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鉴钢 解政凤
知青们盼望的招工来了。
何小昆这几天想得很多。按照招工名额分配办法,知识青年先进集体肯定能分配到一个招工名额,对照条件,他有把握拿到这个名额。“回不回去呢?”他反复问自己。他把自己三年多来走过的路在脑子里过了几遍。从下乡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交给了这片土地。养活自己是他的第一个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拼命干活挣工分,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他把自己和刘海友作了一个比较,他俩都是高中毕业,刘海友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没有人特别关注他。区别在于,刘海友是农村的知识青年,自己是城市下乡知识青年,有政策光环戴在头上。于是,农村的各级组织给他铺路,引导他一步一个台阶走上去。
公社赵委员来到队里,把正在田里干活的何小昆喊了上来。他们在知青组做了最后一次谈话。赵委员希望何小昆不要走,扎根农村好好干。他说:“你回去也就是当一个工人,留在这里前途更好。今年年底公社领导班子改选,好的知青要选进班子。”
何小昆想起了姐姐的话,他对赵委员说:“我家有困难,爸爸病残,母亲多病。我姐姐已经在望南县扎根了,我要回去照顾父母。”
“小何呀,”赵委员语重心长,“我还是那句话,你什么都不错,就是政治格局太小。家里有困难,谁家没有困难?我把今年年底公社领导班子改选这样的事都跟你讲了,你还不明白?”
何小昆不说话,低着头。
见何小昆不为所动,赵委员又说:“没有政治格局就没有大出息。你坚持要回去,那你自己决定吧。”赵委员话中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我辜负了赵委员对我的培养,谢谢赵委员对我的理解。”何小昆鼓起勇气,终于把这句话说了出来。
“组织上这么看重你,你不要后悔。”赵委员一脸不高兴地走了。
第一批招工分配的名额下来了,腰塘生产队知青组有一个。按照上面的规定,需要经过知青组评选和贫下中农推荐,最后上报公社和县里审批。
往日晚上的热闹消失了。村里的年轻人也听到了消息,不来上夜校了,知青们也各想各的心思。
李志高把何小昆喊到外面,在腰塘的大埂上他们边走边谈。“小昆,这次机会不错,按照条件这个名额应该给你。你不要谦让,你家里有那么多的困难。”
“那你怎么办呢?你也有很多困难。”
“我肯定不走了,我也不能走。我走了,黎芳芳的日子怎么过?我要留在这里陪她。”李志高用悲愤的口吻说。
“你陪她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也许有用,也许没用。我在这里就是给她一个希望。”李志高语气坚定。
“今天赵委员来了,要我留下。我没答应,他很不高兴。”想到上午的事,何小昆还是有些顾虑。
“不要想得太多。”李志高劝他。“你不要太老实,你不欠他们什么,你只是得到应该属于你的东西,况且你姐姐已经扎根农村了。”
和李志高谈过,何小昆心里踏实下来。他把大家召集起来评选,都知道只有一个分配名额,每个人都不说话。
过了一会,李志高开腔了:“我先声明,我放弃,不参加这个名额的评选。”
宋小宝和路东伟奇怪地看着他。
“你愿意留在农村?为什么?”宋小宝问。
“以后在农村当个农业技术员也蛮好的。”李志高这样说。
少了一个人竞争,宋小宝、路东伟也不去再问。“我不参加评选,我可不可以提一个建议?”李志高说。
“当然可以。”三个人都说。
“就一个名额,大家都想走。如果要评,肯定都说自己够条件,不肯推荐别人,这就伤了和气。我建议不要评了,大家投票,谁的票多就是谁。”
“我看也不需要投票了,”路东伟打断他的话。“李志高退出不算,我们三个人,按照条件,何小昆比我强,应该推荐何小昆。”
宋小宝不吭声。
李志高问:“小宝,你的意见呢?”
