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春 崔海生 唐波 白冰 伊炜
摘要:以发展产业为杠杆的乡村振兴,能够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带动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实现广大贫困群体脱贫致富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户三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分析案例,找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发展的成功。
关键词:产业扶贫;案例分析;借鉴
地方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除了致力于巩固脱贫成果,还需要重视和防范边缘人口返贫的风险。目前,边远山区人口的收入低仍是困扰乡村振兴工作的最大问题,农村人口增收难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
随着全国完成脱贫摘帽,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发展地方产业,实现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百姓的收入增长。产业发展的重点就已经从单纯的“输血式投入”即资金投入向“造血式投入”,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成为我国又一大战略任务。其中产业振兴是关键和基础,也是首策。
1成功案例及分析
湖南省洞口县因势利导,对本地生猪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使该县生猪产业稳步发展,养猪效益逐步提高,探索除了一条成功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然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按照洞口县扶贫办杨杰文的介绍,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小农”经营。1990年,县政府大力扶持生猪养殖,到1995年,洞口县养猪规模迅速扩大,万头养猪场达到23个,但在1997年遇到亚洲金融风暴,生猪价格急剧下跌,甚至“谈猪色变”。进入第二阶段,县委县政府调整思路,引入龙头加工企业并纳入重点扶持对象,于2002年成立专业生猪加工企业。在政府扶持下,该企业成长迅速。从2002年至2010年的八年间,该企业持续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解决了3000农户近1万人就业。2013年,畜禽产业同成立,2014年,洞口县成为湖南省第六个现代农业示范县。
该案例的逆袭,首要因素是龙头企业的引入和后期持续的政策扶持。在第一阶段,由于生猪产品基本是活毛猪,产品单一,效益底且抗市场干扰能力差,引入龙头企业后产品多样化,抗市场风险能力增强。其次,生猪产业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习惯,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特点,在技术经验上得天独厚。第三,任何产业的发展到形成产业雏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经营。洞口县从1990年政府扶持到2002年本地专业生猪加工企业的成琍,共花了12年时间,而后续的扶持一直持续到2010年才形成现在的规模和面貌。后期同样出现各种困难,技术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所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政府的持续支持。
2失败的案例及分析
河北省西北部的L村,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农牧交错带,传统农业是种植高粱、马铃薯等作物,没有二、三产业的收入。该县的扶贫项目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该村主要以发展蔬菜大棚种植产业为主,采用的是“合作社,哝户”模式,旨在通过合作社带动发展在地产业。2013年,由三位老板合作的红星专业合作社成立,两年内,L村的蔬菜大棚从不到8000个发展超过2万个。项目实施两年后,L村的合作社每亩亏5500元,不但没有达到脱贫的目的,还影响了农户日常的生产。
该案例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产业扶贫只注重前期的投入而忽视了后期对于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在L村的大棚蔬菜产业扶贫中,虽然政府和上级部门在产业发展的初期给予了合作杜一定的资金扶持,但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却没有系统的技术管理和后续资金的帮扶。第二,承担扶贫项目的主体必须为具有良好资金、技术管理与抵御各种风险能力的合作社,合作社并不属于这种类型,资金欠缺管理经验不足。第三,合作社的运营成本高。合作社需要雇工,规模化的大棚在日常维护和设备定期更换也需要大量资金。资金的短缺导致后期的大栅都不种蔬菜,而是种苗木和水果。计算下来,家庭式蔬菜大棚更有优势,因为人工成本、维修成本会大幅降低。第四,大量土地被流转后,农户不再进行传统的生产,而是去合作社打工,结果传统农业消失后家庭养殖也受到影响。生计系统的破坏使农户生活成本上升。
3产业扶贫需要考虑的问题
3.1正确选择项目
产业项目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任务的完成,所以项目选择必须因地制宜,前期的调研和分析不可缺少。即便是当地现有的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也需考虑当地自然资源、农户生产习惯和农业特点。很多乡村在规划产业发展时考虑到了资源禀赋,但对市场需求的分析远远不够,导致产品价格逐年走低,经济效益不稳定的局面。这里固然有跟风一拥而上造成的市场饱和所致,但也说明了在立项时对产品的市场风险评估不足和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的同时,对产品的差异性和特色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项目技术难度与当前农户接受能力和实施能力。
3.2技术管理及资金的持续支持直接影响项目可持续性发展
很多产业项目落地后,资金和技术支持仅限于“项目实施期”,一旦项目结题验收则少有人问津。项目结束后在技术管理以及资金扶持上的缺失,常常导致产业项目后继乏力甚至无疾而终。虽然项目实施期开展了系列培训和实践,村民在短期内获得了一定的技术,但生产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具备了基础技术不等于就能独自上路。另外,生产刚产生效益时,后期无论是扩大都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从这一点来说,“扶上马”是基础,但“送一程”更为重要。
如何使产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已经成为未来产业振兴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3.3不单纯追求大规模,要兼顾小而精细化运营
规模化产业发展模式目前成为很多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最常用的模式。该模式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产能,带动地方经济提升,但脱贫时期制定的追求小而精和产业扶持到户的基本思想在乡村振兴中仍然有其合理性,尤其在边远山区,村寨之间无论在劳动力、文化技术和村级管理方面等均差异较大。顶层设计中的一村一策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手段。如前面所举蔬菜大棚的例子,合作社的集中种植由于资金、技术和维护成本大增,虽然规模很大,但一直亏损。反而家庭式的种植大棚更加灵活,各项支出灵活,反而能够增收。
3.4要有耐心,经得起挫折
产业发展一定有风险,而且培养一个产业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要经得起失败,但是需要从失败的原因中找突破并及时调整。
3.5引入正确的龙头企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首先要梳理农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仔细分析研判本地区现有的条件和特点,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其次,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但需要科学的决策。目前一些政府引进项目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项目的可持续性不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前期调研就非常重要。
培育一个产业需要宏观规划,而在实施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指定责任主体并严格实施,另外,持续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也同样重要。最后政府的短、频、快心理一定要限制。当前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势头正强,政府想在短时间内发展产业的心态完全能够理解,但是仍然要认识到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