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
培育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帮助学生涵养家国情怀。
挖掘乡土历史,感知家国情怀。乡土历史是连接学生与历史的重要桥梁。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本地乡土历史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的家国情怀。如,在教学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为了让学生熟悉北宋宰相寇准,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地的寇公祠、寇公亭、劝农亭,查找寇准在巴东当县令时的相关资料。在学生了解寇准刚正不阿、悯农廉政的性格特点后,教师引入本课的重点内容“澶渊之盟”。在契丹国大举南下、兵临澶州城下时,许多人主张迁都避战,但寇准坚决反对。他认为,迁都会削弱士气,失去民心,最终会导致国家灭亡。他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以鼓舞士气,稳定人心。宋真宗最终采纳了寇准的建议,亲赴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通过查找乡土历史资料和学习课文内容,学生感受到澶渊之役是寇准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感受到他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借助媒体资源,体验家国情怀。在信息化时代,媒体资源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与信息科技教师合作设计历史数字故事,使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以历史故事为主线创设一种可视化的历史情境,生动地阐释历史事件,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历史,感受家国情怀。如,在开展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习时,教师以“落后就要挨打”为主题串联《南京条约》的签订、旅顺大屠杀、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等影视资料,整体呈现国家的屈辱历史。这样教学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不由自主地深入思考“中国要走一条怎样的路才能变强大”等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开展实践活动,深化家国情怀。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项目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执教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相关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到巴东县东壤口镇牛洞坪村研学,鼓励他们查找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重走革命之路,赓续红色血脉。学生了解到,牛洞坪曾是“巴兴归”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时任红三军教导第二师师长的黄大鹏在这里发动并武装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英勇斗争,在二淌垭战斗中壮烈牺牲。在段德昌烈士墓前,学生了解了 “共和国第一号烈士”段德昌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他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学生在追寻英雄人物足迹的过程中理解了爱国思想,在对历史的调研和回顾中深化了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作者单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