“我保留意见,”他瓮声瓮气地说。他站起来,端起杯子去倒开水。倒水的时候,他把那只杯子弄得啪啪响,开水溅到地上。
“小宝,你有话好好讲,撒气干什么?”路东伟看不惯。
“我撒什么气?下乡第一年,我弄来了南湖农场的稻子,救了生产队。干农活我也不比别人差。这两年,我当生活委员,为大家的生活操心。我干得还不可以吗?”说着,气呼呼地走进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一早,宋小宝的父亲到公社来了。他说他到省城开会,顺便到这里看看儿子。他现在已经是江东市财政局的副局长,陪他到公社来的是县财政局李局长和县知青办范主任。宋小宝在公社见到了父亲,随后跟父亲去了县城。
两天之后,宋小宝回来了。大家都在地里干活,宋小宝找到何小昆:“我有一件事情要跟你商量。”
“我们边干活边说吧。”何小昆说。
“这件事很重要,我们还是回去说吧。”
“那好吧。”何小昆扛起钉耙和宋小宝一起往回走。
他俩在桌子旁坐下。“小昆,我也不瞒你。我父亲来看我,知道我们组只有一个招工名额,摆不平,就和县里商量,能不能增加一个名额。县知青办说名额已经分配下去,不好调了。他们想了另外一个办法,全县还有三个工农兵学员的指标没有分配,我们知青组是县里的先进集体,可以给我们知青组分配一个。”说到这里,宋小宝把话停了一下,“你知道我的学习成绩差,再去上学也学不进去。我跟你商量,能不能你把招工的名额让给我,你去当工农兵学员上大学?”
“是哪里的大学?”何小昆问。
“是外省的一所大学,听说不错。”他看着何小昆,眼里充满期待。
何小昆想不到宋小宝的父亲有这么大的能耐。他对宋小宝说:“这样恐怕不行,这对路东伟不公平。”
“我父亲也考虑了这个问题。县知青办范主任说,路东伟父母在西南的那个三线厂今年也招工,招工的人昨天刚刚到了县里。路东伟属于内招,来招工的人这次直接把他带走。”宋小宝告诉何小昆。
正说着,杏子突然闯了进来,她对宋小宝说:“小宝,外面都在传,你爸爸来公社了,要把你调回城里。这么重要的事情,你怎么不跟我说?”她一路跑来,语气急促,胸脯一上一下地起伏。
何小昆和宋小宝都吃了一惊。宋小宝用温柔的口气对杏子说:“都还没定呢,这不正和小昆商量吗?定下来后,我当然第一个告诉你。”
杏子看着何小昆,“小昆,你要做个证。小宝要调回城里,我肯定是要跟着去的,我已经把那边订的婚退掉了。不怕你小昆笑话,我已经是小宝的人了。”
宋小宝的脸立刻飞红起来。
何小昆没想到突然冒出这件事,之前他能感觉到宋小宝跟杏子走得近,却没料到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他愣在那儿。
宋小宝一脸尴尬:“好了,好了,知道了,我和小昆还要说话,你不要耽误正事。”宋小宝边劝边推杏子出去。
“怎么回事?”何小昆问。
“去清河冬修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说真话,杏子这姑娘不错,我对她也有感情。我答应过她,我若回城,一定把她带上。这件事你千万替我保密,不能让我父亲知道。”宋小宝又是解释,又是请求:“你去上大学怎么样?算帮我和杏子两个人的忙,好不好?”
