五谷,开粒食之先河;教民稼穑,创农耕之伟业。在选材上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农事的典型场面为素材,将后稷的功德与农事四时充分表现出来。

(二)长卷展示,恢宏大气

明清以前,出现在建筑上的木雕多采用连续纹样、角隅纹样、花格纹样、几何纹样等进行装饰,但是用人物形象且融入成组的、有情节的场面并以长卷形式表现十分罕见。这样的艺术形式更能展现出作品场面的恢宏和木雕艺术手法的大气。

(三)构图别致,对称平衡

由于表现主题、内容和材料、规格的制约,这幅图的构图独具匠心,十分别致。中间的《朝圣祭祀图》将散点和平行透视相结合,后稷与两侧人物位置居中,并以此为中心两边对称的分别是两组人物。在这五组人物中,巧妙地以山石、树木、洞穴作为间隔,并辅以羊、牛等动物形象,使画面浑然一体;左右两边的木雕构图则采用了对称的手法,用牡丹花间隔农事场面,从视觉上削弱了呆板之感。

(四)内容丰富,情节有序

《农事四时图》长卷式木雕的三个部分,采用叙事式的表现手法,不但表现内容丰富,而且情节安排有序。右、左两边的《春耕夏耘图》《秋收冬藏图》采用了中国古建筑雕刻构图中的等分分割法,自右往左表现了六组农人劳作的场景,内容十分丰富。每组画面的间隔距离虽然相近,但分别用四朵牡丹隔出三个空间,用以表现农事劳作的情景,使画面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这种情节安排可谓匠心独具。

相比于两边画面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中间的《朝圣祭祀图》是神来之笔。画面表现的内容是老百姓朝拜、祭祀后稷的场景,但在人物和情节安排上一反左、右两边按节令、工序排列的手法,将后稷作为圣像居于画面中央,左右各有两个艺人扮相的人物在燃香、鞠躬和弹唱、献物,浓缩了当时朝贡祭祀活动中的动态精华。同时,这幅作品也一反前两幅画用牡丹花分割画面的形式,按照密收疏放、聚散有致、凹凸结合、层次分明的艺术手法对树木、山石、洞穴、动物进行组合,真是鬼斧神工。

(五)题材生活,形象生动

在这幅长卷式的木雕作品中,表现的题材有人物、器物、动物、植物、山石、花鸟……让人目不暇接。全图共有28个人物,这些人物中有老幼之别、坐行之分、动静之态、聚散之状;有10多种器物,如犁、耧、锄、担、杖、凳、碌轴、风车、木掀、酒壶、贡盘、簸箕等;植物有乔木、花卉;动物有牛、羊等。这些表现题材大都取自我国北方农村人们十分熟悉且使用过,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的亲切感,因此受到各领域专家、学者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赞誉。

画面中的人物最高为25厘米左右(后稷坐像),一般人物的高度大多在20厘米左右,最小的孩童形象也只有10厘米左右。在如此规格的材质上,要刻出各种人物的不同动态,且比例得当、动态自然、神态各异、细节精到,足以看出当时工匠的木雕技艺是多么精湛;在人物的神态上,后稷的庄严肃穆、朝拜者的敬仰虔诚、农人的对视微笑交谈、农人挑担的吃力表情、各种手的姿态、不同服装上的衣纹走向和花饰装扮,特别是后稷的瞳孔和朝拜老艺人的胡须都雕刻得栩栩如生。

(六)雕法多变,工艺精湛

在我国传统的艺术品中,书法讲笔墨气韵,绘画讲线条色彩,篆刻讲刀法阴阳,而木雕艺术讲雕法的综合运用。当代的雕塑作品中出现的象牙雕、木雕、玉雕、铁雕都体现了不同材质、不同内容、不同雕法(包括微雕技艺)的综合运用。殊不知,这些雕法在稷王庙的木雕长卷《农事四时图》中早已得到运用。在整幅长卷画面中,工匠采用了多种雕法,主题鲜明、选材典型,长卷展示、恢宏大气,构图别致、对称平衡,内容丰富、情节有序,题材生活、形象生动,成为一个史诗般的、长卷式的、精湛的绝世木雕艺术大作。在雕刻手法上包括以下几种。

阴雕,也称为阴刻或沉雕,是将平面材料刻凹下去的一种雕刻手法。作品中的衣纹、叶脉即用此法雕刻。

浮雕,也称为阳刻或阳雕,这是雕刻和绘画相结合的雕法,使雕刻的形象凸现于材料表面,靠透视、立体等手法表现出三维效果。作品中的人物、动物、花卉等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展现。

圆雕,也称立体雕,应该是360度全方位雕刻,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由于古建的前檐立板雕刻纹样与人们的观察角度限定在160度内,另外160度就看不见。尽管这样,《农事四时图》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植物还是采用了这一雕法。

透雕,也称镂空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保留了突出的纹样部分,再将不需要的部分镂空,使作品更有奇妙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显得更加灵动,颇具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展现了工匠高水平的雕刻技艺。这在《朝圣祭祀图》中的树身、枝杈和簸箕的柳编花格上都有表现。

双面雕,实际上是透雕的一种表现手法,需要奇妙的构思创意,才能使形象显得奇妙多变。作品中的牡丹花瓣、花蕾正反关系以及风车口的前后关系都用此法表现。

通雕,由浮雕、透雕发展而来。经过多层次的浮雕或透雕,使物象重重叠叠、多层相加,使作品更加精美华丽,让人赏心悦目。作品中的松树枝、山石、窑洞均采用此法完成。

五、结束语

长卷式《农事四时图》木雕是稷王庙中所有木雕的精华部分,堪称国之瑰宝、木雕一绝。其他如献殿后檐、钟楼、鼓楼四周的木雕装饰,无论是内容表现还是木雕工艺都有必要进行学术研讨。但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只就《农事四时图》这幅长卷式的木雕艺术品进行初步的解析和探讨,以期引起考古、史学、建筑、艺术等相关领域学者的注意。

(编辑:李建军)

猜你喜欢
后稷长卷农事
文化认同视域下后稷文化产业的开发
文化产业(2023年29期)2023-11-12 20:50:39
农事 处暑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5:50
农事 大寒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00
农事 惊蛰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06-01 06:12:34
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
齐鲁艺苑(2020年6期)2021-01-07 05:11:30
后稷族居地在关中不在晋南
《芝兰书画长卷》
艺术品鉴(2019年12期)2020-01-18 08:47:32
《花卉昆虫长卷》
艺术品鉴(2019年12期)2020-01-18 08:47:32
把你写进长卷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00
后稷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