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非遗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2024-07-09 06:34:23赵海燕
天工 2024年1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艺术设计传统

[摘 要]以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非遗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托,提出优秀非遗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开设非遗教育的现状,展开了非遗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创新,提出优秀非遗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构建立体式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平台、非遗资源融合专业课程建设、“四位一体”模式的培养机制,以此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人才,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转化。

[关 键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14-0069-03

文献著录格式:赵海燕.优秀非遗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天工,2024(14):69-71.

基金项目:太原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编号:SYYJSJG-220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方向。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同时,中国政府密切关注全球非遗保护的动态,积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沟通合作,借鉴世界其他国家非遗保护的有关经验,高度重视从教育层面部署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及非遗保护的工作,所颁布的有关非遗教育传承的政策,从顶层设计上为开展非遗教育传承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课程中开展非遗教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有益补充。通过建构立体化、多样化的融入优秀非遗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可以丰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达到增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效果,实现让学生喜欢并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主动继承和发扬优秀非遗的目的。

二、实施路径及具体方案

(一)立体式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平台构建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实用性强的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在遵循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打造平台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成果转化的快捷性。本课题组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依托本系搭建的纤维艺术实训平台,建立了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渠道联纵、四位一体的立体式环绕式平台教学环境,以期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线上线下信息联动

在信息时代,学生不仅需要运用网络资源学习,还要利用网络资源销售,把设计作品、开发课程等变成产品通过平台资源变现。通过打造设计师品牌,把师生作品放在手工客、千聊、微信等网络平台售卖,目前已积累粉丝超过2 000+。师生合作开发的4款绳编设计课程在千聊平台累计学习4 600次。

2.课上课下沉浸式体验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非遗融入课堂。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内容选择地方实际项目操作,平时作业要求挖掘地方优秀文化;写生课、考查课紧密围绕山西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开展,对上党堆锦、平遥推光漆器、高平绣活、绛州澄泥砚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深入考察,考察课程期间,师生均进行了深度的沉浸式体验,在增强专业技能的同时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选修课侧重民族技艺的传承,木艺、扎染、刺绣、绳编等课程的渗透,使得课程更加整体和深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每年有80%以上是针对山西优秀文化开展。以产品和服装专业的毕业选题为例,产品设计专业历届毕业生和山西老榆木传统技艺传习所合作设计了多套山西晋作家具,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成功举办了多场以“晋裳”为主题的毕业秀和作品展,服装作品与黎侯虎、堆锦、平阳木版年画、武乡顶灯等山西非遗元素结合,被山西主流媒体多次报道,社会反响良好。

3.校内校外资源畅通

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与企业、非遗传承人合作,与校外各交流平台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通过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深入理论研究来加强项目成果落地。2020年,课题组成员王思慧的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乔家大院石雕狮子形象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申报成功。本科生白杰等在2020年完成的毕业设计选题源于项目主持人与左权将军虎省级非遗项目的横向课题等。

4.信息渠道联纵融合

信息渠道的畅通对专业的提升和优秀非遗的传承至关重要,该项目从研究伊始就非常注重立体平台的搭建,充分利用各种学科平台、企业平台、行业平台、线上平台等,结合纤维艺术实训平台,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渠道联纵平台(见图1)。

其中,纤维艺术实训平台是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要实训场地之一,主要为纤维艺术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项目提供实验场所、环境和资讯。学科平台主要依托学院和设计系已有的艺术学学科的山西省重点扶持的学科平台、协同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企业平台依托于学院签订的校企合作单位,包括企业、公司、非遗传承基地等30余家,这些单位在学院学科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实习、见习的重要实践基地。行业平台,包括文化创意联盟、各协会、工业联合会等行业交流平台,均是资源获取的有益补充。线上平台,学习通、微信、QQ、中国结艺网、手工客、淘宝等线上学习、交流、售卖产品的平台是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好帮手。平台的搭建极大地提高了课题组师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

项目研究过程中主持人及项目团队一直尝试将大量山西优秀文化、传统技艺等课程融入研究生课程和本科课程体系中,立足于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实践课以及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整个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建设上贯穿地方优秀文化,形成了基础课程渗透、特色课程深化、主干课程落地的课程结构。在基础课、专业课、写生课、考察课、选修课、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课程中渗透山西优秀文化,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和山西文化、企业、非遗项目的对接。