“让我想一想。”
“县里那边等着回话。”宋小宝又追了一句。
去问姐姐来不及了,何小昆问李志高,李志高说:“去上学吧,学知识终归是好的,另外也成全了宋小宝。”
何小昆去找肖平。肖平的知青组也分配到一个招工名额,她们几个商量了一下,把名额分给了魏芳。肖平对何小昆说,“你是读书的料,眼光放远一点。能有机会读书念大学,就去读吧。钱不够,我可以支援你。”肖平的父母是江东钢厂的工程师,解放初期建设江东钢厂时从东北调来,工资一直比较高。
肖平和何小昆谈了很久。天已经黑了,肖平留何小昆吃了晚饭。饭后,同组的四位女知青都借故离开了,只留下肖平和何小昆。肖平从箱子里拿出一件毛衣。毛衣的颜色和肖平的那件一样,都是深蓝色的,稍有不同的是这件毛衣的下沿约有两寸长是用暗红色的毛线织成的。
“把外面的棉衣脱了,穿上看合身不合身。”肖平一边说,一边帮何小昆脱棉衣。
何小昆接过毛衣,在手里抚摸着,他那双粗糙的手这时也变得柔软起来。他把毛衣套在身上,大小正好。他立刻变成了一个英姿飒爽的帅气小伙子。
肖平用手扯了扯何小昆毛衣的肩角,又在胸前背后轻轻地把毛衣抹平。
“这件毛衣和你那件是情侣毛衣。”何小昆很开心,说话也调皮起来。
肖平不接他的话。“你去读书,这件毛衣是很管用的。”
何小昆点点头。他要把毛衣脱下来,肖平拦住了。“不要脱了,就穿着吧。”
肖平送何小昆。走出村头,是一片小树林。树林里,肖平抽泣起来:“与君从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何小昆搂住她,“我们约定:你,非我不嫁;我,非你不娶。我们相守相望。”他们紧紧地拥抱、长吻。
清亮的月光穿过疏密不匀的树枝,在他们身上留下斑斑驳驳的光亮。他们情意浓浓。“今晚我有个请求。”何小昆的嘴稍稍离开肖平的嘴,轻轻地说。
“说吧。”肖平徜徉在爱河里,眯着眼,看着她的爱人。
“能让我的手进去一下吗?”何小昆把手放在肖平棉衣的下摆上。
肖平点点头。何小昆把手伸进肖平的棉衣里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很快,他触摸到了那对让他幻想了无数次温暖柔软、充满巨大诱惑力的乳房。肖平把何小昆搂得更紧,发出轻轻的呻吟声。
突然,何小昆的手收缩了一下。
“肖平,你没穿毛衣?你的毛衣呢?”他叫道。
肖平回过神来,捂住他的嘴。
“你把你的毛衣拆了,给我打了毛衣?”何小昆突然醒悟,紧张地问。
“我们就要分开了,我想让它代我每天陪你。”肖平的鼻子抽动起来。
何小昆的眼泪流了下来。
腰塘生产队四个知青中第一个离开的是路东伟。他们把最后一瓶酒拿出来,杀了两只自己养的鸡。喝着酒,唱着歌,喝到最后,大家都哭了。
第二个离开的是宋小宝。他把所有招工手续办完之后,正式到杏子家送了彩礼,和杏子订了婚。
何小昆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挨家挨户地去告别。姐姐为他织的手套,他一直舍不得戴,他把手套送给了老队长维家;志恒一直羡慕他的雨衣雨裤,那是父亲工厂的劳保用品,他把它们送给了志恒;他把口琴洗刷干净,送给了刘海友;最后,他用双手捧着,把自己最喜爱的《读报手册》送给了李志高。
为了不惊动别人,何小昆离开那天时间选在农民们上工之后,何小昆让李志高一个人送他。告别草屋,告别院子,告别正在觅食的鸡群。他对所有的一切都留恋不舍。经过腰塘时,何小昆放下手里的提包,走下塘埂,来到塘边。他用塘里的水洗洗手,又洗洗脸,将双手合拢,捧起水,深深地喝了一口。
“再见了,清清的腰塘水!”
“再见了,我永远难忘的第二故乡!”
被何小昆拨动的腰塘水,泛起涟漪,又渐渐消去。水面平静而明亮。“应该走了。”何小昆对自己说。他站了起来,和李志高并肩走过腰塘埂,走出了村子。
苏鉴钢、解政凤:均为1955年出生,俩人为同届高中毕业生,于1974年插队下乡。招工回城后俩人结为夫妻。苏鉴钢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解政凤在职业技术学院任职。退休后,两人联手创作,有文学作品见于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