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政报道是受众了解国家及地方政策方针的重要途径,也是主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力和新闻公信力的重要方式,对广大受众来说是“刚需”信息。但众所周知,传统的时政报道往往因为涉及全局性、政策性、抽象性等表述,常常给人以晦涩难懂、不接地气、冷冰冰的感觉,影响了传播力进一步提升。在当前互联网传播语境下,时政报道如何通过创新表达、融合传播、贴近受众,为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用户喜闻乐见,是当下做好新时期时政报道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时政报道;创新表达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消费内容渐趋海量和碎片化,传统时政报道所面临的到达率不足、传播欠缺等问题愈加凸显。时政报道要想赢得年轻用户群体的喜爱,急需变革与创新传播方式。[1]
一、抓好故事化场景化表达 让时政报道更感人动人
时政报道涵盖大政方针政策、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主要领导活动、重大会议等方面,各种高度政治化的词汇表达自然不可避免,同时时政报道又涵盖大量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内容,对很多地方都市类媒体而言,时政报道之所以显得可读性差,一个重要原因是往往只做权威信息的发布者、转载者,很多新闻语言和政策语言没有很好地转化“翻译”,自然生硬难懂。在快餐化阅读时代和互联网传播语境下,如果时政报道能做好第二落点,加入更多故事化、场景化的表达,在传播时往往就能更好地聚拢更多读者用户。
2023年至2024年,大河报·豫视频在时政报道方面推出多组系列报道,产生大量爆款,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第二落点,做好故事化、场景化表达。比如深度关注河南省十大战略之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情况——2024年3月,大河报·豫视频推出《爱上河南的N个理由》系列报道,讲述了一个个生动可读的故事。该系列报道推出后被河南省政府官网微博、多个省级厅局委官方网站转载,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重点表扬,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转载,连续多日登上热搜热榜,在众多政策性报道中脱颖而出。故事化表达向来是都市类媒体的强项,通过记者迈开步子,到新闻现场去,到新闻一线去,用真挚的情感、浑厚的笔力、接地气的语言,将政策语言借故事的翅膀再传播,让主流声音感人动人更吸引人。
二、巧借短视频表达 让时政新闻更入脑入心
近年来,大河报·豫视频年产短视频上万条,其中时政类原创短视频占比超过四成。一系列深入一线采访拍摄剪辑,鲜活、接地气、有创意的时政类短视频,借助多个短视频平台传播后,第一时间触达粉丝用户,在提升舆论引导力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2023年“三夏”期间,因天气原因对河南小麦收割产生不利影响,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大河报·豫视频及时发声,在前期传播时高度重视短视频表达,如《100秒!全景看河南,战“三夏”抢收忙!》《夜未眠 河南多地夜以继日抢收》短视频,直面记录了河南多地抢收一线现场,充分反映了河南各地迎难而上全力抢收的责任与担当。这些“燃爆”互联网的短视频作品,自然获得了超高的流量,起到了引导舆情的关键作用。
在时政报道中,短视频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补充,而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在很多时候已经超越图文报道,在抢抓粉丝用户吸引力方面“一马当先”,通过轻量化表达、清新化叙事、柔性化传播,为受众提供了趣味性的沉浸式视听体验,为重大时政报道注入新力量,更加入脑入心。因而,时政报道能不能在移动端破圈传播,关键看有没有网感。作为地方党媒,要借鉴年轻人熟悉的社交媒体语言,把报道做活,让时政报道变得鲜活起来、时尚起来,年轻起来。[2]
三、善用新技术手段 让时政报道更有“科技范儿”
随着网络新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大大丰富了时政报道的形态,让它以一种更新潮的形式出现在用户面前,实现了时政报道的提档升级,传播增加新途径,主旋律“玩出新花样”。
2024年河南“两会”期间,为全景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大河报·豫视频特别推出《AI领“绘”河南两会》融媒产品。在“AI解读两会”环节,读者只需点击感兴趣的领域关键词,就能与AI进行对话,看《政府工作报告》如何阐释。该产品借助AI绘画技术、智能互动平台,打破传统艺术创作的限制,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表现重大时政信息,引起网友关注。
可以预见,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会有更多的突破,也会更多地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以拓宽“新闻+创意”之路,实现内容智能化生产。作为主流媒体,要履行好媒体责任,提升引导力、影响力,就需要增强对新技术变革的敏感度,紧跟新技术、善用新技术,以技术平台为龙头,实现优质内容与先进技术的创新融合。[3]
四、创意加互动 让时政报道更有料有趣
面对新闻讯息愈加同质化的局面,新闻媒体必须加强个性化新闻生产,比如在时政报道方面,找准创新元素与报道内容的最佳结合点,选取最佳表现手段和载体,增加受众阅读黏性,强化互动性让时政报道更有辨识度,更容易脱颖而出。
河南是中国“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节点,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综合枢纽,阐释河南铁路交通的报道有很多,如何创新形式,吸引更多人点进报道、参与到话题中来?2023年3月,大河报·豫视频重点推出H5融媒创意产品《向春天进发——我与河南高铁的故事》,把春天的列车“搬上”屏幕,邀请广大网友完成共赴“屏上”高铁之旅,分享自己和高铁的情缘与故事。大河报·豫视频APP还开启有奖征集,邀请广大网友写出自己的高铁情缘。由此自然地引入河南“米”字高铁网改变我们的生活。完成回答后还可以点亮“米”字高铁的足迹路线,生成一张个人高铁旅程的“专属车票”,在朋友圈分享及参与抽奖,一条常规的交通报道变成不断延展的话题接龙,别有趣味。
互联网传播时代,时政报道要想创新,还必须以更具创意和想象力的内容生产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通过创新表达,把出色的创意策划转化为对用户直接的吸引力、感染力。
近年来在不少地方,“冷门绝学”甲骨文又热了起来,媒体更是把其应用到内容生产的创意上,有网友甚至直呼:这届年轻人“玩”甲骨文太卷了——2024年3月8日是第114个国际劳动妇女节,在当天海量的节日慰问时政类报道中,大河报·豫视频另辟蹊径,适时发布“甲骨文情书生成器”创意H5,进入“甲骨文情书生成器”H5界面,屏幕瞬间被古典的铜绿色所充盈,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该产品新颖别致,画面设计精美,操作流畅,给网友带来了极佳的体验感。
增强创意和互动,需要跳出常规视角,充分从读者视角出发,进一步丰富融媒体产品样态。这种由“介入”到“互动”的转变,也成为传播效果的一个分水岭。未来,随着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媒体融合也将进入媒体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对时政新闻报道者来说,更应该努力尝试创新表达,充分放大声量,唯有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解除受众困惑,提升时政报道的覆盖面,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持续提升。
结合大河报·豫视频的实践,在时政报道中,通过讲好故事、发挥短视频传播优势、强化新技术应用、提升创意和用户参与度,实现融合创新。通过一批紧扣时代脉搏、新颖活泼、情感真挚、交互性强,内容接地气有活力的融媒时政产品,取得显著传播效果,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直抵网友指端心间,真正实现传递党的“好声音”与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双向奔赴,应当是党媒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栾轶玫,徐雪莹.时政报道的“轻量化”传播:以央视《物印初心》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0(1):39.
[2]刘林军,夏继锋.大象新闻“豫头条”重塑地方党媒时政报道新方式[J].中国记者,2024(1):49-51.
作者简介:庞瑞妍,大河报副总编辑、副总经理(郑州 450008)。
编校:郑 艳