1.非遗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

(1)专业基础课程的非遗融合:以“设计素描”课程中的结构重组教学个案为例。这个主题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造型重组的能力,在上课前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张韦陀的图像,引导学生查找相关信息,在课程上以小组为单位陈述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师总结陈述课题的主要元素、韦陀的守护职能及图片中传统纹样的吉祥寓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设计作品时把韦陀的守护职能与现实进行了结合,做出很多不错的作品。

(2)专业选修课程的非遗融合:以“扎染”课程为例,扎染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把手工扎染出来的图案融入文创设计中,学生设计了一系列优秀作品,是将手工技艺视觉化的一种尝试。

(3)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非遗融合:艺术考察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专业考察中,学生通过对山西传统手工技艺的实地考察和学习,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山西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的巨大魅力,不仅增加了知识阅历,提高了艺术修养,也增进了师生、学生之间的友情。以2022年本科生的一次考察为例,考察的重点是对祁县红海玻璃厂、王家大院、平遥古城、双林寺、平定砂器、刻花瓷、推光漆器、新绛云雕、稷山螺钿、降州澄泥砚、木版年画、宇达青铜等的观摩学习以及对设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考察非遗博物馆、非遗项目和设计公司,了解传统工艺是以什么形式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的;在考察过程中对山西各考察地点的传统纹样、图形进行拍照并整理,同时进行再设计,在获取一手资源的同时提升设计能力。

(4)研究生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非遗融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以“山西虎元素图形再生设计”为主题,插画设计以布老虎作为设计主体,将“虎道”的主旨贯穿始终,把布老虎的虎图腾崇拜和山西历史名将霍去病、卫青、薛仁贵形象相结合,他们保护子民就像老虎保护孩子一样,而人们对将军的崇拜之情如同对虎的图腾崇拜(见图2)。将传统元素与历史文化结合,丰富了形象内涵,意在传达保护、健康、勇猛的寓意。

2.“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课程、专业竞赛、科研项目、学位论文相融合的培养机制

高校教育改革任重道远,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难以适应新环境下教育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深入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内部,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实践创新入手,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专业竞赛、科研项目参与和创作、校企合作项目、非遗融合毕业设计等方式,开展艺术衍生品的策划、研发、设计、制作和研究。 对学生采取“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毕业前,结合课程任务,完成专业领域的竞赛最少一项、参与或自主申报科研项目最少一项,学位论文和优秀非遗尽可能相关。这样通过“四位一体”模式,闭环打造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案例一:研究生创新教育课题。2022级研究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申报了创新教育课题“晋利糖果”包装设计,主题定为“乔家大院贪吃狮”,是将乔家大院门口憨态可掬的石雕狮子形象与包装设计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大院文化形式。

案例二:组织学生参赛获奖。“年味”系列文创插画设计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山西分赛区一等奖的好成绩。该设计以传统春节的四项民俗活动为题材,分别是“燃爆竹”“迎财神”“闹元宵”“舞龙狮”,将儿时的传统春节气氛展现出来,体现了传统春节的热闹气氛。采用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视觉感受。融合书签、抱枕、帆布包等文创设计,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商品实用性,也能让人回忆起传统春节的年味。

案例三: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在民间工艺的课程上,老师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手工技艺绳编,使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作品中浓郁的手工艺术气息和形式美感,完成的作品《织语》(见图3)获得了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组织的“结绳记”大赛三等奖。

案例四:校企合作项目。“基于左权将军虎元素服装设计”是项目负责人的横向课题,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带领学生参与设计和制作,获得了企业的好评。该设计灵感来源于左权将军虎的面部形象,在图案设计过程中重点突出将军虎的面部特征,对面部元素进行抽象化设计、针对性重组,打破传统布老虎固有的造型特征,创造出全新的虎形象,赋予布老虎艺术“二次生命”,利用现代插画的形式,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在服装设计上,将插画与童装结合,体现适龄化、时尚感的特点。这套作品最终被企业应用,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结束语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从价值理念、学科交叉、教学方案、实践平台建设等维度全方面开展,构建更合理的教学体系。新时代教育注重从广博的学术视野、开阔的学科思维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充分发挥“非遗+”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优势,改革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可以借鉴“构建立体式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平台、非遗资源融合专业课程建设和‘四位一体模式的培养机制”的教学模式。

(编辑:李建军)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艺术设计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星.云.海》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花月夜》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人间(2015年17期)2015-12-30 03:40:57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